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那些历史穿越文中的常识性错误 > 第六章 皇帝天天上朝?

第六章 皇帝天天上朝?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勤政出名的皇帝,如秦始皇、唐太宗、雍正、崇祯等,可真实的情况要复杂的多,大多数的皇帝真不是每天上朝的,只要是个人就一定有七情六欲,就一定会对长期工作的事物感到厌恶。而且,中国的官僚体制其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君王的负担,国家的治理绝不是一个人就能治理好的,当然国家的兴衰也绝不是皇帝一个人的责任。

一提到古代皇帝,不少人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天还没亮,皇帝己经起床批奏章,群臣早朝叩见,殿上金钟大响,百官列班,皇帝神采奕奕地和群臣谈天下大事。似乎皇帝每天都在为国为民操碎了心,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

可真实历史里的皇帝,大多数时间根本没那么勤政。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不错,但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得吃喝拉撒,就得休息娱乐。事实上,从秦汉到明清,大多数皇帝上朝的频率和勤奋程度,远不如大家想象得那么高。所谓“天天上朝”,更多是理想状态,现实里皇帝大多数时间不是在休息,就是在处理私人事务。

皇帝“天天上朝”?实际只是特殊时期或个人选择

我们先搞清楚:所谓“上朝”,就是皇帝在正殿召见群臣,处理国家政务。但这种全朝大典、正式会议性质的朝会,实际上各朝都有明确频率,不是天天搞。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连年不上朝。汉武帝晚年更是深居宫中,依靠中书、尚书传达旨意,许多奏章根本不亲自阅览。

唐朝:正常朝会每旬一次(十天一大朝),平日多靠宰相轮对。玄宗后期沉迷杨贵妃、梨园,干脆不上朝,靠高力士、李林甫“上传下达”。

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前期确实勤政,但也主要是批阅奏章、殿内小会。到了南宋高宗、孝宗,正式大朝会一年寥寥数次。

明清:明成祖、明世宗一度勤政,但成化、正德等皇帝几乎不上朝,宁愿泡在后宫、炼丹或游玩。清康熙、雍正、乾隆虽然比较勤政,但上朝也多是选定日期例行召见,大多数时间靠军机处传达旨意。

所以“天天上朝”纯属理想化想象。真正天天接见百官、当面决策的皇帝少之又少,多数皇帝平时靠中枢机构传旨办公。

为什么多数时间皇帝在休息或忙私事?

1.体制设计:皇帝只定大政方向,不事事亲理

古代封建国家,皇帝负责的是决策方向和重大任免、军事征伐,不可能事无巨细都管。国家机器的日常运转,靠的是宰相、六部、枢密院、三司、军机处等各级官僚系统。

汉武帝后设尚书省、唐宋三省六部、明清内阁军机处,说白了就是分工让皇帝不用天天处理琐事。皇帝批阅奏章、定大政方针、审批奏议即可。事必躬亲的皇帝,比如雍正,反倒累得短命。

2. 皇帝也是凡人,得休息、娱乐、养生

别以为皇帝就是“工作机器”。真实历史中,皇帝日常有大量私人事务:

休息养生:秦始皇晚年巡游求仙,汉武帝炼丹,唐玄宗泡温泉,宋徽宗养花画画,明世宗闭门炼丹,清乾隆游历西方。

宫廷生活:后宫起居、子嗣教养、祭祀祖庙、宗族事务,这些都占了皇帝大量时间。

私人兴趣:唐玄宗爱音乐,宋徽宗痴书画,明正德喜微服出游,清乾隆爱赋诗写字。

这些私人事务、娱乐活动,占据了皇帝每天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

3.权力稳固后,皇帝更不愿天天露面

在权力稳固期,皇帝往往反而懒于上朝。因为天下己定,大臣能办事,皇帝反而乐得清闲。上朝太勤,还可能被大臣视为多疑或小气。

所以唐太宗、宋太祖这样的开国之君前期勤政,但到了稳定期也会逐渐减少朝会。后世皇帝更是养成了靠文书、诏令、内阁批红的办公习惯。

官僚体系发达,皇帝可“不露面治理国家”。汉代设三公九卿、唐有三省六部、宋有枢密院三司、明有内阁、清有军机处。这些机构就是为了分担政务,保证国家在皇帝不亲临殿堂时依旧运转。

所以很多时候,皇帝不上朝不等于国家失序。反而是宰辅、百官在前台运作,皇帝幕后掌控。

时代乱世或新朝初建时,上朝才会频繁。像汉高祖创业期、唐太宗贞观初年、宋太祖统一战事阶段、明太祖开国之初,这些时期皇帝上朝确实频繁。因为需要亲自掌握全局,稳定局势。但一旦进入太平期,上朝频率就会骤降。

所谓“上朝”,其实分不同层级:

大朝会:隆重礼仪性质,每年固定几次(元旦、冬至、生日等),全体文武百官朝见。

常朝:特定日子例行早朝或奏对,一般十天一旬或每月几次。

内朝、小朝会:皇帝在内殿召见宰辅、亲信,处理政务。

大多数时候是内朝和批阅奏章,皇帝并不需要天天坐在殿上面对百官。传下来的“皇帝天天上朝”,更多是把这些不同层级的朝见、奏对、批章混淆起来的误解。

所以啊,别把皇帝想成天天端坐金殿、批阅奏章到深夜的辛苦劳模。大多数皇帝的工作节奏,是真正的“抓大放小”。他们多靠大臣体系运作国家,自己则更多在休养、享乐、处理家务或重大事务。所谓“皇帝天天上朝”,那是理想化叙事,也是后人对君主形象的美化。真实历史里的皇帝,有勤有懒,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没天天上朝。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