首页 > 历史 > 行易:复兴之路 > 第210章 众允

第210章 众允

次日清晨,当黄卫国再次踏入一车间时,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己截然不同。昨日的忧虑与彷徨被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所取代,他的眼神明亮而专注,步伐沉稳有力。工人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们交头接耳,说这位年轻的黄主任,仿佛一夜之间就褪去了青涩,真正有了主心骨的模样。

黄卫国深知,此刻的一车间如同一艘刚经历过风暴的船,人心思定。他没有选择“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激进方式,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却首指人心的方法。

他的第一个决定,就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他让人把自己的办公桌,从二楼那间宽敞明亮的独立办公室,搬到了生产线旁一个用铁皮和玻璃临时隔出来的小小空间里。这里正对着车间最繁忙的区域,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混合的味道。这间“办公室”甚至没有一把像样的椅子,只有一个油腻腻的木头凳子。

“黄主任,您这是图啥呀?”德高望重的老班长张师傅第一个找了过来,满脸不解,“您是领导,坐楼上清净。我们有事,跑一趟腿上去汇报就是了,何必在这儿遭罪?”

黄卫国递给张师傅一支烟,自己也点上一支,笑着说:“张师傅,我不是来遭罪的。我是来干活的。坐在这儿,我能第一时间听到机器的声音对不对,能第一时间看到生产的流程顺不顺。大家伙儿有啥问题,吼一嗓子我就能听见,有啥想法,扭头就能跟我说。这不比楼上楼下地跑方便?再说了,听着这机器声啊,我心里踏实,觉得这才是工厂该有的动静。”

这番朴实无华的话,迅速在工人群体中传开了。大家看黄卫国的眼神,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亲近。有人私下议论:“这小黄主任,看着文质彬彬,倒是个干实事的样子,不像有些干部,屁股都坐不热。”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黄卫国不仅把办公室搬了下来,更是把自己整个人“钉”在了生产线上。他脱下那身崭新的干部服,换上了和大家别无二致的蓝色工装,每天跟着早班的工人一同进厂,跟着晚班的工人一同下班。他的手上很快也沾满了油污,指甲缝里嵌着黑色的铁屑,身影穿梭在各个工位之间,时而俯身与工人一起研究图纸,时而亲自上手调试设备,时而和技术骨干们围在一起,为某个技术瓶颈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一台关键的进口车床出了故障,维修班的师傅们捣鼓了半天也没找到问题所在。眼看就要影响整个生产进度,黄卫国二话不说,钻进满是油污的机床底下,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对设备的了解,硬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找到了一个极其隐蔽的传感器故障。当他满身油泥地从机床下爬出来,宣布故障排除时,周围的工人们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他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不再仅仅是一个“主任”,更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技术大拿。

他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只动嘴皮子的管理者,而是一个能并肩作战、解决实际问题的战友。

在深入一线的过程中,他发现之前自己主导制定的某些工艺标准,虽然理论上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不便,甚至影响效率。他没有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固执己见,反而主动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吐槽大会”,鼓励所有一线工人畅所欲言,指出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他还自掏腰包买了瓜子和汽水,让大家就像开茶话会一样放松。

起初,大家还有些拘谨,但当一位年轻工人提出的修改建议被黄卫国当场采纳,并给予了五十元的现金奖励后,气氛彻底被点燃了。工人们的智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各种“金点子”层出不穷。黄卫国和技术团队认真听取每一条建议,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对多项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使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更加高效、安全、人性化。比如,他采纳了一位老师傅的建议,将一个需要弯腰操作的工序,通过加装一个简单的辅助支架,改为了站立操作,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车间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质的改变。曾经弥漫在空气中的观望、抵触和猜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信任和协作精神所取代。工人们的脸上有了笑容,干活的劲头更足了。他们不再把黄卫国看作一个外来的“领导”,而是发自内心地接纳他,视他为可以信赖的“自己人”。午休时,会有人主动拉他一起打牌;谁家有什么红白喜事,也都会想着请他喝杯酒。

“众允,悔亡。”《易经·晋卦》的第三爻爻辞,此刻在黄卫国的心中有了全新的、沉甸甸的解读。当众人真心悦服地接纳你时,所有过去的疑虑、不满,甚至因为变革带来的阵痛与悔意,都会烟消云散。他用自己的真诚、谦逊和务实的行动,赢得了最宝贵的“众允”,也彻底消除了自己心中和团队中的“悔”。他明白了,真正的领导力,不是职位赋予的权力,而是从群众中生长出来的信任。

远方的黄建国,在与老校长的通信中,欣慰地看到了这一切。老校长在信中不无感慨地写道:“建国兄,卫国此子,青出于蓝。他不仅有你的风骨,更难得的是,他懂得‘柔’的力量。他没有用权力去强压,而是用德行去感化,用行动去凝聚。这正是《易》道中‘厚德载物’的真意啊。他正走在一条无比正确的道路上。”

黄建国手捧信纸,眼中泛起泪光。他知道,儿子所处的时代远比自己那个年代复杂,挑战也更大。但他为儿子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他确信,家族的智慧与使命,己经在这片全新的土壤里,找到了最合适的传承人。他提笔回信,只写了八个字:“得众则得道,无悔矣。”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