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言 > 王宝钏当了三年皇后就死了 > 第23章 五谷道种

第23章 五谷道种

界碑处的菌菇在雨夜疯长,形成一座巨大的菌塔。

巡边士卒用刀劈开菌盖,里面竟流出墨汁般的黏液。黏液落地后凝固成书页,记载着从未流传的《五谷道经》:"...谷种九代,必生道种..."更诡异的是,书页边缘长着细密的菌丝,正缓慢爬向士卒的靴子。

长安史馆内,新任史官突然暴毙。他的尸体迅速长出白色菌斑,胸口处凸起一个鼓包——剖开后发现是一卷用菌丝编织的史册,记载着王宝钏死后百年间,所有被秘密处死的粮仓监察官名单。

此事很快传到了宫中,皇帝听闻后龙颜大怒,怀疑是有人故意泄露机密,意图扰乱朝纲。他当即下令彻查此事,一时间,长安城内人心惶惶。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也暗流涌动。皇后听闻此事,心中暗自盘算,认为这是一个打压对手的好机会。她指使亲信在宫中散布谣言,将此事与几位宠妃联系起来,试图引发皇帝的猜忌。

而几位宠妃也不甘示弱,她们纷纷派人调查真相,想要找出幕后黑手,还自己一个清白。其中,最受皇帝宠爱的淑妃更是亲自前往史馆,想要查看那卷史册。

就在淑妃查看史册之时,突然从史馆的角落里窜出一个黑影,向她扑了过来。淑妃大惊失色,连忙呼救。侍卫们闻声赶来,将黑影制服。经过审问,才发现这个黑影竟是皇后的亲信。原来,皇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派人刺杀淑妃。

此事一出,后宫之中的争斗愈发激烈,而那卷神秘的史册,也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北珩皇宫的御田里,一株稻子突然长到三丈高。稻穗上结的不是米粒,而是一个个蜷缩的胎儿。太医剖开最的穗粒,里面的胎儿睁开眼,掌心赫然是失传己久的苗纹全本。

"这不是妖物..."

老祭司颤抖着翻开胎儿紧握的稻壳,

内壁刻着:

"道种现世,人粮更替"

当夜,所有接触过稻穗的宫人开始变异。他们的皮肤逐渐木质化,头发变成稻须,而腹中传来清晰的咀嚼声——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吃掉他们的内脏,然后长出新的穗粒。皇帝得知御田之事,惊恐万分,急召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众人皆面色凝重,无人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后宫中变异的宫人数量不断增加,恐怖的气息弥漫开来。

淑妃深知此事若不解决,整个皇宫乃至天下都将陷入危机。她不顾自身安危,开始西处寻找破解之法。在一位老宫女的指引下,淑妃得知只有找到传说中的“道种圣物”,才能平息这场灾祸。

淑妃带着几名亲信,踏上了寻找圣物的艰难之旅。而皇后见淑妃离开皇宫,以为有机可乘,便联合几位大臣,企图在皇帝面前诬陷淑妃,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就在她以为阴谋即将得逞之时,淑妃却带着圣物及时赶回。

圣物散发着神秘的光芒,当它靠近变异的宫人时,那些恐怖的症状竟逐渐消失。皇宫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这场风波却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背后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一切……

寒窑地宫里的婴尸集体坐起。

他们用骨手挖出自己的眼珠,在陶缸底部研磨成墨。当第九百九十九个眼珠磨尽时,地宫突然下陷,露出下方更古老的遗迹——

一座用史官头骨垒成的粮仓。

每个头骨的口中都含着一粒玉化的稻种,颅腔内刻着不同朝代的赈灾记录。最古老的那具头骨突然开口,念出令所有人毛骨悚然的预言:

"五谷道成之日,食史者当为粮"

长安城所有的文字开始异变。

官府告示上的字迹长出根须,契约文书里的墨迹结出穗粒,就连孩童描红的字帖都开始渗出米浆。更可怕的是,这些"文字庄稼"正在反向吞噬书写者——

书生提笔写字时,

手指突然生根扎入宣纸;

官吏盖章时,

官印竟咬住他的手掌;

史官修史时,

毛笔反刺入他的咽喉。

李淳风留下的青玉砚台突然爆裂,

飞溅的碎片化作无数微型粮仓,

每个仓门上都刻着:

"此处葬史三百斤"

幸存的史官们聚集在枯死的稻树下。

他们用最后的力量编写《新葬经》:

"凡葬者,需以所食之食为殉。文人殉字,农夫殉穗,史官..."写到这里,最年长的史官突然噎住,从口中吐出一串沾血的稻粒。

年轻的史官接过笔,继续写道:

"史官殉真"

写罢,他将笔插入自己的心脏。鲜血顺着笔杆流入树根,枯死的稻树突然抽出新芽,芽尖上挂着一滴晶莹的露珠——

露珠里映出的不是倒影,

而是无数正在书写历史的

透明人影。

(本章完)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