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谈到“和亲”这个话题,表面上看和税制没有关系,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事冲突和民族冲突,让老百姓得以避免战争,并且这个政策成为往后两千多年来,帝王规避战争的手段。她们或许不像男子上战场那样保家卫国、视死如归,但是她们用另一种方式保护了百姓、保护了士兵,代价是她们自己的人生。
和亲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特别是在汉高祖刘邦和匈奴冒顿单于签订“白登之盟”后,西汉正式开启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此后历代王朝在对待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或西域诸国时,常用和亲作为手段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
在古代,皇室宗亲的女子,与一些贵族功勋联姻是常有的事,当然这种事也不限于皇家,许多的士族门阀之间联姻也很多。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拉拢一些士族,而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下,许多女子就成为了家族的牺牲品,自由恋爱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不存在的。不过,相比较普通老百姓,士族之间的联姻总体上也算是强强联合,如果不参与政治斗争,这种联姻对于家族的壮大是很有效,并且本身双方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联姻的男女生活不会很苦。
可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家和亲归根结底和内部的联姻是不一样的,这种看似与游牧民族交好的政策,却是皇帝政治博弈的一个手段,而联姻的女子也不过是“棋子”而己,她们所能做的只有服从罢了。而这种远嫁异乡的人生,对于本就地位不重的女性更加雪上加霜,许多女性最终的结局可能是惨死他乡。
在古代,与少数民族间的边疆冲突时有发生,即便到今天大国与大国之间的边境线也是守卫的重点,而生活在边疆的百姓经常会被游牧民族劫掠杀害。发生这种事情,对于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来说,自然是要征伐的。但想打是一回事,能不能打是一回事,能不能打赢又是另一回事。这种天生就适应骑战且机动性高的民族,在任何朝代都是让人头疼的一股势力,而且骑兵对上步兵,在冷兵器时代是占据优势的。所以,即便有些皇帝想打,但是国力能否支撑这场战争,这场“不对等的战争”能不能打赢,如果打败了会有什么样的代价,这些都是未知数。大多数的皇帝还是“理智”的,他们会选择息事宁人。
当你选择息事宁人、忍气吞声时,不割点肉是说不过去的。给钱给物是必然,为了能够结成秦晋之好,和亲也成为了一种“和谐共处”的手段。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缓了双方的冲突,无论时间长短,边疆的百姓也好,戍边卫国的将士也好,最起码能多活一天是一天。(以战止战,战争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最好方式,我不反对战争,不过我们也要明白战争的残酷性,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老百姓活着不容易,本身打仗也是非常耗钱的,非必要不战争)换个角度看,通过“和亲”,让成千上万的人免受战乱之苦,至少是阶段性的,能够稳定的发展。
“和亲”这种方式,自然会让人觉得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事实上,许多民间的百姓也会有愤慨的情绪,恨不得血洒疆场。但是,忍让就一定是懦弱、无能吗?在没有绝对的把握战胜敌人之前,何必去拼个你死我活,国家的战争不是民间斗殴,是很有可能颠覆一个国家政权,甚至是亡国灭种的,大家要明白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也是一种智慧。积累力量、发展力量不丢人。
和亲的女孩是不幸的,她们的贡献很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战争,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但是作为政治斗争博弈的棋子,她们的一生可能也被毁了。在后世的记录中,或许统治者认为这是自己政治上丢脸的事情,又或许这种事本身没那么重要,关于很多的和亲女性,并没有泼墨太多。我们要承认在当时的社会,她们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去换取王朝的稳定。
当然,因实力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绝不是一个“和亲”就能阻止的,最终的结果还是以战止战。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结果,就否定她们的牺牲、她们的贡献。“杀一人救万人”这个问题或许本身就有问题,但是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她们被派去“和亲”是事实,她们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事实。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很多,如果从拯救百姓的角度来看,这些“和亲”的女孩无疑是救了很多人的,就如同王昭君、文成公主一样,她们值得被记住。
“和亲”这个政策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一首作为帝王维护自身统治的手段。这个政策本身是对是错,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些人会认为这是民族的耻辱,有些人会认为这是韬光养晦的计谋,大家各抒己见了。我们在谈论“和亲”政策时,不要忘记和亲的人,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女性在当时保护了许许多多的百姓,作为百姓的恩人,她们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