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则广告的时候我心中不免感慨,现在的互联网大数据实在是无孔不入。
这段时间我查询博物馆信息频繁了些,就开始给我推送博物馆特展的广告了。
不过推给我的却是外地的展,难道说是系统没有判断我所在的城市,造成目标客群定位不够精准?
但以我从事IT行业二十多年的经验来看,这么低级的错误几乎不会出现。
所以这条广告的出现,非但不是出于失误,相反更印证了大数据的“恐怖”之处。
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的一切行踪和所有动向都无所遁形,甚至就连性格和习惯都已经被数据模型研究明白了,基本上毫无隐私可言。
我刚出生就跟着父母长途旅行进入大山,每年的探亲之旅至少要在山西和北京之间往返两三次。
之后的生活又辗转北京、石家庄再回到北京,从小就适应了长途旅行,并且习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方式。
工作以后我有了收入并且能自由支配自已的时间,于是就疯狂地爱上了旅行,并且把所有的假期全部安排上了各种各样的旅行计划。
我每年至少旅行十次以上,长途旅行三四次,短途旅行七八次,在“996”以外的日子里,有时候就算双休日我也要跑到北京周边的城市去转转。
为了更加“沉浸式”地旅行,我甚至下了很大功夫去参加导游员培训并且考取了导游证,这样在有些景区就可以免门票,甚至可以走“绿色通道”。
我有一个宏伟的计划,就是要走遍全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乃至333个地级行政区。
现在我已经去过了除台湾省以外的其余33个省级行政区,只是地级行政区目前暂时只打卡了70个,不到四分之一,差得很远,还要继续努力才行。
这么多年“走南闯北”下来,我订过的火车票、飞机票有几百张,住过的酒店也有上百家,还在全国各地逛景区、参观博物馆,大数据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我“旅行达人”的身份呢?
这么说起来邯郸博物馆的特展广告推给我就算是十分精准了,“一个热爱旅行的博物馆控”,这一定是我在互联网上最为显著的“标签”。
而且“赵文化”对我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并且仔细想来我居然还没去过邯郸呢,那里可是作为赵国158年国都的城市,必须去看看才行。
我马上联系张杰,告诉他明天我想去邯郸,两天往返,问他要不要同去。
这也是我俩之间延续多年的默契,每次我旅行之前都会先通知张杰一声,如果他想去我就制订双人的计划,他不去我再按单人做。
不过张杰总是懒得动,一放假就喜欢窝在家里喝点儿小酒,所以每年陪我出去旅行顶多两三次,多数时候都找各种借口拒绝了。
其实这次我也没抱太大希望,毕竟明天是周一,张杰要上班的,而且去的又不是名气很大的旅游城市,而且还这么仓促,他要说不去我也完全可以理解。
没想到张杰听完之后几乎不假思索地立刻答应下来,还说马上去跟单位请两天假,明天准时陪我出发,这令我非常意外。
我劝他不必专门为了陪我而耽误上班,他说倒不完全是为了陪我,主要是昨晚刚在网上刷到一个邯郸特产魏县大锅菜的视频,看了馋得够呛,正好去尝尝。
北京距离邯郸大约450公里,我们一大早从北京西站乘坐G485次列车出发,只用了两个小时出头,9:13就抵达了邯郸东站。
在车上睡了一路的张杰,出了火车站终于精神过来,开始跟我抱怨为什么要订那么早的车次,7:11北京西站发车,害得他六点不到就要从被窝里爬起来。
我说这还是照顾他,不然我肯定会订6:15发车的G559,都用不了两个小时,8:08就到邯郸了,下车正好吃早点。
这我可没瞎说,以我安排行程的习惯,一定会尽量订早班的车次和航班,虽然牺牲了睡觉的时间,但是提早到达目的地,就能延长游览的时间,我觉得值。
要不是担心张杰起不来误了车,我真的会订六点多的车次,能提前一小时到邯郸呢。
听了我的话张杰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不再继续抱怨,而是一边念叨着要吃早点,一边立刻拿出手机登录某点评app打开早收藏好的早点店铺查起了路线。
我的行程安排并没有“吃早点”这一项,而是按行程顺序直奔景区,本来行程就很紧凑,吃早点太耽误时间了。
可是张杰坚持“一日三餐不能马虎”,还说这趟陪我出来,本来就是当作一次“美食之旅”看待的。
而且他早就做好了“美食攻略”,把各种“邯郸必吃榜”全查明白了,连心仪的馆子都收藏好了,现在说不让他吃早点,他怎么也不能答应。
看在张杰是请假陪我出来旅行,我也只好依了他,由着他查好早点铺的位置,然后打了个车带我前往。
不得不说,张杰这“吃货本色”真是令人叹服,对待早点都如此郑重,专门打车五公里去找一家隐藏在社区里的小铺子,这也太执着了。
来到这家据说是上过央视的“宝藏小店”,虽然已经接近九点半,但仍然排了十分钟队才终于买到了各种网红餐点。
坐在露天的简易折叠桌前,鸡蛋布袋、糖果子、油条、豆沫、胡辣汤摆满了桌面,又经过了张杰逐一拍照的仪式感,我们才正式开吃。
张杰一边大快朵颐,我一边趁机给他讲起了这两天的行程安排。
今天是周一,博物馆闭馆,所以邯郸博物馆安排在明天参观,今天的行程包括武灵丛台、邯郸故城遗址、赵苑公园、回车巷、学步桥,都跟赵文化有关。
邯郸的行程实在不好做,因为太难取舍了,这座肇始于商朝的城市,在3100年的历史当中,被众多政权作为都城,历朝历代留下了很多历史古迹。
而且邯郸还被称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有1500多条成语典故与邯郸有关,这也体现了邯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想看的地方太多,可这次时间又太短,所以只能根据这次旅行的主题,专门挑选跟赵文化有关的景点加入到行程当中。
武灵丛台是邯郸古城的象征,赵王在此检阅军队和观赏歌舞。
邯郸故城遗址是邯郸作为赵国都城时的古城遗址,包括宫城和居民区。
赵苑公园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之后,专门练兵的所在。
回车巷相传是“将相和”典故中蔺相如给廉颇“回车让路”的地方。
学步桥是由“邯郸学步”典故而起名的一座古桥,桥头有成语广场。
可当我给张杰详细介绍了今明两天的全部行程之后,他却连连摇头表示反对。
在伸脖瞪眼好一阵才终于吞咽下塞了满嘴的糖果子之后,张杰又开始了他那滔滔不绝的抱怨。
“我早就想跟你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咱们每次出来玩,你都把行程拉得那么满,每天安排好几个景点,搞得比上班还累。”
“我这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跟赶场似的一个景点逛完马不停蹄又去下一个,晚上九十点钟才回酒店,连洗澡的力气都不剩,就想上床睡觉。”
“现在人家大学生都流行‘特种兵式旅行’,咱们又不是大学生,四十多岁老胳膊老腿,你让我天天走两万多步,我能受得了吗?!”
“最可恶的是你安排那么多景点,却从不安排一日三餐,让我饿着肚子跟你受累,别人在旅程之中吃香喝辣都得胖几斤,我可倒好,旅行就当减肥了!”
张杰说得咬牙切齿,看上去无比委屈,而且说的也全是实情,让我完全无法反驳。
我俩虽然从小到大心意相投并且十分默契,但他爱静、我爱动,之前他陪着我全国各地到处跑,都是在迁就我。
这回张杰终于将积蓄已久的不满向我发泄出来,我也只能好言相慰,答应马上按照他的意见修改行程。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张杰最终的要求是今天只能安排两个景点,而且什么时候吃饭、在哪儿吃饭都必须由他决定。
吃饭由他定这个好说,但今天五个景点压缩成两个,又让我在取舍上犯了难,最后我决定保留武灵丛台和学步桥两个,其它地方等下次来的时候再看吧。
选武灵丛台是因为它毕竟是邯郸古城的象征,并且正是赵武灵王推行军事改革才使赵国成为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所以丛台最能体现邯郸的历史。
而学步桥虽然只是因成语典故而得以命名,但这里最能体现邯郸“成语之都”的属性,且桥头还有成语广场,最能反映邯郸的人文特征。
行程重新规划完毕,张杰也心满意足地吃完了早点。
这下他终于不再抱怨,就连我说要从这里步行前往大约一公里外的丛台公园,他也顺从地答应了。
通过对地下夯土层的考证,丛台被确信始建于战国时期,另外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应该就是赵武灵王所建。
赵国总共立国181年,赵武灵王赵雍是赵国的第六代君主,他在位期间推动了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成为赵国走向兴盛的重要转折点。
尤其是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推行“胡服骑射”,建立了中原文明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部队——赵边骑,使赵国具备了跟强秦抗衡的军事实力。
其实丛台是赵武灵王在邯郸王城之外建立的一座离宫,建有众多的楼台与广阔的宫苑,因楼榭台阁众多且“连聚非一”,故称“丛台”。
据史书记载,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所以说丛台的功能原是以供君王享乐为主。
但赵武灵王偏偏把这座离宫建在了练兵场近旁,丛台西北几百米外的赵苑公园就是两千多年前赵边骑操练骑射的旧址。
可以想见,当胸怀大志的赵武灵王身处丛台,偏爱的一定不是欣赏宫苑之中的莺歌燕舞,而是立在高台之上瞭望练兵场上马蹄猎猎纵横驰骋的震撼场景。
现在的丛台仅剩一座二十多米高的青砖高台,且是清同治年间复建的,早已经没有了当年层台累榭、揽胜四方的旷世盛景。
但站在丛台顶上的据胜亭中举目四望,仍然可以想象到当年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厉兵秣马、检阅大军、送边骑出征的壮观场面。
当我怀古伤今的时候,张杰却一直心不在焉,他对古韵、美景全然不感兴趣,而是盯着手机不抬头,好像又在搜美食攻略。
还好他并没有打扰我的游兴,耐心地一路跟随,直到我逛完了整座丛台公园,才拉着我说午饭已经计划好了,现在就带我去。
我看他刚才在手机上查了那么久攻略,还以为要带我去吃什么大餐,没想到出了公园张杰带我走进小巷,七拐八绕来到了一个露天小吃摊跟前。
摊位的招牌上写着“邯郸特产美味凉粉”,红薯凉粉切成块儿拌了料汁5块钱一碗,还有铁板炒凉粉6块钱一碗,摊位旁随意摆着几把小椅子供食客取用。
在吃这方面我是真佩服张杰,什么样的小店都能让他找出来,这么隐蔽的一个小吃摊子,估计本地人知道的都不多吧。
张杰说别小看这小摊子,在美食平台热度很高呢,据说因为口味正宗,不少美食博主都来“打卡”过。
端着凉粉坐在小椅子上品尝,味道果然不错,而且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山沟厂区里吃过的高平凉粉,只不过高平凉粉不是切块,而是用铁旋子划成细条。
跟张杰提起,他也有同感,那时候厂区门口那个凉粉摊他是光顾最多的,我还经常跟着他蹭吃。
于是我们一边回忆山沟里的童年生活,一边各自吃下了三碗凉粉。
这时候我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就是该回到高平那个大山沟,去看看以前生活过的老厂区了,张杰听了也表示赞同。
因为今天只安排两个景点,所以下午的时间非常宽裕,午饭后我跟张杰沿街漫步,观赏邯郸老城区的景致,印象里我们还是第一次在旅途当中如此悠闲。
张杰一路进了好多商店,有特产店、文创店,也有挂着老字号招牌的美食商铺。
我不爱逛商店,就在店外等他,也不知他都买了些什么,反正是装满了背包,也不嫌累赘。
好在接下来不用走很多路,学步桥离丛台很近,溜溜达达十几分钟也就走到了。
学步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明清时期邯郸老城北门之外,是一座横跨在沁河之上的拱券型石桥?,历经洪水、地震挺立不倒。
桥头辟有广场,立了石牌坊、石碑、石雕像,还布置了很多跟成语相关的元素,算是对邯郸丰富文化底蕴的一种集中呈现。
我和张杰在桥头的成语广场逐一细数着被列出的成语典故,回顾其中的历史故事,倒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旅行体验。
晚饭自然还是听张杰安排,他带我从桥头往北来到北关街上,拉我进了一家挂着“魏县大锅菜”招牌的临街小馆子。
屋里十来张桌子,前厅和后厨仅用一道透明的门帘隔开,可以清楚地看到后厨立着三台大锅灶,上分别架着一口澡盆那么大的铁锅,正炖煮着大锅菜。
这家店不知道开了多久,反正屋里顶棚、墙壁都已经被烟火气“薰陶”得变了颜色,桌面也像是包了浆,看来必定是一家“接地气”的馆子。
店里只卖大锅菜,老板是个身材壮硕的大叔,自已一个人看店,在前面帮客人点了菜,自已又去后厨忙活。
准备好各种食材之后,用铁锹般的大锅铲翻炒,再炖煮软烂,老板手脚麻利,锅铲上下翻飞,一个人可以同时盯三口锅。
张杰点了两碗大锅菜,里面有五花肉、排骨、粉蒸肉、肉丸子和各种配菜,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张杰说他前两天在网上看了视频就“种草”了,现在终于吃上了。
张杰还跑到旁边饭馆打包了两条同为邯郸名菜的“圣旨骨酥鱼”,又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掏出一只“二毛烧鸡”,还有一瓶“丛台酒”,说是刚才从特产店买的。
我说他刚才总进特产店是忙什么呢,一整天都在为吃做准备,这“吃货本色”真是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