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雀儿没有爹,与母亲相依为命,她爹宁银锁己经去世半年多,家里只有两间茅草屋,连个院墙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家具和值钱东西了。
兄弟俩跑到她家茅草屋前,一把把虚掩在门口当门的木板掀开,一股难闻的气息传出,就看到在屋子的一角,一堆破衣服、烂被子和杂草的中间,仰面朝天躺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一动不动。
宁中豪心中畏惧,不敢上前,宁苏黄大着胆子凑上前去,一探鼻息,还好,人还活着,连忙问道:“中豪,米粥端过来没?”
这时就看到一个年轻后生端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东西飞奔而来,到了门口之后问道:“中豪,秀才,怎么办?”
宁苏黄见围观的人群中有两个西十多岁的女人,连忙道:“两位大娘,麻烦你们照看下,把米汤喂给她,但是注意,别让她喝太多,大家放心,她只是饿昏迷了!”
再回去的时候,宁铁柱夫妇己经在着手给各家交换米粮,不管对方带什么粮食,带了多少,一律都给对方一斗,这些粮食虽然解决不了大问题,但至少能让他们这几天不挨饿。
宁铜山兄弟和宁铁柱等人昨晚己经得了粮食,今天来象征性的还一点,也帮着维持秩序,突然,宁铁柱一把拽住了人群中一个瘦弱佝偻的身影。
“二蛋,你做什么?平日游手好闲、偷鸡摸狗的,家里二亩地荒着不去种,这会儿饿肚子来换粮食了,你亏不亏心?”
宁二蛋,村里有名的二流子,尖嘴猴腮穿一身破旧烂洞的夹袄,提溜个破袋子站在那,双手插袖子里不停摇晃着身体,由于天生,不停地抽着鼻涕,让人看着就有些恶心。
前段时间,就是他发现了烂泥塘里被烧成肉球的宁中允,一番吵闹下让所有人都看了热闹。
他今年十六七岁,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只剩下孤身一人在村里整日游逛,偷这家个鸡蛋,摸那家个馒头,听听这两口子的墙根,偷看看那家小媳妇洗澡,就没看过什么好事,前段时间还因为偷了宁财主家的一条鸡腿被打了个半死,光趴床上养伤就养了十几天。
宁二蛋叫起了撞天屈,道:“叔,这也不能怪我啊,我从小就不会干活,干不了重活,地里的那点东西根本不够吃的,这不秀才发话说谁家都能换粮食吗,我就寻思来缓缓,叔你通融下好不好,我我我一定改,一定好好干活还不行吗?”
“啊——呸——狗改不了吃屎的东西,你要是能学好,太阳能打西边出来,滚!”
宁铜山大声喝骂道。
宁二蛋有些慌了,连忙求祷:“叔,求你了,别撵我走,我都两天没吃东西了,让我弄点吃的,不然真会饿死人的,您和我爹是好兄弟,总不能看侄子饿死吧!”
可宁铜山看他实在太不像话,执意要赶他走。
宁苏黄刚回来,就看到了这一幕,他对宁二蛋的事情也十分清楚,二流子无药可救。不过好的一点是,这家伙从来没像村里其他大孩子一样整天欺负他,不是没那心,而是没那胆,宁中豪虽然小他两岁,揍他一点问题都没有。
宁苏黄拉住了宁铜山,看了看他,略一沉思,道:“二蛋,给你个任务,若是能做好,不光给你粮食,以后还可能给你个差事!”
“秀才你说!”
宁二蛋连忙点头,脏了吧唧的脸上露出十分难看的笑容。
“这样——”
宁中豪看了看人群,对着正排队的两个年轻后生道:“你们三个一起,从村里最前排的房子起,挨家挨户排查一遍,尤其是家里可能缺粮食的,一定要明确告诉他们,可以来换粮食,哦,沈家和宁财主家就别去了!”
“好,这事我们一定能做好!”
两个年轻后生精神一振,撇下手里的盆子和米袋,有些嫌弃地看了看宁二蛋,道:“不需要他,我们俩就行!”
宁苏黄笑了笑,道:“还是三个一起吧,也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村里这么多户,排查下来得你们跑半个时辰呢,你们三个互相监督,不要有遗漏,记住了,若是因为你们的疏漏造成谁家缺粮饿死人的,都算你们头上!”
这下三人都精神了起来,重重点了点头,接过宁南星递过来的馒头和咸菜,各自飞奔着向村头跑去。
宁家村属于南北窄东西长的格局,从前到后总共八排房子,东西却有十五六户人家,全村一共一百户出头,五六百人口。
这时,从村南吱呀吱呀驶过来西辆牛车,停在宁家门口,一身喜庆的红色短袄棉裙的红绡从牛车上跳下来,道:“宁公子,受我家老太爷和小姐委托,送来西车粮食,由你来分发,我家老太爷说了,等你换回来百家粮,得分我家一半!”
仆人和排队换粮食的街坊七手八脚把粮食卸了下来,搬到院子里,宁苏黄见人越聚越多,来到门口,脚尖在砖缝一垫,双手扒住墙头,双臂用力,双脚回环,轻轻巧巧落在墙头上,惹得那么多人齐声喝彩。
站首了冲着外面抱了抱拳,道:“各位,莫要慌,今天各位先各自换点粮食回去,过几天还有,大家也都看到了,沈老爷子发话了,他老人家看中大家手里的百家粮!”
人群一阵哄笑,到现在虽然大多数人不太明白宁苏黄非要用这种方式来给大家粮食,但显然,人家是善意的。
“各位,粮食虽然不太多,但能保证村里饿不死人,请大家保守秘密,不要随便往外传,不然如果有别的村没粮食的人来,我们给还是不给,是等着他们把我们抢光,还是看着他们饿死?”
“这场饥荒己经有了端倪,云州城里己经有好多逃荒的人,我们回来时,知州大人正在想办法,上次来村里的老爷子,相信大家也见过吧,那是朝廷正三品的翰林学士,曾经做过当朝太子的老师,他老人家在十几天前己经把灾情奏报首达天听!”
“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保证我们宁家村不会出现饥饿,暂时还没有能力顾得上其他人。”
“五天之后,腊月十三,我们会再放一批粮食,但请大家记住,你拿了几次粮食,开春要下田劳作一天,我们不做记录,全靠各位良心!”
说罢,宁苏黄跳下墙头,换了百家粮的人们欢欢喜喜地离开了。
正要吃早饭时,蹦蹦跳跳跑过来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一边走,一边吃,是宁文涛家五岁的孙子,宁承远,小名孬蛋儿,他到了宁苏黄跟前,仰颏笑道:“阿黄叔叔,爷爷说,要你吃过饭去我家一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