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光灯的白光裹着林疏桐的围裙角,竹丝在她指节间轻颤,像奶奶从前教她穿针时,落在手背上的那缕风。
她把两个手包并排举到镜头前,左首那个竹纹如溪涧蜿蜒,右首的纹路却像被人倒着揉皱的纸——正是周晓薇首播间里"耗时三天设计"的"非遗手包"。
"周小姐用的是工业胶水固定竹丝。"林疏桐指尖抚过右边手包的接缝,胶水的刺鼻味混着补光灯的热度涌上来,她喉间发紧,"而传统技法..."话音未落,她突然扯开包带,内里细密的针脚在镜头下泛着暖光,"真正的非遗改造,连线头都藏着老手艺人的呼吸。"那是奶奶教的"双面穿锁绣",每一针都要在竹丝背面绕半圈,既藏住线头又加固结构,她熬夜时被竹丝扎破的血珠,还凝在第三圈针脚里。
弹幕突然炸了。"假的!
她根本不懂刺绣!""抄袭还敢倒打一耙?"红色的弹幕像潮水般漫过屏幕,林疏桐的耳麦里传来首播间运营的小声提醒:"周小姐申请连麦了。"
屏幕右侧弹出周晓薇的脸。
她化着精致的桃花妆,手里举着本泛旧的笔记本——林疏桐的《民间刺绣技法》。"大家看,这是我三年前的设计手稿。"周晓薇指尖划过被红笔圈住的"双面穿锁绣"图解,页脚还沾着块深褐色的污渍,"每一笔都是我熬夜画的,怎么能说抄袭?"
林疏桐的指甲掐进掌心。
三天前小唐借走笔记本时,她特意在"双面穿锁绣"那页夹了片银杏叶做标记,此刻银杏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张铁柱电动车链条上常见的机油渍——她上周在巷口见过张铁柱蹲在车旁修链条,深褐色的油渍正和这页上的一样。
"周小姐的'手稿',"沈砚的评论突然顶到热评第一,附带两张对比图,"和林师傅借给学徒的笔记本,连铅笔字迹的倾斜角度都一模一样。"他的ID"云栖心理"带着认证标识,弹幕瞬间炸开:"心理医生都下场了?""这实锤了吧!"
窗外传来"吱呀"的急刹声。
张铁柱裹着执法服冲进来,电动车的橡胶味混着青石板的潮气涌进首播间。"首播内容涉及商业纠纷,"他喘着粗气去碰桌上的手包,执法记录仪的红灯明灭,"我得暂时封存现场物品!"
林疏桐眼尖地瞥见他裤脚沾着的竹纤维——和自己工作台边扫了三天都扫不干净的那种,颜色、粗细分毫不差。"张队长急什么?"她按住手包,指尖触到红绒布下奶奶的金箔纸,"您裤脚的竹丝,和周小姐'手稿'上的机油,是不是同一天沾上的?"
张铁柱的喉结动了动。
周晓薇突然站起来要关首播,手腕却被林疏桐攥住。"你父亲是不是在建材市场?"林疏桐盯着她骤缩的瞳孔,从围裙口袋里抽出半本泛黄的火灾案卷,"三年前仓库火灾,消防记录里写着助燃物是竹炭粉——和我调竹丝颜色用的配方,碳粉比例、湿度控制完全一样。"
周晓薇的妆花了。
她甩开林疏桐的手,首播镜头歪向一边,正好拍到她脚边的帆布包——露出半本《民间刺绣技法》,银杏叶夹在"双面穿锁绣"那页,叶尖还沾着没擦干净的胶水。
深夜的云栖巷飘着槐花香。
林疏桐蹲在工作台前整理被翻乱的工具,门帘一掀,沈砚抱着一叠文件进来,手里还提着杯热豆浆。"张队长刚给街道办打了报告,"他把文件摊开,1983年的城建图纸上,被红笔圈出个模糊的"儿童活动角","你注意到没?
这位置,和周晓薇初中作文本里画的'星空小铺',坐标分毫不差。"
林疏桐接过豆浆,杯壁的温度透过掌心漫上来。
她翻到文件最后一页,是文化局的非遗调研申请表,表头的"云栖巷手作区"几个字被加粗标红。"她作文里写,"沈砚指着图纸边缘的铅笔印,"妈妈总说星空小铺的竹编摇篮能哄睡所有小孩——可二十年前那场拆迁,这个角落被从规划图上抹了。"
窗外传来野猫的叫声。
林疏桐的目光落在文化局的公章上,突然想起白天首播结束时,运营发来消息:"周小姐的抄袭视频被平台打码处理了,理由是'涉及未公开的历史文化线索'。"
她摸出围裙口袋里的金箔纸,半张没贴完的星星贴纸在月光下闪着微光。
明天文化局调研组要来,而周晓薇作文本里的"星空",和1983年图纸上被抹去的"儿童活动角",正静静躺在沈砚带来的文件里。
风掀起桌角的城建图纸,一张泛黄的作文纸从夹层里滑出来——是周晓薇初中时的作文,题目叫《我家的星空小铺》。
最后一句被红笔圈着:"奶奶说,手作是有根的,根断了,星星就落进泥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