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行易:复兴之路 > 第211章 晋如鼫鼠

第211章 晋如鼫鼠

一车间的成功,像一束耀眼的光,照亮了黄卫国的晋升之路。他用实打实的业绩,赢得了全厂上下的尊重和认可,成为了年轻干部中的一面旗帜。然而,就在这片光明之下,阴影也悄然滋生,如同阳光下的尘埃,在不经意的角落里翻滚、聚集。

市场经济的浪潮带来了机遇,也催生了贪婪。总有一些人,像躲在暗处的鼫鼠,嗅着金钱的气味,伺机啃食着企业的根基。黄卫国最初的警觉,来源于一份看似寻常的成本核算报表。

“卫国,你看,这批特种钢材的采购价,是不是有点问题?”车间的老师傅,也是成本核算员的张工,一个戴着老花镜、对数字极其敏感的老会计,他用指关节敲了敲桌上的报表,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比我上个月托人问的市场价,高了快两成。这可不是小数目,咱们车间省吃俭用降下来的那点成本,还不够采购科那边漏一指头的。”

黄卫国接过报表,目光锐利如鹰。他相信张工的严谨,但还是亲自打电话给几家熟悉的供应商核实。电话那头的声音很谨慎,有的含糊其辞,有的则干脆说不方便透露。这种反常的沉默,反而让黄卫国更加确信其中必有猫腻。他没有声张,只是对张工说:“张叔,这事先别跟任何人说,我来想办法查清楚。”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了一场不动声色的秘密调查。他利用下班时间,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市里大大小小的五金和原材料市场,以私人名义询价、索要报价单。他还托了外地的同学,帮忙打听全国范围内的钢材价格。一张无形的价格信息网,在他的笔记本上逐渐清晰起来。

他发现,问题不仅仅出在钢材上。一些进口设备的配件、特殊的化工原料,凡是那些渠道单一、难以比价的物资,价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高。这些单据的经手人,无一例外,都指向同一个名字——采购科副科长,吴志明。

对于吴志明,黄卫国并不陌生。这是一个在厂里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人物。他总能搞到别人搞不到的紧俏物资,因此在很多人眼里是“能人”。但关于他手脚不干净的传闻,也从未断过。黄卫国甚至亲眼见过,吴志明开着一辆崭新的桑塔纳轿车,在那个年代,这足以引起所有人的侧目。

黄卫国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厌恶感。他想起了《易经》晋卦的第西爻:“晋如,鼫鼠,贞厉。”这爻辞仿佛是为吴志明这样的人量身定做的。他们就像那见不得光的田鼠,偷偷摸摸地前进,靠着损害集体的利益来为自己牟利。这种“晋升”之道,看似聪明,实则充满了危险。如果任由这些“鼫鼠”横行,工厂这棵大树,迟早要被蛀空。这个“厉”字,让他心头一紧,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这个发现,像一块巨石压在黄卫国心头。他知道,这件事一旦揭开,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吴志明在厂里经营多年,关系网盘根错节,上到某些厂领导,下到各个车间的关键岗位,都有他的人。贸然出手,不仅可能打草惊蛇,甚至会引火烧身。

周末,他带着满腹心事回到了父母家。晚饭桌上,他看似不经意地提起了厂里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怪事。

父亲黄建国起初只是静静地听着,但当黄卫国提到“吴志明”这个名字时,他夹菜的筷子在空中停顿了一下,眼神瞬间变得凝重。

“你说的这个吴志明,他父亲是不是叫吴宝根?”黄建国放下筷子,沉声问道。

黄卫国一愣,努力回忆了一下:“好像是,爸,您认识他?”

黄建国没有回答,而是起身走进了书房。片刻之后,他拿着一个锁着的旧木盒走了出来。他打开木盒,从里面取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翻到其中一页,递给了黄卫国。

黄卫国凑过去一看,只见那页纸上用钢笔清晰地写着几个名字,其中一个赫然便是“吴宝根”。而在名字后面,用红笔标注着一个触目惊心的字——“蛊”。

一瞬间,仿佛一道闪电劈中了黄卫国。他猛然想起了多年前,父亲在给他讲解“蛊”卦时,曾提到过一份“名单”。那上面记录的,都是在特殊年代里,那些品行不端、投机钻营之辈。父亲说,这些人就像潜伏的蛊虫,一旦环境适宜,就会出来兴风作浪,败坏风气。

原来,吴志明竟是“蛊虫”之后!他今天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个人偶然的贪欲,还是某种根植于骨子里的劣根性的延续?

黄卫国感到一阵脊背发凉。他意识到,自己触碰到的,绝不仅仅是几个亿的采购漏洞,而可能是一个隐藏在工厂繁荣表象之下的、由无数“鼫鼠”和“蛊虫”构成的黑色网络。这个网络,可能比他想象的要庞大、复杂得多。

揭,还是不揭?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揭开盖子,意味着要与一个看不见的庞大势力为敌,自己的前途,甚至人身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不揭,则意味着良心的不安,意味着对全厂职工利益的背叛,意味着父亲一首以来的教诲都将付诸东流。

他抬起头,看到了父亲那双既担忧又充满期许的眼睛。那眼神仿佛在说:孩子,我知道这很难,但我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行正道,无畏惧。

黄卫国深吸一口气,心中的天平,终于不再摇摆。他知道,自己必须成为那个捅破窗户纸的人。哪怕前路“贞厉”,充满艰险,为了守护这家工厂,为了心中的正道,他也在所不惜。他要让那些藏在暗处的“鼫鼠”,无处遁形。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