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的北京,寒风刺骨。
韩春明裹紧棉袄,踩着自行车穿过晨雾弥漫的校园。
车把上挂着的工具包随着颠簸发出金属碰撞的轻响——里面装着他昨晚修好的三台收音机,今天要一一送还。
"韩师傅!"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从宿舍楼里跑出来,搓着手哈着白气:"我的'春雷'修好了吗?"
韩春明刹住车,从工具包里取出那台红色外壳的收音机:"换了两个电容,调了中频。你试试。"
男生迫不及待地拧开开关,喇叭里立刻传出了清晰的广播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神了!"男生激动地掏出五块钱,"韩师傅,您这手艺真绝了!"
韩春明笑着接过钱,心里盘算着这个月己经靠修理收音机赚了六十八块钱,比母亲一个月的工资还多。
最重要的是,这钱来得踏实。
"韩春明!"
又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韩春明回头,看见周晓白站在图书馆台阶上,手里挥舞着一封信。
她今天穿了件大红色的棉袄,在灰蒙蒙的冬日校园里格外醒目。
"秦老的信?"韩春明推着自行车走过去。
周晓白摇摇头,递过信封:"无线电厂来的,寄到系里了。"
信封上印着"北京第二无线电厂"的字样。
韩春明拆开一看,是张正式的技术咨询邀请函,邀请他本周六去厂里协助解决一批进口收音机的技术问题,报酬按每天十元计算。
"十块钱一天!"周晓白凑过来看,发梢掠过韩春明的脸颊,带着淡淡的雪花膏香气,"相当于技术员的工资了。"
韩春明小心地折好信纸:"系主任介绍的。"
"你打算去吗?"
"嗯。"韩春明点点头,"不影响学习的话。"
周晓白突然笑了,眼睛弯成两道月牙:"陈教授要是知道他的得意门生成了'收音机神医',不知会作何感想。"
阳光穿透晨雾,照在两人身上。
韩春明发现周晓白的睫毛上沾着细小的水珠,在光线下闪闪发亮,像是撒了一把碎钻。
"对了,"周晓白从书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包,"秦老让我给你的。"
纸包里是一本《无线电技术手册》,封皮己经泛黄,但保存完好。
翻开扉页,上面用毛笔写着"奖给技术标兵 韩建国同志"——那是父亲的名字。
韩春明的手指微微发抖。
这本书他太熟悉了,小时候经常看父亲翻阅,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
"秦老说,物归原主。"周晓白轻声解释,"他在整理资料时偶然发现的。"
韩春明深吸一口气,将书小心地放进工具包。父亲去世后,家里的东西散的散、卖的卖,没想到还能找回这件遗物。
"替我谢谢秦老。"他的声音有些哑。
周六清晨,韩春明比约定时间提前半小时到达无线电厂。厂区大门上挂着"大干西化,技术革新"的红色横幅,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骑着自行车鱼贯而入。
"韩同学是吧?"门卫核对过介绍信,热情地指路,"技术科在二号楼三层,李科长等着你呢。"
技术科办公室里,一个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的男人正在接电话。看见韩春明,他匆匆挂断,伸出手:"小韩同志!久仰大名啊!"
"李科长好。"韩春明有些拘谨地握手。
"老陈把你夸得天花乱坠,"李科长笑着打量他,"今天一见,果然年轻有为!"
他带着韩春明穿过嘈杂的车间,来到一间挂着"进口设备维修组"牌子的工作室。桌上整齐排列着七八台不同型号的进口收音机,都是市面上少见的稀罕货。
"这批日本货是给部里领导配的,"李科长压低声音,"结果一半都有问题。厂里的老师傅们没见过这种电路,不敢乱动。"
韩春明凑近观察其中一台索尼收音机的电路板。这种采用集成电路的新机型确实与国产的晶体管收音机大不相同,但基本原理相通。
"我能拆开看看吗?"
"随便拆!"李科长拍拍他的肩膀,"需要什么工具尽管说。"
韩春明从工具包里取出父亲留下的螺丝刀和万用表,又借了厂里的示波器。很快,他就沉浸在了技术问题中,忘记了时间流逝。
"找到了!"两小时后,韩春明指着电路板上一处微小的裂痕,"这是印刷电路板断裂导致的接触不良。"
李科长凑过来看:"这么小的裂缝,你怎么发现的?"
"示波器显示中频信号在这里中断了。"韩春明用铅笔圈出位置,"可以用细铜丝搭桥修复。"
中午,李科长非要带他去食堂小灶吃饭。西菜一汤的待遇让韩春明受宠若惊,周围的技术员们也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小韩啊,"李科长边吃边说,"毕业后有什么打算?要不要考虑来我们厂?我给你争取个技术员的编制!"
韩春明差点被饭噎住。1978年,国营工厂的技术员编制可是金饭碗,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来。
"我...还在上学..."
"知道知道,"李科长摆摆手,"就是先挂个号。你这手艺,窝在学校修收音机太浪费了!"
下午的工作进展顺利。韩春明不仅修好了所有故障收音机,还整理了一份常见问题的检修指南。
临走时,李科长塞给他一个信封,比约定的报酬多了二十块钱。
"这是厂里的奖励!"李科长不容推辞,"下周六还有批德国货到,你一定得来啊!"
回校的路上,韩春明的心情异常轻松。
自行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路过邮局时,他特意停下,给家里汇了三十块钱——这是他第一次能给家里寄钱。
宿舍楼下,周晓白正在和几个女生打羽毛球。看见韩春明,她小跑过来:"怎么样?"
"挺顺利的。"韩春明从兜里掏出信封,"赚了三十。"
周晓白惊讶地瞪大眼睛:"这么多?"
"厂里还说要给我留技术员的位置。"韩春明忍不住分享这个好消息。
"真的?"周晓白的眼睛亮了起来,"那太好了!"
她的笑容让韩春明心头一暖。两人并肩走向宿舍楼,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对了,"周晓白突然想起什么,"秦老让我问你,那本书有用吗?"
韩春明点点头:"帮了大忙。"他犹豫了一下,"我父亲...以前是无线电厂的?"
"秦老没说太多。"周晓白摇摇头,"只说你父亲是他见过最优秀的无线电技师之一。"
这个评价让韩春明鼻子一酸。
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只是个沉默寡言的普通工人,每天早出晚归,手上总带着洗不掉的松香味。
没想到在秦老眼中,父亲竟是如此优秀的技术人才。
晚上,韩春明趴在床上,一页页翻阅父亲留下的《无线电技术手册》。
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和草图,记录着一个技术工人对专业的执着与热爱。
在最后一页,他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
"技术是立身之本,知识是进步之阶。望吾儿勤学苦练,不负韶华。——父字"
字迹己经褪色,但笔力遒劲。韩春明轻轻抚过这行字,仿佛触摸到了父亲粗糙的手掌。窗外,北风呼啸,而他的心里却前所未有地踏实。
第二天一早,韩春明就被敲门声惊醒。张建军站在门外,一脸兴奋:"韩哥!大新闻!校报要采访你!"
"采访我?"韩春明一头雾水。
"对啊!'大学生技术能手韩春明'!"张建军挥舞着一张校报,"李科长把你说修进口收音机的事捅到校领导那儿去了!"
韩春明接过报纸,在第二版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李科长给学校写了封表扬信,称赞他"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完了..."韩春明扶额。他一心想低调,这下又成了焦点。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找韩春明修收音机的人暴增。
不仅有本校师生,还有外校的教职工,甚至附近居民。他不得不重新制定"营业规则":每周六统一接收故障机,周日统一归还,平时不接急单。
周晓白主动提出帮他登记和收费,两人在图书馆角落设了个"维修服务站"。
这个小小的"生意"渐渐有了规模,最多的一周修了十二台,收入五十六块钱。
"你成了小富翁了。"周晓白帮他数钱时打趣道。
韩春明笑着摇头:"比起以前..."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周晓白了然地点点头,没再追问。两人默契地沉默了一会儿,各自低头忙自己的事。
十二月底,北京下了第一场大雪。韩春明刚从无线电厂回来,就被系主任叫到了办公室。
"小韩啊,"系主任推了推眼镜,"有个好消息。
学校决定授予你'三好学生标兵'称号,还要推荐你参加市里的'学科学术技术竞赛'。"
韩春明愣住了:"主任,我..."
"别推辞!"系主任摆摆手,"你这半年的表现有目共睹。
学习成绩全系第一,技术助人受好评,还帮无线电厂解决了大问题。
"他意味深长地补充,"最重要的是,你证明了大学生不仅能读书,还能为社会做实事。"
走出办公室,韩春明站在走廊窗前,看着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
一年前的今天,他还是个沉迷倒卖古董的"投机分子";而现在,他成了师长眼中的模范学生。
这种转变,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想什么呢?"
周晓白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旁,手里捧着两杯热气腾腾的麦乳精。
"没什么。"韩春明接过杯子,"就是觉得...生活挺奇妙的。"
周晓白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窗外:"是啊,就像这场雪,谁知道会下多大,会下多久呢?"
两人并肩站着,静静地看雪。
杯中的热气在玻璃上凝成白雾,又慢慢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