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 > 重生:我成了正阳门下韩春明 > 第五十六章:商海迷局

第五十六章:商海迷局

清晨七点,北京丰台货运站。

韩春明裹紧棉大衣,站在铁轨旁的调度室门口。

深秋的晨雾笼罩着站台,蒸汽机车的轰鸣声从远处传来。

他手里攥着一份从铁路局朋友那里借来的货运记录,上面详细记载着"西九城食品厂"最近三个月的发货情况。

"老韩!这么早?"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中年男子从调度室探出头来,手里端着冒着热气的搪瓷缸。

"李哥,再帮我个忙。"韩春明递上一包大前门香烟,"查查香港永丰食品最近半年在北京的货运记录。"

李调度接过香烟,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这可是违规的啊..."

"就看看他们主要运什么,从哪儿运。"韩春明又递上一张工业券,"给孩子换双新棉鞋。"

半小时后,韩春明匆匆走出货运站,眉头紧锁。

根据记录,永丰食品近半年从广东运来的不是食品原料,而是大量包装材料——铁罐、玻璃瓶和标签纸

。而他们运走的,则是北京特产的果脯、蜜饯和...炸酱。

"果然不是冲着配方来的..."韩春明喃喃自语,拦下一辆路过的三轮车,"去北大,快!"

周晓白正在文史楼给学生上课。韩春明在教室外等了二十分钟,下课铃一响就冲了进去。

"晓白,有发现!"他顾不上周围学生好奇的目光,拉着周晓白走到走廊尽头,"林世诚在玩包装游戏!"

周晓白一头雾水:"什么包装游戏?"

韩春明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资料:"我查了三天。永丰食品在香港注册了'老北京'商标,专门仿制大陆特产。

他们从内地采购廉价散装货,换上高档包装,以十倍价格卖给海外华人。"

周晓白翻看着资料,脸色渐渐变了:"所以他想收购我们厂,是为了..."

"不是为了配方,是为了'正阳门'这个品牌和我们的销售渠道!"韩春明指着资料上一组数字,"他们去年靠这种手法在东南亚赚了上百万港币。"

正说着,系办公室的王老师匆匆走来:"周老师,有您的加急电报,青岛来的。"

电报是程建军发来的,只有简短一行字:"林世诚曾用名林志成,57年离京赴港,父林寒松,叔林寒秋。

速查港报1958年3月15日。"

"港报?"韩春明皱眉,"哪里能查到?"

周晓白眼睛一亮:"外文资料室!去年刚引进了一批缩微胶片。"

北大图书馆外文部的机器老旧,两人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1958年的《香港商报》缩微胶片。3月15日那期的社会版有一条不起眼的新闻:《大陆来港商人林志成合资创办永丰食品》。

报道旁边配了一张模糊的照片:年轻的林世诚——或者叫林志成——站在一家小店铺前,身旁是一个面容模糊的中年男子。

报道中提到,林志成"携家传酱料秘方来港,与本地商人合作建厂"。

"家传秘方..."韩春明冷笑,"原来是从北平带走的。"

周晓白却盯着照片看了许久:"这个中年男人...我好像在哪见过。"

她突然跑回中文报刊区,十分钟后捧着一本《1951年北平工商界名册》回来,翻到其中一页:"看!"

名册上是一张集体照,第二排左起第三个,赫然就是那个中年男子,下面的标注是:"华北供销总社副主任 马志远"。

"马?"韩春明倒吸一口凉气,"不会是..."

"马教授的堂兄,"周晓白声音发颤,"我在老档案里见过,他50年代主管华北地区食品供销,后来...因贪污被判刑。"

线索渐渐清晰起来。

韩春明和周晓白坐在图书馆的长椅上,梳理着三天来的发现:林世诚的父亲林寒松与程建军生父林寒秋是兄弟;

林寒松1948年关店后不知去向;

林世诚1957年带着"家传秘方"赴港,与马教授的堂兄合作创办永丰食品...

"建军肯定在海军档案里发现了什么,"韩春明沉思道,"才会特意提醒我们查这个。"

周晓白合上资料:"现在怎么办?明天就是林世诚给的最后期限了。"

韩春明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几个学生正捧着书边走边读。他突然笑了:"既然他想要品牌和渠道,我们就给他看个够。"

第二天上午九点整,林世诚准时出现在西九城食品厂。

今天的他换了一身浅色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更加锐利。

"韩先生,考虑得如何?"他开门见山地问。

韩春明没有首接回答,而是做了个邀请的手势:"林先生,请跟我来。"

他带着林世诚参观了整个厂区:原料仓库、炒制车间、灌装流水线,最后来到厂区后方的铁路专用线。

一列装满"正阳门"炸酱的货车正缓缓驶出。

"我们每天能发三车皮,"韩春明自豪地说,"最远到乌鲁木齐和昆明都有我们的经销商。"

林世诚的眼睛亮了起来:"非常好!这正是永丰需要的渠道。"他迫不及待地从公文包取出合同,"我们可以立即..."

"不过,"韩春明打断他,"我有个更好的提议。"

他带着林世诚回到办公室,取出一份崭新的企划书:"我们计划明年扩建厂房,引进日本生产线,年产万吨。需要投资两百万,您有兴趣入股吗?"

林世诚的笑容僵住了:"两百万?这..."

"或者,"韩春明又拿出一份文件,"您可以考虑这个——品牌授权协议。永丰可以在港澳地区使用'正阳门'商标,按销售额支付我们5%的权利金。"

林世诚的脸色变了:"韩先生,这与我提出的收购方案..."

"林先生,"韩春明首视对方的眼睛,"您父亲林寒松的'林记酱园',1948年是因为使用劣质原料被查封的吧?"

这句话像一记重拳,林世诚的金丝眼镜滑到了鼻尖。他慢慢摘下眼镜,用丝质手帕擦了擦,声音突然变得冰冷:"韩先生调查得很仔细啊。"

"彼此彼此。"韩春明微笑,"您不也查过我们三个人的背景吗?"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窗外传来车间女工们的说笑声。

最终,林世诚长叹一声,重新戴上眼镜:"看来家父当年的'生意经',韩先生都知道了。"他苦笑着摇头,"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坦诚相谈。永丰确实需要'正阳门'这个品牌打开大陆市场..."

谈判持续到下午三点。最终达成的协议令老赵等厂里干部瞠目结舌:永丰食品以十万元获得"正阳门"品牌在港澳地区的五年独家使用权,并按销售额支付3%的权利金;

同时承诺帮助西九城食品厂引进先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

"合作愉快。"林世诚在合同上签下名字,突然问道,"韩先生是怎么看穿我的计划的?"

韩春明收起合同,笑了笑:"您太关注我们的货运线了,林先生。真正的老字号,靠的是口碑,不是物流。"

送走林世诚后,韩春明立刻给程建军发了电报:"交易达成,无品牌转让,仅授权港澳。详情待你回京。"

傍晚,韩春明和周晓白坐在北大未名湖畔的长椅上,看着夕阳将湖面染成金色。

"就这么简单?"周晓白还有些不敢相信,"他放弃了?"

"当然不是,"韩春明摇头,"他只是在等更好的机会。

不过..."他从包里取出一个信封,"我留了后手。"

信封里是一份刚刚注册的商标申请:"西九城"三个字被设计成古朴的匾额样式,下方是一行小字——"始于1979"。

"永远要有备用方案,"韩春明望着湖面上掠过的水鸟,"这是我父亲教我的。"

周晓白突然笑了:"你知道我最欣赏你哪一点吗?"

"什么?"

"明明可以靠那些声波技术吃饭,却偏要跑来卖炸酱。"她调皮地眨眨眼,"还卖得这么认真。"

韩春明也笑了,夕阳的余晖映在两人脸上,温暖而明亮。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