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 第八章 华夏的第一个盛世

第八章 华夏的第一个盛世

春秋300年,战国200年,历时500多年的大乱,华夏才迎来了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其实仔细想一想,即便秦始皇统一中国,老百姓想安安稳稳过个好日子还是很难。首先,要有不折腾的皇帝。这个不折腾不仅指要与民休息,皇帝本身也是要有能力的。其次,要有不混乱的环境。既要妥善处理好外部威胁,也要维护好内部的政治稳定。最后,要有不压迫的政策。几千年了。老百姓无非就是想有块地能吃饱饭,有个房子能一家五口住一起,没有多少人想冒着杀头的风险去造反的。

文景二帝执政期间,是老百姓难得的和平稳定发展的时期。40年的时间,人口、粮食、财政都有了很大提升。由于延续了刘邦时期的“和亲”政策,并给粮食给衣物,换取了边境和平,在形式上与匈奴维持着“兄弟之邦”的关系。尽管丢面子,但不得不承认“和亲”这种外交手段,得以让汉朝发展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这种以小换大的外交方式,其实在今天也有一些国家使用。比如中东一些国家购买美国的武器换取地区的和平。我们也不需要去嘲笑这种方式,小国与大国,弱国与强国,生存策略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不牵扯到根本利益,这种牺牲小钱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庇护。

文帝时期,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将秦代的“什一之税”改为“三十税一”,并有12年的时间,一度免除田租。这在任何朝代都是难以置信的,古代生产力低下,农业税是国家的主要税收,大致能占到税收的50%—70%(顺便提一下,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也是依靠农业税的,首到2006年废除,农业税是贯穿中国整个历史的),连续12年免除田租,这己经可以说是政治史上的奇迹。至公元前156年景帝即位恢复“三十税一”,并定为长期的制度。

在徭役方面,文帝将成年男子从每年一个月的劳动减为“三年一事”,景帝延续此政策。劳动力就是生产力,这种减少劳动力的举措加快了国家的经济恢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文景二帝时期,并没有过多的大兴土木。在古代,大型工程,大约有以下几类,民生水利工程(防汛、修路),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皇家建设工程(宫殿、陵墓)等,这些工程的建设周期之长、征发民夫之广、劳民伤财之巨都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这些工程背后还有官员的层层贪污,真正到老百姓手里的十不足一。

当然,文景二帝时期,还有整顿吏治、减轻酷刑等举措。但核心还是以轻徭薄赋为主。经过40年的发展,汉朝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则是由汉初的1200万—1500万,增长到3000万—3500万;粮食从国库空虚,“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到中央粮仓(太仓)积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具体数量史无所记,但据推测中央存粮可达数千万石(1石≈60公斤)。财政积累,从一无所有,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黄金数千斤。

根据后来的考古佐证,当时文景时期的百姓生活是相当不错的。 文景时期的平民墓葬中,随葬品以陶制粮仓、牲畜模型(猪、牛、羊)为主,反映“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现实。阳陵(景帝陵)陪葬坑出土大量陶俑,但无奢侈金玉,印证“薄葬”政策。对比秦墓多兵器刑具,就可以看出百姓生活的差别。

作为华夏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二帝在后世中多以“仁君”、“明君”的形象流传千古。但对于这类皇帝的评价,也都以“守旧”、“平庸”著称。他们既没有开疆扩土的丰功伟业,也没有延续千年的政治改革,更没有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和传统成就伟业的皇帝相比,显得平庸、不作为。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文景二帝都谈不上是对民族贡献很大的皇帝。但是,我想说的是能力各有所长,守成之君并不代表是无能之君,更不是昏君,他们所创造的盛世,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是孜孜以求的,700年的动乱才迎来了第一次和平发展时期,而他们也确实让老百姓过上了一段好日子。至少在当时,人民是幸福的。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