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长平记忆 > 第40章 回到老厂区

第40章 回到老厂区

大叔说正是因为目前出土的尸骨坑及发掘的遗骸数量有限,所以学术界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长平之战中赵国士卒损失四十余万的数字“夸大其辞”。

他们的主要论据是长平之战时赵国人口总数才三百多万,不可能一次性派出四十多万军队去打一场战争,况且在古战场遗址中确实没有发现这种规模的尸骸。

甚至有一些西方学者据此“大放厥词”,说中国历史上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人参加的会战都不足为信,只凭史书的记载不能作为有效的证据,云云。

按大叔的说法,那些西方学者能有这样的观点,无非出自于他们的无知与傲慢。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超过五千年历史,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文明断层的古国,最不该质疑的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动员能力。

根据战国时期各国的主要兵制,各国的兵民比例约为1:10,在战时极限动员的情况下可达1:6。

长平之战是一场决定赵国国运的大战,势必举国动员精锐尽出,按当时赵国三百万至五百万的人口总数计算,派出四十余万兵力完全符合正常的兵民比例。

而且最早记载长平之战赵军损失人数的是史籍是《史记》,《秦本纪》中记录:“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司马迁著《史记》的时间距离长平之战发生仅相隔一百多年,其中记载的信息不可能出现重大偏差。

长平之战古战场范围广阔,尸骨在战后被秦军草草掩埋,之后历朝又曾组织过数次大规模的尸骨葬殓工作,所以尸骨坑分散在古战场的各个区域。

而且两千多年光阴流逝,必定有大量骨骸湮没在时光的长河之中,六七十年代被磨成骨粉滋养大地的又不计其数,还有被抛洒到河沟中顺流而去的。

可即便如此在近二十多年的发掘当中仍有数十个尸骨坑被发现,骸骨出土的数量不断增加。

因此综合估算,赵军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人数肯定是达到“四十余万”这个数量级的。

而在西方历史当中,几千人的战争就被誉为“史诗级战役”,他们当然不能理解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生过百万人规模的大战,也或许根本就是不愿去理解。

对于大叔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并且心中同样充满了愤愤不平。

那些对中国充满偏见的西方人,他们自已拿着“经书”、“诗集”当作正史,却妄称中国严谨的史书不能相信,是不是过于“双标”了?

而且他们可以用神话传说去印证他们所谓的“数千年文明史”,却连已有大量遗址和文物出土的中国夏朝都不承认,除了矮化中国文明、宣扬“西方中心论”的险恶用心,还能有什么解释呢?

没想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餐馆里面,我们却吃了一顿无比畅快的午餐,不但吃到了正宗的高平特色,还在闲谈之中跟当地历史文化的距离愈发拉近了。

酒足饭饱,我们离开永录村,终于朝着已经阔别三十多年的老厂区出发了。

半路上出租车路过西阳村火车站,这个小时候往来过无数次的山间小站,如今也有三层高的车站大楼拔地而起,早不是当初仅有两间小平房的寒酸模样。

站外原先荒凉的土岗上现在遍布油松和侧柏混植的绿化林,我不由自主地对着那片林地仔细观望了一番。

因为小时候离开高平前最后一次见到疯老太太,她就是出现在那个位置,当时给我的感觉她是专程在为我送行,所以我不知道现在她会不会再次出现在那里迎接我。

不过我的期望落空了,疯老太太并没有出现,想想也是,她又不知道我这个时候会回到这里,怎么可能来迎接我?

张杰见我一直盯着那个方向愣神,问我在看什么,我随口说了一句:“不知道疯老太太现在在哪儿。”

张杰顿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似乎是这个名字太久没出现过,几乎已经被他忘记了。

张杰言之凿凿地说:“咱们离开那会儿疯老太太就那么老了,现在又过了三十多年,疯老太太肯定已经不在了。”

接下来他的语气又满是不解:“也不知道疯老太太到底是谁,小时候总感觉她特别神秘,总是神出鬼没的,有两次咱们在水库边遇到危险还多亏了她……”

此时正值金秋十月,道路两侧彩叶缤纷、风景如画,我小时候怎么就没注意到这里的秋景这么绚丽呢?几分钟之后车窗外出现了长长的湖岸。

司机介绍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丹朱岭工业旅游景区”之内,路边出现的是釜山水库,现在是景区内的一处景点“滨湖公园”。

我简直无法将眼前的景象跟记忆里的那座水库联系起来,现在的水库哪里还有沿岸的土坡、石头垒成的堤岸、茂密的芦苇荡,从前的野湖早已不见了踪影。

现在的水库沿岸全是由开阔草坪和彩叶林构成的景观带,长长的观景木栈道延伸到湖中,湖边的休闲营地散落着洁白的帐篷,还有游船漂荡在湖面上。

靠近路边的草坪上竖立着大大的心形草雕,两侧搭配醒目的拼音字母“FU SHAN”,不远处就是湖畔木屋和游船码头。

我在全国各地见识过数不胜数的滨湖风景区,釜山水库如今的景观绝对不输大城市里那些知名湖景。

很快出租车行驶到丹朱岭旅游区釜山工业园大门口,我们下车之后发现这里显然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厂区大门的样子了,三十多年过去,一切都变了模样。

听讲解员的介绍,这釜山工业园是原145印钞厂旧址,也就是我们以前的老厂区,145厂搬走之后曾由地方上的面粉厂使用,再后来交给晋煤集团长平矿。

园区里有一家釜山宾馆,在宾馆对面我们见到了熟悉的景物,是那座一对男孩女孩手捧大鱼的塑像。

这塑像是我们小时候厂区里修建的,当时天天看早就习惯了,所以一直没觉得是什么了不得的景观。

但是没想到时过境迁,老厂区里其它建筑都已不见,而这座当时并不起眼的塑像却被保留到了现在。

以这座塑像为坐标基准点,我和张杰开始根据记忆指点当初老厂区里各个建筑的所在位置。

医院在哪儿、幼儿园在哪儿、大礼堂在哪儿、职工食堂在哪儿、家属楼在哪儿、驻军营地在哪儿,虽然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但现在凭空指点还是如数家珍。

只是现在这里的布局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的面粉厂、后来的矿区、现在的旅游景区,各个时期的变化叠加在一起,早已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样子了。

不过园区里居然还保留了老厂区的建筑,那是位于园区深处的一栋时代特征明显的大楼,外墙挂着“145厂主工房遗址”的牌子,居然是以前的生产车间。

生产车间再往后,就是用作产品库房的山洞了,也就是原来老厂区存放印制好的人民币的地方,在以前可是绝对的“禁地”。

我们小时候在老厂区生活了六年,但却从没见到过这栋厂房,因为在当时非生产人员是绝无可能进入生产区的。

而现在我们以游客的身份回到老厂区,却第一次看到了这座高大而神秘的建筑,说起来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另外园区中的一处小广场旁边,有一棵二三十米高的粗壮雪松十分引人注目,旁边还立有展板,这是厂区初建时厂领导所栽,据说树苗来自颐和园的苗圃。

在园区中的其它活动,就是参观体验煤矿模拟基地了,参观展厅、乘坐罐笼下到模拟矿井、体验各种矿井事故、近距离接触煤矿生产设施,等等。

虽然这些活动跟老厂区的生产、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但我们毕竟身处老厂区原址,看到这里不但没有变回原来的荒山,而且还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吸引了这么多游客前来,我们也十分欣慰。

而且换上矿工的服装,穿戴上矿工的全套装备,下到深达三百米的矿井之中,了解煤矿生产的过程,体验矿工劳作的辛勤与危险,确实是一项新奇且有意义的活动。

在老厂区里盘桓许久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工业园,现在这里成为了旅游景区,以后再怀念时随时回来也很方便。

接下来我们要步行前往釜山村,继续寻找儿时的记忆。

从工业园大门到釜山村村口的距离不到一公里,以前路边的消防站、招待所、子弟小学等建筑都已不见,沿途全是装点着卡通雕塑的草坪和大片彩叶林,给人的感觉是始终置身于风景优美、景观怡人的公园当中。

来到村口,我发现眼前这座村庄令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村中那些高大巍峨的明清古建仍矗立在原处,陌生的是村容村貌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

三十多年前遍布于此的篱笆农舍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青砖砌成的高墙大院,而且全村建筑风格相当统一,气派中保留着古朴。

村中主街上的棋盘六院、宣圣庙、古戏台等明清古建都得到了修缮和保护,成为遗址展示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元素。

村中还建设了一条“釜山1978”大时代风格商业步行街,沿街设有钱币博物馆、供销社旧址、釜山中医馆等时代特征明显的建筑,以及很多文创店铺。

漫步村中,我和张杰试图尽可能多地寻找熟悉的景物,唤醒尘封了三十多年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每次经过棋盘六院,那座略显凋敝的深宅大院总让我觉得心情压抑,尤其天黑之后是绝对不敢靠近的。

而现在的棋盘六院经过修缮已经面目一新,院中的建筑有一部分被改造成了非遗技艺的展示厅,还有一部分据说将会改造成特色民宿对外开放。

中心广场旁的宣圣庙也就是建于清代的文庙,小时候傍晚时来村里广场上看露天放映的电影,我最怕夜幕下庙里那些高大的塑像。

现在看这座文庙,却又觉得人文气息十分浓重,而且这座古建本身的结构、布局、造型、装饰等各方面也是极有特色的。

因为是国庆长假,所以村中商业步行街上的游人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文创店、咖啡厅、茶馆、音乐酒吧都挤满了人,街边那些创意雕塑旁也都聚拢着排队拍照的人群。

最让我感兴趣的当然是商业街上的钱币博物馆,这里其实是又把村旁不远处145老厂区的故事讲述了一遍,并介绍了许多钱币知识,这也算是借助曾经的“邻居”给本村增添一些特色吧。

这个特色鲜明且略带神秘色彩的展馆果然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注意,大家路过都会进来参观一下,并对于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居然出产于这么一座风景如画的山沟感到震惊不已。

当我跟博物馆里一位中年工作人员攀谈起来,并且告诉他我就是在145老厂区长大的孩子,曾经在那里生活了六年,那位工作人员非常惊讶。

他说在他出生前老厂区就已经建成了,从小他就记得厂区里的人会来村里赶集,会来村里放电影,后来厂区大礼堂建成了又去大礼堂看电影,甚至他还在厂区子弟小学上过两年学。

这么说起来我们小时候或许还曾经见过面呢,只是不认识彼此,没想到三十多年后再次相见,而且还能站在一起聊天,真是有缘。

供销社旧址也使我和张杰感慨良多,这里还原成了八十年代的样子,跟我们记忆当中的一模一样。

当初我们都是最喜欢来逛供销社的,因为只要来到这里,通常就是父母又攒够了各种票证,要给我们买糖、买肉、买鸡蛋的时候了。

我还特意拉着张杰往村边的位置逛了一圈,因为我很想尝试一下能不能找到当初我妈带我“看闯客”的那个院子,印象里是在村边角落里一个有些破败的院子。

不过最终我也没能如愿,记忆中那样的院子现在村里早就没有了,也不知道那位给我画了符但似乎全无效果的先生后来怎么样了,找机会再打听吧。

现在这釜山村的街景,给人一种古朴传统的沉稳与现代创新的灵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感觉,让我恍惚间以为自已身处丽江古城那样的著名人文景区当中,真是大开眼界。

我提前预订了村中的特色民宿,这几天就住在村里。

小时候我们哪能想到,长大后的一天自已会住在釜山村古色古香的民居里呢?真是奇妙的体验!

晚上出来吃饭,看到村里临街各个商铺的霓虹灯纷纷亮起,流光溢彩的夜景不输大城市里的特色街区,又让我们连连惊叹。

现在村里什么样的餐馆都有了,有农家菜馆、有高档烤鸭店、有海鲜餐厅、有特色大排档、有酒吧,甚至还有一家法餐厅。

按张杰提前做的攻略,我们今晚要在村口一家“记忆乡愁”主题的特色菜大排档吃晚饭。

张杰点了十大碗中的核桃肉、小酥肉、红烧肉、丸子汤,还有寺庄猪蹄、猪头肉、卤大肠等等等等,摆了一大桌子,又拿出他早就备好的炎帝老酒,现在终于可以一醉方休了。

这时我忽然看到一种熟悉的吃食,只见在开放式的后厨,一名厨师守着一个炭火炉和灶台上的两个锅。

炭火炉上烤的是大约五六厘米见方、三厘米厚的豆腐,两个锅里一个在煮豆腐,另一个在炒玉米面。

我马上反应过来,这是“白起肉”,也就是高平烧豆腐,小时候来釜山村逛灯会,我和张杰一起吃过这道小吃,“白起肉”的名字还是疯老太太告诉我的。

我立刻要求店家给我们上两份烧豆腐,这可是回顾童年点滴的好机会,重回釜山村,再吃烧豆腐,这不是正应景儿吗!

吃着“白起肉”,我和张杰又聊到了疯老太太,我们借着酒劲儿,甚至还向餐厅老板和店里其他食客问起了有关疯老太太的消息。

不过结果却令人失望,村里的年轻人根本没听说过“疯老太太”这么个人,年长些的倒是有印象,不过从来没人跟她打过交道,不知道她是谁、打哪儿来、住在哪儿。

而且据说到了三十多年前,她好像忽然就消失了,没人再见过她,反正也没人认识她,所以自然也就没人在意。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