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体验也是旅程当中的重要环节,每到一城,能品尝当地最具特色的食物,体验当地人的日常饮食,才算得上对这里有了深入的了解。
老板大叔忙完了后厨的活计,回到前面来休息,看到我们桌子上又是骨酥鱼、又是二毛烧鸡,丛台酒也已经满上了,显然有些意外,但也颇为开心。
老板说难得看到有外地游客这么了解邯郸特产,不但特意来吃大锅菜,而且还自备了最典型的邯郸必吃菜,酒也是本地名酒,一看就是对邯郸很熟悉。
张杰听了颇为得意,毕竟这全是他做的攻略,得到了本地人的赞许,对他来说自然是极大的鼓励,于是他开心地邀请老板坐下一同喝几杯。
因为下午的行程简单,所以我们来得很早,现在还不到五点,除了我们俩店里并没有其他顾客,老板反正闲着,也就欣然接受了张杰的邀请。
老板还返回厨房端出来一盘香肠,说这是“永年驴肉香肠”,也属于邯郸特产,另外还有一瓶“赵王酒”,老板说这个酒相对便宜些,是他日常的“口粮酒”。
这家店只卖大锅菜,并不卖酒和下酒菜,这香肠和酒都是老板为晚上关门以后小酌预备的,他说他每天就爱喝两口,所以总备着酒和酒菜。
几杯酒下肚,我们和老板渐渐熟络起来,谈兴越来越浓,尤其当老板听说我们是专门来邯郸博物馆看“赵文化特展”的,就更是滔滔不绝说得停不下嘴。
他说在邯郸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上,作为各个政权都城的时间前后累计长达五百多年。
虽然其中只有158年是赵国的国都,但邯郸人对于赵文化的认同感是最强的。
老板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邯郸,他从小就是听着跟赵国有关的传说故事长大的,家里人最常提起的古人也是蔺相如、廉颇、李牧这些赵国先贤。
他说虽然自已年轻的时候没上过多少学,现在开个小馆子每天忙忙碌碌,也没机会去逛博物馆,但平时除了喝点儿小酒,就是喜欢看书。
尤其是跟赵国历史有关的书,他都爱看,所以博物馆里讲的那些事情,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
我想,这就是邯郸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赵文化的千年传承吧!
说到赵国的历史,我自然跟老板聊起了长平之战,一是因为我小时候极为特殊的亲身经历,二是因为此战对赵国国运的深远影响。
我想,这场让赵国损失几十万精兵的大战,必定是赵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或许此战的赵军主帅赵括,也一定是赵国人心中最大的罪人吧。
可没想到的是,老板的说法却跟我的想象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老板说,世人都笑赵括“纸上谈兵”,说他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可赵括的冒进实则也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毕竟长平之战本就是没有经过充分准备的仓促之战,就连赵国的“战神”廉颇都在阵前占不到便宜,只能依托空仓岭、丹河、百里石墙三道防线与敌对峙。
而赵孝成王用赵括替换廉颇,虽说是中了秦相范雎的反间计,但也说明朝中君臣都希望前线赵军能尽快击败秦军,使赵国能顺利坐收上党郡十七座城池。
因此赵括被派到前线,所肩负的使命就是跟秦军决一死战,再加上廉颇的前车之鉴,他又怎么敢坚守不出呢?
虽说赵括确实缺乏统帅三军的实战经验,但他从小跟随位列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的父亲赵奢在军中摸爬滚打,又饱读兵书战策,军事才能不可能不丰富。
况且就算赵军最终兵败,但被围后断食四十六天才因为主将战死而降秦,虽然几十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但也使秦军死伤大半,这足以说明赵括并非草包。
长平之战令秦国同样元气大伤,以致于无法趁热打铁攻下邯郸,给了赵国足够的准备时间。
在九个月后爆发的邯郸之战中,赵军以守势苦苦支撑三年,并最终大败秦军,不仅守住了国都,还报了长平之战的一箭之仇,并使赵国得以延续三十余年。
因此在赵国人尤其是邯郸人看来,赵括非但不是罪人,相反还是英雄,虽然因为长平之战的结果背了两千年的恶名,但却未曾辱没“赵人尚武”的精神。
老板的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没想到邯郸人是这样看待赵括的,真是给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果然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必须跟当地人多多交流。
这时店里又来了顾客,老板继续忙活起来,后来他特意给我们添了两回菜,临走还非要给我们免单,张杰跟他拉扯半天才成功付了钱,但餐费也打了六折。
第二天上午我和张杰来到邯郸市博物馆,这才是我们这次邯郸之旅的主要行程。
这里是不久前新建成的新馆,外形很奇特,从正面看像古代官帽,从侧面看展开的竹简书,据说还融合了青铜文化和磁州窑文化,古韵非常深厚。
进入大厅之后,三面墙壁上镶嵌着“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建安风骨”三幅巨大的锻铜壁画,分别反映邯郸历史文化三个最为重要的时期,壮观无比。
博物馆里的常设展厅有四个,分别是邯郸历史文化陈列、磁州窑瓷器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中国历代钱币陈列。
而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临展厅中布置的赵文化特展“赵地长歌:铁马冰河的历史画卷”,这也是我们要优先参观的部分。
这个特展的主题就是赵国强军兴国的历程,主要内容自然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从而使赵国攻灭中山国,收东胡、林胡、楼烦,迫使匈奴远遁,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能单独抗衡强秦的国家。
展览尤其对阏与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鄗代之战等赵国参与的著名战役进行了详细介绍,雄主名将呼之欲出,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看得人心潮澎湃。
展品中包括大量的戈、矛、剑、镞、甲、胄等兵器和护具,鼎、簋、豆、壶、尊、盘、匜等青铜器皿也是件件精彩,每一件仿佛都在诉说千年之前的故事,令人流连忘返。
转眼一上午时间过去,而我们只看完了特展的大半内容,常设展厅还完全没看,于是我们打算先去博物馆外找地方吃午饭,然后再回来继续参观。
当我们下楼来到博物馆一层大厅的时候,发现旁边有个偏厅聚满了人,还有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似乎正在举办什么活动。
我们也走进去凑热闹,只见偏厅里靠墙摆了一排桌子,桌子后面正中位置端坐着一位身穿唐装的中年人,两侧坐着的几个人看样子像是他的助理。
墙上还高挂着一条横幅——“《慧眼识珠:文物专家面对面》邯郸博物馆现场鉴宝活动”,原来我们是赶上现场鉴宝的活动了。
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桌子前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观看鉴宝的观众,工作人员用隔离带设置了一个通道,参与鉴宝的人在这里排队,四周还有多机位的拍摄。
这里参加鉴宝的人也是形形色色,有的小心翼翼捧着大大小小的锦盒,有的捂着鼓鼓囊囊的胸襟满脸警惕,有的大喇喇背着个包袱跟旁边的人谈笑风生。
坐在桌前的专家大约五十来岁年纪,他面容冷峻,双目微睁,双手交叉托住下巴,脑袋向上昂着,大背头梳得一丝不苟,无论看谁都是用余光斜睨,似乎从不正眼看人。
我笑着跟张杰说:“这专家派头够足的,水平怎么样不知道,反正气势绝对拉满了。”
张杰仔细端详了专家一阵儿,马上面露惊讶:“这就是视频平台上那个大名鼎鼎的网红专家王怼怼呀!他现在可火了,天天在直播间里怼人,老上热搜榜!”
说着他拿出手机上视频平台打开了这个人的主页,我一看头像正是眼前这位专家,“王怼怼”是他的网名,底下个人简介是“怼天怼地怼空气”,粉丝数居然有五百多万,还真是大网红。
这时候正有个大爷抱着只一尺高的青釉花瓶站在专家面前歇斯底里地吵吵:“你睁开眼好好看看,我这是宋徽宗御用的花瓶!!”
那位王怼怼专家仍然保持昂首斜睨的姿态,语气不容置疑:“我看一眼就够了,仿品。”
大爷更急了:“你算什么专家?你懂不懂官窑?我这是官窑大瓶!宋徽宗御用的!!”
专家不再搭理大爷,旁边有人凑热闹,问大爷这花瓶是从哪儿来的,大爷马上讲起了他这宝贝的来历。
“这是我在古玩市场‘捡漏儿’得来的,那个老板说他急用钱,要出手这只花瓶,他说是官窑的,宣德年制,宫廷御用的,宋徽宗特别喜欢。”
“那老板还说这个花瓶原本是一对儿,现在有一只在故宫,另一只靖康之变的时候流落民间了,就是我手里这一只。”
“我本来还拿不准,后来有两次我去店里看的时候都正好赶上有专家也在那儿逛,两个专家都说是真的,这应该错不了吧!”
“而且保险起见我还专门去了趟北京,在故宫珍宝馆里看见确实有一只花瓶跟这个一模一样,这我才彻底信了,这肯定错不了!”
这时候旁边有人接话:“大爷,那您这个肯定特别值钱吧?”
大爷立刻自豪地回答:“那是!故宫一件我一件,你说值不值钱?!我拿‘棺材本儿’买的!不过那也算‘捡漏儿’了,在店里遇上那个专家说值一个亿呢!”
正当大家都开始将信将疑的时候,专家接了一句话:“你们看看那底款。”
大爷把花瓶翻过来,大家一看底款——“北宋宣德年制”……
这下四周的人哄堂大笑,有人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宋徽宗要是知道他们大宋朝还分‘南宋’、‘北宋’,估计不用等靖康之变,直接就驾崩了,哈哈哈……”
一看自已成了这么大的笑料,大爷也绷不住了,匆匆把他那“官窑大瓶”收进了锦盒,灰溜溜地走了。
接下来又有人拿出一个青铜爵,也说是在古玩市场买的,前两天刚入手,听市场里其它藏友评估,“不是商周的就是战汉的”,今天想请专家给鉴定鉴定。
王怼怼专家还是标志性地昂首斜睨之后,无比干脆地回答:“上周的。”
下一位带来的是一幅古画卷轴,郑重其事地说是他祖传十几代的唐寅墨宝仕女图,然后动作异常轻缓地把画轴徐徐展开。
画轴刚刚展开不到四分之一,王怼怼专家就不耐烦地说:“不用开了,假的。”
画轴主人被这一句话噎得足足愣了十秒钟才忿忿不平地问:“凭什么说是假的?”
王怼怼不屑一顾地只回答了两个字:“太丑。”
好家伙,这位专家还真是“怼人不倦”,“怼天怼地怼空气”果然不是虚言。
后面来的这位穿着风衣,戴着鸭舌帽,脸上捂着口罩,虽然是在室内但居然还架着一副大墨镜,把自已包裹得极其严实。
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包袱,包袱皮打开,露出一尊双耳三足的青铜鼎,大约二十厘米高,内壁好像还刻着铭文,鼎身上的泥土似乎都没有清理干净。
围观的人群正想等着看王怼怼这回要怎么“怼”这位看上去有些奇怪的藏宝人,却没想到专家只瞥了一眼这尊鼎,就马上坐直了身子,并且非常难得地瞪圆了双眼,仔细端详起来。
王怼怼甚至让身边的助理给这位藏宝人搬来一把椅子,请对方坐下等他认真看清楚,免得鉴定结果出什么纰漏。
王怼怼看好一会儿才把青铜鼎放下,接下来不说鉴定结果,却又慢条斯理地向藏宝人问起了这件藏品的来历。
藏宝人已经坐了半天,现在明显有些焦躁,急匆匆地说这是一个朋友从外地送过来托他找专家鉴定的,至于那个朋友是怎么得来的,他也不清楚。
刚才怼人怼得无比干脆的王怼怼,这会儿说起话来却是慢条斯理,一会儿讲这青铜鼎的器型演变,一会儿又逐字分析鼎内的铭文,现场鉴宝变成了科普讲座。
一转眼十来分钟过去了,藏宝人越来越坐立不安,最后干脆也不等王怼怼的鉴宝结果了,抓起青铜鼎就朝外面走去。
正在这时从博物馆大门冲进来十几名警察,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迅速向活动现场这边冲了过来,并且精准定位到正打算离开的藏宝人,直接围拢过去。
电光石火之间,装束古怪的藏宝人已经被警察牢牢控制,马上有王怼怼的助理过去跟警察接洽,这时候王怼怼专家才再次恢复了他那“眼高于顶”的姿态。
后来听看热闹的人讲述,原来刚才王怼怼一眼就看出来那尊青铜鼎是真品,而且规格极高,肯定是国家禁止交易的文物,于是趁着让助理给藏宝人搬椅子的机会,安排了报警事宜。
听张杰说,这样的事情之前在王怼怼的网络直播间里就发生过不止一次,王怼怼直播鉴宝时发现有文物嫌疑的藏品出现,悄悄安排人报警,并且有意拖延对方,套出更多信息。
后来公安机关甚至专门安排人手“潜伏”在王怼怼的直播间里,专等王怼怼的暗示,然后快速定位嫌疑人,立即实施抓捕。
张杰很兴奋,他说这件事儿是一定会上“热搜”的,没想到自已也能在现场亲身经历这具有传奇色彩的场面,回去可有得吹了!
刚才我还觉得这位专家过于恃才傲物,太不把别人当回事,可经过这件事来看,王怼怼虽然脾气臭了些,却是正义感爆棚,因而对他的印象改观了许多。
插曲结束,鉴宝继续,一位有些腼腆的年轻人拿出一个手串,说是结婚的时候丈母娘给的,据说特别值钱,想让专家鉴定一下到底值多少钱。
王怼怼只是斜睨了一下,仍然没有睁眼,旁边的助理就看出了门道,或许是有些心疼年轻人,于是让他细说一下这手串的来历。
年轻人说前一阵结婚时,丈母娘跟他们家要了五十万的彩礼,然后给了他这个手串,说是和田玉的,值一辆车,而且是一辆好车。
王怼怼听完微微摇头,虽然还是怼人的语气,但至少多说了几个字:“硅化玉,的确能值一辆车,自行车。”
看着小伙神情落寞地离去,现场很多人都深感同情,下一位藏宝人都没马上过来鉴宝。
这时候我跟张杰不知不觉间已经被围观的人群挤到了桌子旁边,离专家的距离已经很近了。
张杰突然跟我提起:“哎,老马,你不是有块祖传的玉坠吗,要不你也上后边排队,让专家给你鉴定鉴定。”
我说不想凑这个热闹,张杰又非要看我的玉虎,我被他烦得不行,只好把随身佩戴的玉虎挂坠拿出来给她看一眼。
张杰说话嗓门很大,刚才他的话也落入了王怼怼耳中,再加上又瞥见了我拿出来的玉虎,没想到这位鉴宝专家也来了兴致,让助理请我移步,想细看看玉虎。
这倒让我有些意外,没想到鉴宝专家会对我的玉虎感兴趣,或许是刚才看了太多赝品,专家觉得无趣,想换换心情吧。
我走到桌子前面,把玉虎挂坠摘下来递给王怼怼,王怼怼只看了一眼就站了起来,颇为郑重地把玉虎放在手心里仔细端详,这个举动让我有些紧张,他莫不会也要报警抓我吧?
王怼怼亲自向我询问这挂坠的来历,其实我了解的也不多,只知道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到底传了多少代就不清楚了。
王怼怼又看了好一会儿,才十分笃定地说出了他的判断:“战国虎形玉饰,不会错。”
我一方面稀奇这位话少且爱怼人的专家这次居然语气和善,另一方面也为戴了几十年的玉虎挂坠竟然出自两千多年前而感到震惊。
王怼怼继续分析:“这玉料应该是战国时楚国的独山玉,而且雕刻的技法也是楚国玉匠所惯用的,但这玉虎的形态却具有典型的赵文化特征,这一点比较罕见。”
王怼怼停顿了一下,又满含深意地看着我说:“另外在战国时虎形玉器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佩戴的,只有贵族、将领、朝中高官有这种资格,所以你祖上恐怕并不简单呀。”
这时有旁边看热闹的人提了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专家,那他这个值多少钱呀?”
听到这个王怼怼马上又恢复了他“怼人不倦”的本色:“铜臭熏天失雅趣,钱奴一个无灵魂!”
没想到他还能这么文雅地怼人,难不成是“怼人专家”吧!
离开博物馆,我还一直回想着刚才专家的话,他说我的祖上“不简单”,让我心中升起了浓厚的好奇心。
而且我忽然回忆起当初快要离开高平厂区时,疯老太太说过的话,她说她要等我“长大以后再回来”,到底是为什么呢?
于是,“回高平看看”这个念头在我心中更加坚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