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宽敞庄严的大殿,瞬间变成了低矮逼仄的空间,极其微弱的光线似乎来自外面的月亮,眼前一片模糊,难以辨物。
我恍惚间以为自已因为酒醉而进入了梦境,但胸前玉虎的火热又告诉我一切都是真实的。
此时随着石块击打金属的清脆响声,前方两三米接近地面的位置迸发出一连串的火星。
反复几次之后,一簇跳动的火苗出现在一盏油灯之上,终于照亮了眼前的景物。
我发现自已似乎置身于一间简陋的草棚当中,面前赫然站立一名少女,正在注视着我。
只见她约莫十八九岁模样,面容清秀,双眸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乌黑秀丽的长发紧束在脑后,满脸坚毅果决的表情。
少女身穿一袭紧身窄袖的及膝白裙,外罩兽皮背心,腰间紧扎皮带,左侧挂一个小布囊,右侧悬一把短剑,下身穿红色束口长裤,脚蹬兽皮软靴。
整体打量下来,这位一身劲装的少女完全不是现代人的装束,而像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古代猎户。
再看四周环境,茅草棚中地面上铺着麻布,油灯旁摆放着一个粗布包裹和几个陶罐,除此之外再无它物。
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对面的少女先开了口:“赵哥儿,你终于回来了。”
这完全就是疯老太太的口气,但却清脆悦耳如铜铃一般,怎么也不像是记忆里那个老态龙钟的声音。
看到我惊讶的眼神中既有期待但又写满了疑问,对面的少女再次开口解释:“赵哥儿,你没认错,咱们又见面了。”
于是在我心中已经确信,眼前这位神秘少女就是我一直在找的疯老太太。
但大殿变成了茅草棚,老太太又变成了少女,这实在令我无法理解,难道这世界上当真有“穿越”这回事?
于是甚至都顾不上再次澄清我“姓马不姓赵”,而是有些失神地问道:“你到底是谁?这是什么地方?”
对于我的反应,少女并不意外,平静地回答:“我叫许姝,赵国邯郸人氏……”
只听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打断了她的话:“你真是古代人?!我真的‘穿越’了?!!”
许姝的表情略有不快:“什么‘穿越’?赵哥儿勿言,且听我说细说。”
见我闭嘴,许姝继续说道:“家父名叫许历,官拜国尉之职……”
我再次惊呼起来:“就是在阏与之战中冒死向赵奢谏言的许历?!”
对于我反复打断她的讲述,许姝十分不满,但也十分无奈:“是,那正是家父。”
这位许历在名将云集的战国时代虽然算不上什么赫赫有名的“国之栋梁”,却也绝对是“小人物逆袭”的典范。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国势强盛,国力成为七雄之首,开始不断发兵东进,侵占六国国土,六国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借口赵国未能履行四年前交换城池以及遣质子入秦的协议,派中更胡阳率十万大军进攻赵国战略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
阏与已属赵国腹地,一旦失守将直接威胁赵国都城邯郸,赵惠文王深知阏与的重要性,因此决意派兵救援。
但当赵惠文王向赵国名将廉颇、乐乘问策时,他们都表示阏与距离邯郸太远,中间又有太行山阻隔,难以救援,令赵王非常失望。
赵惠文王只好再向由文职税官转为将军的赵奢征求意见,赵奢却表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意思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听了赵奢的表态,赵王大喜,立即命赵奢为将,率兵五万去救阏与。
赵奢是赵国宗室成员,也是嬴姓赵氏,不过他属于王族远亲,所以自幼并没有过上富贵的生活,而是远赴燕国从军。
赵奢在燕军中展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得到了燕王的重用,被任命为“上谷守”,负责驻守燕国北方重镇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怀来县一带)。
后赵奢返回赵国效力,但起初未受赵王看重,只安排他担任负责基层税收工作的“田部吏”。
但赵奢忠于职守、不畏权势,在征收田赋的工作当中始终坚持秉公办事,有一回甚至依法处死了赵惠文王之弟平原君家九名不肯缴纳田赋的管事人。
结果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泄愤,赵奢以国家大局为重,向平原君阐述了奉公守法的重要性,并成功说服了平原君。
平原君认识到赵奢的才干,将他举荐给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任用赵奢统管全国赋税。
在赵奢的管理下,赵国赋税公平合理,从此逐渐国库充实、民众富足(“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具备了与强秦对抗的资本。
公元前280年赵国伐齐的麦丘之战中,赵奢第一次作为将军领兵出征,并成功攻取齐国麦丘城(今山东济南商河县西北),从此跻身赵国名将行列。
与廉颇、乐乘等勇武善战的将军相比,赵奢的优势在于谋略和大局观,以及审时度势的战略思维。
廉颇、乐乘只从战术角度考虑救援阏与的难度,认为“不可救”;而赵奢却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白阏与“不得不救”,并且也看出赵王的态度是“必救阏与”。
因此赵奢表明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态度,接下了救援阏与的重任,也抓住了进一步改变命运的机遇。
赵奢率军从邯郸出发之后,仅行进30里,侦知秦军主将胡阳派出一支军队向东直插武安(今河北邯郸武安县西南),以阻止赵军救援阏与。
于是赵奢立即下令扎营,与在营区周围构筑屏障,做出防守的姿态,还发布命令“有以军事谏者死”,有部下忍不住劝谏火速救援武安,果然被赵奢处死。
就这样一直过了28天,赵军不但按兵不动,而且反复加强营垒的修筑,看不出任何进兵的迹象。
秦军派奸细进入赵营打探消息,被赵军擒获,但赵奢反而以好酒好菜款待奸细,并将他放走,于是胡阳确信赵军不敢救援阏与,遂放松了警惕。
疑兵之计成功之后,赵奢立即下令拔营起寨,急行军向阏与进发,仅用两天一夜就到达了距离阏与50里的地方扎营。
此时秦军才如梦方醒,知道上了当,但被抛在武安的秦军回援不及,已然失了先机,战场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赵军的方向发展。
不过赵军孤军深入,且远离后方,面对的又是以前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秦军,形势依然十分危险。
这时军中有一位名叫许历的百夫长冒死进谏:“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大意就是之前秦军被咱们骗了,一定非常愤怒,在他们赶来之前,咱们一定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否则他们士气正旺,咱们肯定招架不住。
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于是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之前赵奢下过“进谏者死”的军令,所以赵奢让许历说出建议的时候,许历先请罪求死,赵奢说等回到邯郸再议罪,许历才说出了他的谏言。
许历的主张是派出兵马抢占北山制高点,借地势之利居高临下攻击秦军,赵奢采纳了许历的计策。
果然,秦军到达之后争夺北山不得,拥挤在山下,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而赵军则利用地利痛击秦军,还跟阏与城中的守军两面夹击,腹背受敌的秦军被杀得大败,死伤数万,四散溃逃,阏与之围随之解除。
阏与之战的惨败,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少有的败仗,使强秦东灭六国的计划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
并且秦国从此开始正视赵国的实力,此后八年没有再对赵国发起大规模的攻伐行动。
对于获胜的赵国来说,此战一举提振了全国上下的士气与志气,也成为了数年后赵国决意在长平之战中以一已之力对抗秦军的信心基础。
班师还朝之后,赵奢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地位与赵国文武之首蔺相如、廉颇平起平坐,并被列为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
而那位冒死谏言的百夫长许历在回到邯郸之后,也并没有被因谏获罪,反而经过赵奢的举荐,被赵王破格提拔担任“国尉”之职。
“国尉”是当时负责掌管军政事务的高级军官,虽然地位不如廉颇、李牧、赵奢这些统兵大将,但也是可掌卫兵千人的大官了。
从战场上仅能带兵几十人的百夫长,骤然间成为可参与全国军政管理的国尉,许历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一步登天,称得上是“小人物”当中的“传奇”了。
没想到儿时那个神秘的疯老太太,三十多年后这位离奇的古代少女许姝,竟然是典故中历史人物许历的女儿,而现在她就这么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
此时我探寻历史的好奇心又开始主导思维,忍不住问了一句:“你父亲既然成了国尉这样的‘大人物’,为什么后来的史料中却再没出现过关于他的记载呢?”
听到这个问题,许妹脸上的表情黯淡下来,声音低沉地回答道:“长平战败后一年,秦国虎狼之师围邯郸,城中战死者甚众,我父亦死于城头。”
听了这个答案,我十分后悔问出这个问题,一再向许姝表达歉意。
不过许姝的反应却比我想象中淡然:“强秦侵门踏户,老弱妇孺尽皆上城御敌,家父既为国尉,献身守土更是责无旁贷,忠君报国,也算死得其所。”
从她的表现当中,也能看出那场持续了三年的邯郸保卫战是何等的惨烈,人们一定都见惯了生死,以至于对亲人的殉国都不再悲痛欲绝。
我不再开口,等待许姝继续讲述她的来历,我现在有太多疑问需要由这位“活生生的古人”给出答案了。
阏与之战时,许姝才六岁,因为之前许历不过是低级军官,所以全家过的也只是普通平民的节俭生活。
战后许历得到高官厚禄,跻身权贵阶层,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优渥起来。
不过许历却保持了足够的清醒,深知自已能够获得如此大幅度的破格任用,是因为赵王对惧怕秦国、不思进取的老臣不满,想培植有勇气、有谋略、且愿为自已远大抱负效力的新生代官员。
所以许历虽在高位但谦恭自持,积极协调各方势力,恪尽职守,亲力亲为处理各项军政事务,使赵国军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常备精兵保持在四十万以上。
最为关键的是,许历始终以赵王马首是瞻,看出赵惠文王抵御强秦、争霸天下的决心,坚决服从其致力于强国、强军、内政改革的各项决策,因此更受重用。
对于举荐自已的赵奢,许历更是时刻不忘知遇之恩,并将赵奢看作自已的师长,以晚辈之礼事之。
许历还时时约束自已的家人,再三告诫他们必须遵纪守法,不得欺压百姓、不得逃避赋税、不得以特权阶层自居。
许历对许姝的要求也颇为严格,许姝虽然年幼,还是家中独女,却没有过上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生活,而是从小习文练武,锻炼报效国家的本领。
赵国本就民风尚武,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学习骑射更是成了国中少年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
再加上许姝有一个行伍出身、且在军中任职的父亲,自有许历的亲兵每日教授许姝骑射、技击,许历闲暇时也会亲自指点女儿的武艺。
而在习文方面,许历和他身边的军汉们却并不擅长,于是许历请了先生到家中教许姝识文断字、吟诗作赋。
不过随着许姝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她开始逐渐表现出对兵书战策的兴趣。
许历对此并不反对,但兵法显然是那些带许姝读书识字的先生们教授不了的。
这却难不住许姝,她自已很快就找到了老师,并且还是当时在赵国早已崭露头角,甚至天下皆知的兵法名家,那就是马服君赵奢的长子赵括。
赵括毕竟出身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且父亲赵奢曾在燕军中担任要职,军事谋略出众,所以赵括也对兵法一道颇为痴迷。
据说十岁时赵括就已经能将《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就连父亲赵奢跟他谈论兵书阵法时也很难将他考倒,有时甚至会落入下风。
后来赵奢获得了由文转武的机遇,开始作为赵国的统军将领征战四方,每次赵括也会随军出征,亲历战阵使赵括对兵法的理解更为准确与透彻。
麦丘之战时,赵括才16岁,但久攻不下的赵奢正是采纳了赵括献出的攻心计,才使守城的齐军丧失斗志,最终赵军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阏与之战时,赵括26岁,兵法上的造诣更加炉火纯青,且在十年的征战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赵括在军中素来喜好深入士卒当中,与冒死谏言的百夫长许历早就相熟,而且两人同岁,又同袍多年,关系非常融洽。
赵括向许历讨教过很多一线士卒行军阵战的实操经验,这使得赵括对兵法的运用更加符合现实情况、贴近实战需求。
许历受赵括影响,也接触了不少兵书战策,因此才具备了一定的战略眼光,可以在战场分析敌我态势,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
赵奢受封马服君后,权势和影响力达到巅峰,此时的赵括在兵法一道上冠绝天下,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心中赵国军界的“明日之星”。
尤其是在阏与之战中对秦国取得大胜,使赵国军民的自信心空前高涨,人们确信赵国一定可以在明君强将的带领下不惧任何对手,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抱定了研习兵法、投军报国的志向,其中很多人直接投到赵括门下求学,一时间赵括隐隐有开宗立派的势头。
许历因为尊赵奢为师长,又与赵括有莫逆之交,所以常到赵府中走动,有时仅仅是拜望赵奢、赵括父子,有时也会因军政要事向二人请教。
若没有要事,许历也会带上独女许姝同去赵府,许姝几乎每次都要借机向赵括请教兵书学问。
赵家人都喜欢这个英姿飒爽的小姑娘,赵括自然也就倾囊相授,有时就连赵奢都要亲自指点一二。
所以许姝虽然没有拜在赵括门下,但相比赵括那些真正的弟子,却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