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长平记忆 > 第7章 去高平

第7章 去高平

小时候在厂区的生活还是有些艰苦的,因为物质比较匮乏。

一方面,那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几乎无论买什么都得凭票。

另一方面,在交通不便的山沟里,物资运输也是个难题。

只有白菜、土豆、萝卜这些易储的蔬菜,到后来陆续不再要求凭票购买,于是就成了每天必吃的菜。

每年厂里会跟各方协调,安排两三次进山送菜的卡车,拉来整车的萝卜土豆。

每家都有半地下的菜窖和煤窖,就在居住区楼后的山脚下,做饭时就去捡一点儿上楼。

肉不好买,就算手里有肉票也花不出去,因为供销社里很少有肉卖。

那个年代吃肉本就奢侈,经常买肉的人不多,供销社又没有冰柜,所以平常压根不进肉。

附近村子里倒是有人养猪,但往往也是自家过年吃的,不舍得卖。

再说村里人就算想卖猪也不敢卖给外人,生怕背上“投机倒把”的嫌疑。

所以吃肉同样需要厂里协调,每个月会从高平县城运来一批肉。

肉送来的前三天厂里后勤部门就会贴出通知,让大家准备好肉票等着买肉。

运来的肉不多,买的时候谁也不能挑肥拣瘦,供销社会尽量确保公平。

我吃东西不挑食,唯独吃不惯肥肉,几乎是一口不吃。

所以我妈做饭就很难办,需要把所有的肥肉都剔下来,只用瘦肉炒菜。

而肥肉只能用来炼油,我虽然不吃肥肉,但肥肉炼油时炼出来的油渣我却很爱吃。

肉本来就少,我又只吃瘦肉,那可吃的肉就更是少得可怜。

好不容易买一次肉,也吃不了几顿,然后又要等待下一次买肉的机会。

后来我妈听说我们同一楼层有户邻居,他家小胖丫头只爱吃肥肉。

于是马上找上门去提出以后可以跟对方“换肉”,用我家的肥肉换他家的瘦肉。

当然,我家的肥肉肯定要多出一些,毕竟谁都明白瘦肉要比肥肉好。

肉的保存也是个问题,那会儿没有冰箱,鲜肉买回来放不了几天。

于是大家都跟四川籍的同事学会了做腊肉,可以保存很久,随吃随切。

当时吃肉也就是切成肉丝、肉丁炒菜,能尝到肉味儿就很满足了。

只有过年的时候厂里额外运来年货,我妈又攒了一年的肉票,家里才舍得炖肉、炸丸子。

我小时候特别羡慕会钓鱼的人,他们星期日去水库边坐上一天就能拎回来好几条鱼,吃鱼肉、炖鱼汤,太馋人了。

厂里还有个人喜欢打猎,他有一把气枪,有时候背着上后山打鸟,偶尔还能打回山鸡来,更馋人。

厂区有几个大孩子,会做陷阱套麻雀,运气好的话一次能套十几只。

他们也胆大,敢把麻雀拔了毛,用树枝穿了,再偷偷溜到厂区食堂后院,伸进伙房屋后的灶膛排烟口里熏烤。

这种方法最多把没毛的麻雀烤到半生不熟,而且也没有任何佐料,但孩子们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我们年龄小的孩子是不敢跟着去的,直到五六岁的时候才敢。

但没过多久就被食堂发现了,从此后院上了锁,我们也就没机会打牙祭了。

那时候的小孩儿看啥都馋,因为本来就吃不好饭,平时又根本没有零食可吃。

小时候我总盼着回北京探亲,因为在北京可以吃到义利的巧克力威化、喝到北冰洋汽水。

但当时交通极为不便,每年回北京顶多两次,所以享受零食美味的机会非常有限。

有一回北京的姑姑给我寄了一袋动物饼干,我每天就只舍得吃两块,结果还剩半袋的时候受潮了,我简直要难过死。

在厂区真的买不到零食,有时候实在太馋了干脆缠着我妈给我沏一杯白糖水解馋。

后来厂区食堂引进了一台冰棍机,每天下午做一批冰棍,派人推着小车在生活区售卖。

冰棍车里的产品和价格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雪糕一毛钱、奶油冰棍五分钱、果汁冰棍三分钱。

冰棍车一推出来,每天基本都是供不应求,买晚了就得等明天了。

我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对钱产生了概念,不过评估任何商品的价值都是以冰棍和雪糕作为等价物来进行计算。

毕竟当时要钱就是为了买冰棍,或者多攒几个钢镚儿留着买雪糕。

当时孩子们吃冰棍没有大口咬着吃的,都舍不得,尤其是吃雪糕。

一毛钱一根的雪糕,那可是要跟父母央求好几次才有机会买一根的,谁舍得那么快吃完?

记得有一回在北京总厂工作的大表哥来厂区出差,下班后花一块钱买了十根雪糕,带着我坐在水库边一边看风景一边吃。

这顿雪糕可真是吃爽了,不过接下来一连闹了三天肚子,但那也值了!

再后来厂里有个职工的家属是高平本地人,她有做凉粉的手艺。

这凉粉也是高平的特产,颤巍巍晶莹剔透、软嫩嫩香味扑鼻,又解馋又去火。

于是厂里就给她在厂区大门传达室旁边搭棚,支了个简易的凉粉铺子,三毛钱一碗凉粉。

那凉粉很好吃,但三毛钱能买三根雪糕,对我来说算是“巨款”了,我可舍不得吃。

不过张杰他妈偶尔会给他钱让他吃凉粉,而每回他都会很仗义地分我半碗。

在山里想买东西很困难,好在我们也有出山进城的机会。

每隔一个月,厂里都会安排一趟往返高平县城的班车。

1985年前,高平县属晋东南地区管辖。

1985年,晋东南地区被撤销,成立晋城市,高平县归晋城市管辖。

1993年,高平撤县设市,成为由晋城市代管的省辖县级市。

越南也有个高平市,是越南北部边境高平省的省会,距离中越边境仅三十公里。

1979年反击战期间,那个高平曾被解放军攻占。

直到八十年代初广播、电视里还经常出现越南高平市的名字。

小时候我懂得少,经常纳闷为什么新闻广播里总是提到高平,想不通高平这么个小县城怎么能如此引人瞩目。

后来也是过了好久才知道,此“高平”非彼“高平”。

现在想想也真是好笑,小时候身边又是“釜山”又是“高平”,让我白白糊涂了好几年。

厂里有一辆黄海牌大轿子,当时最新的国产大客车,能坐五十多人。

到了去高平那天的午后,这辆车就会停在厂区大门外,想去县城的人在此集合。

到点准时发车,不会为了等人而耽搁,因为二十公里的路程要走将近一小时。

主要是出山之前的道路实在不怎么好走,吉普车跑起来都很颠簸。

大客车就更是摇晃得厉害,而且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坏在半路上。

我就遇到过大客车抛锚的倒霉事儿,停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个年代也没有手机。

司机摆弄了一通发现无计可施,只好步行回厂区求援。

厂里再派人开着吉普车赶来修大客车,最后天都黑了我们才回家。

不过对于在山沟里生活的孩子们来说,平时根本没机会坐车,自然也就把坐大汽车当成了一件乐事,哪怕只是坐在开不走的坏车上也觉得新鲜。

对于当时的高平县城,我的印象已经不深了,有哪些大楼、哪些商场,都想不起来了。

只记得大客车会停在一处宽敞的广场旁边,广场上摆满了各种摊位,有杂货、有小吃。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高平丸子汤,每次下车后一定要先吃一碗才肯去别的地方。

这丸子汤是“高平十大碗”中的一道菜,属于高平当地的传统美食。

高平十大碗,又叫“长平水席”,是存世最早的传统名筵之一。

相比之下,洛阳水席的名气显然更胜一筹,那八冷十六热的排场也明显更为隆重。

但长平水席起源于战国,论起历史可是比起源于唐朝的洛阳水席早了上千年。

十大碗包括水白肉、核桃肉、红烧肉、小酥肉、肠子汤、芥末粉皮汤、丸子汤、天和蛋、软米饭、扁豆汤。

据说长平水席的形成与长平之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我小时候肯定是不懂这些的。

还没进过大饭馆的我,甚至都没机会见到那全套十道菜肴的全貌,吃过的也只是其中食材最简单的丸子汤而已。

丸子汤里的丸子,其实是素丸子,把豆腐碾碎做成丸子,炸熟后加入高汤和佐料煮制,就成了这道高平丸子汤。

如果以现在的生活水平而论,这素丸子汤肯定不会有多少吸引力。

但在八十年代初,那油炸的丸子,再配上高汤,吃到嘴里绝对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可以说,我当时总盼着去高平的日子早点儿到来,多一半的原因就是下车之后的那一碗丸子汤。

吃完丸子汤,父母想去哪儿逛,我都会老老实实跟着。

不过无非也就是逛逛商场,而且看得多、买得少,毕竟钱和各种票证都不富裕。

在县城待两个小时,就该集合回厂区了,回去还要一小时车程呢。

出山去县城的日子总是值得期盼,但就是每月仅有一次,实在等得人心焦。

好在每逢初一十五还有“集”可赶,而且就在离厂区不远的釜山村。

出厂区大门往南沿路而行,大约一里地开外,路东就是釜山村。

釜山村名字里带“山”,却并不是山村,而是坐落在平地之上,不过离山很近。

釜山村北有丹朱岭,南有神头岭,西边紧临釜山水库,东南方向通往高平县城。

我小时候跟我爸一块儿听收音机,经常在新闻播报里听到“韩国釜山”,那会儿总是非常惊讶。

以我当时的认知,收音机里说的一定是最大的事情,并且发生在最重要的地方。

所以我实在想不通,我们这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庄,到底能有多重要,为什么总是被新闻提起。

后来过了好多年我才知道,其实新闻里说的是釜山在韩国。

不过我们厂区附近这个釜山村的历史,可远比韩国那个釜山要久远得多。

上古时代,尧帝分封长子丹朱,这釜山村就在丹朱的封地之内。

战国时代著名的长平之战当中,釜山村又处于战场的核心地带。

战争中赵国构筑了三道防线抵御秦军,由远及近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丹河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

釜山村正处于其中的丹河防线之上,属于赵军的第二道防线。

而秦军在突破了第一道空仓岭防线之后,即在此地附近修筑垒壁,与赵军对峙。

釜山村周边曾出土过多件战国时期的兵器部件,如箭头、铜铍等。

村西北侧山岭上有古代石窟遗存,据传开凿自北魏年间,已有一千五六百年历史。

根据村南神头岭上残碑的记载,在金大定年间,釜山村与附近三个村子合力修建了炎帝庙。

可见在金国统治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颇具财力和影响力的一方大村了。

据说村中自古有一户王姓大族,耕读传家,亦农、亦官、亦商,家势日盛。

王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釜山村大兴土木,陆续修建了十几个深宅大院。

包括“棋盘六院”、“王家老院”、“王家会馆”、“二支院”、“会则院”等。

其中规模最大的应属棋盘六院,这是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一处院落群。

棋盘院由六处庭院组成,整体布局错综复杂、状若棋盘,故而得名。

棋盘院中都是二层楼房,院墙高大,且配有碉楼护卫,可以想见院主人的身份地位一定颇高。

村中还有文庙,建于清嘉庆年间,供奉孔子及诸位弟子。

釜山村中曾经出过一位历史名人,即南宋抗金名将王彦。

这位王彦可是做过岳飞的顶头上司,曾带领岳飞率七千人渡过黄河并收复了新乡。

后来王彦的部下都在面上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被称作“八字军”。

八字军发展到十几万人,转战大半个中国,金军屡次围剿都未能成功。

据釜山村所属的寺庄镇镇志记载,王彦乃“河东上党高平釜山村人”,推断即为釜山村王氏同宗。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