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文里,主角一登基或辅佐皇帝,好像一夜之间就权倾天下、号令群臣,想杀谁就杀谁,想夺谁的地就夺谁的地,动动嘴皮子就能让全国上下风声鹤唳。但真历史里,皇帝的权力真有这么大吗?其实不然。咱们这一章就来聊聊皇帝的权力,到底大到什么程度,又被什么东西掣肘得死死的。
不少穿越文作者笔下,皇帝就像现代公司CEO,手里拿着绝对控制权,臣子个个是工具人,朝堂就是董事会,皇帝说一不二。这种写法看着爽,但放在历史上根本站不住脚。比如说:
说罢免谁就罢免谁? 真历史里大臣是官僚体系的组成部分,很多官位是世袭、门第、资历堆起来的,你罢免容易出大乱子。比如宋仁宗就想罢免包拯,都被同僚骂到闭嘴。
说杀就杀? 杀个大臣不光要顾忌法理,还得看家族、门阀、宗室、军队、甚至地方势力的反应。唐玄宗晚年想除掉杨国忠、李林甫那帮权臣,还真没那么容易,结果安史之乱把自己坑惨了。
说改革就改革? 商鞅变法那样的“绝对权威改革”也得靠秦孝公死保。要是主君不稳、权臣不扶持,改革者活不过三集。
那历史上皇帝到底多大权?
先说结论:皇帝权力当然大,但绝对不是“为所欲为”。因为皇权往往要在制度、门阀、宗室、军队、财政、舆论这些大网里周旋。
咱们先看个对比:
皇帝理想权力(穿越文) 皇帝真实权力(历史)
想封谁封谁 封官要看资历、门第、世家背景、地方支持
想杀谁杀谁 杀权臣容易反噬,激起党争、叛乱
想改法就改法 改法得群臣支持,动了贵族蛋糕难推行
想调兵就调兵 大将多自拥兵权,擅调易引发兵变
财政尽归皇帝 财政大头在地方、世族、宗室控制之中
皇帝到底被谁制约得动弹不得。
1. 宗室掣肘
宗室是啥?就是皇族亲戚。这帮人是天然的潜在对手或盟友。
西汉刘邦死后,吕后扶持吕氏家族,一度架空刘氏宗室。等到吕氏被灭,刘氏诸王权力膨胀,刘邦子孙干脆自己打内战(七国之乱)。
东汉外戚、宗室互斗,权力此消彼长,最后让宦官趁虚而入。皇帝很多时候成了权力斗争的傀儡,比如汉灵帝就是外戚、宦官争权的工具人。
明成祖朱棣篡位后,怕宗室造反,把藩王权力削到骨头,但也搞得天下宗室离心离德,边疆守土乏力。
穿越文里皇帝动不动灭宗室,这在真实历史里往往是大忌,一旦逼急了宗室,天下必乱。
2. 门阀士族掣肘
别看皇帝坐龙椅,地方上有的是世代扎根的大家族,手握财富、地盘、人脉,甚至军权。
东晋南朝的门阀士族,比如王谢、庾、桓、刘氏,根本不鸟皇帝。你敢不用我家族的人,地方就不给你纳粮出兵。
唐代开国功臣、武则天时期的“五姓七望”,是朝廷不可绕开的势力。你动了他们利益,轻则政局震荡,重则天下大乱(安史之乱就是根源之一)。
北宋虽说重文轻武,但地方大族仍能左右地方官员选拔、军队驻扎、税收上解情况。
穿越文里,皇帝说打压门阀就打压门阀,实际操作起来比登天还难。
3. 宦官与外戚掣肘
很多穿越文喜欢写主角掌控宦官或外戚,一统朝政。但真实情况是,这俩群体往往是皇帝不得不依赖的“刀”,一旦刀握不住,反被刀伤。
汉桓帝、灵帝时期,宦官专权,皇帝反被架空,连亲信大臣都保不住。
唐宪宗想削宦官,结果被宦官毒死。
宋高宗靠宦官传诏掌军,导致朝局诡谲,权臣趁机坐大。
皇帝想借宦官平衡权臣?最后常常是宦官上头,把皇帝自己绑死。
4. 军队掣肘
穿越文里皇帝往往号令三军,说调兵就调兵。可实际上,军队的掌控权,历代皇帝都头疼。
汉武帝晚年,霍光专军政,刘氏宗室不敢言。
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割据一方,中央号令形同虚设。安史之乱后皇权大衰,皇帝对军队几乎没有首接调动权。
宋代为防兵变,分兵制搞得军不知将,将不知兵,皇帝要调动军队程序复杂、掣肘重重。
5. 财政掣肘
钱袋子也是皇帝掣肘的来源。穿越文爱写皇帝搞个政策天下皆从,钱粮滚滚入库。可实际上:
汉代的盐铁酒专卖、均输平准,都是为了跟民间豪强争税源。
唐代两税法、宋代茶马互市、明代矿监税监,都是因为中央财政空虚,不得不挖空心思搞钱。
清朝康乾盛世表面富足,实际地方财政多由包税、摊派、地方官自筹支撑。
皇帝没钱,再好的政策也是空中楼阁。
讲了这么多掣肘,你可能会问,那皇帝是不是个花瓶?其实不然,皇帝虽被掣肘,但有几张底牌:
合法性: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符号,有改朝换代的名义权。哪怕再弱,群臣也得给面子,不然天下皆乱。
中枢号令权: 制度再复杂,中央的诏令仍是最高文件,地方得想办法执行。
用人权: 皇帝掌握官僚升迁的最后决定权,即便妥协,也有很大斡旋空间。
政治平衡术: 好皇帝会在宗室、门阀、权臣、外戚、宦官之间找平衡点,以柔制刚。
所以皇帝不是没权,而是权力运行在制衡中,需要的是“玩平衡”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绝对掌控”。
下面,讲几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1)汉景帝与七国之乱
汉景帝刚即位时,看似手握大权,但诸侯王权力膨胀,连大臣都被地方势力拉拢。景帝只能一步步设计,联合朝臣、分化诸侯王,才在周亚夫等人的协助下平定七国。穿越文里皇帝下一道旨意就定天下?真到历史上,哪有这么简单。
(2)唐宪宗削藩
宪宗被后人称“中兴之主”,因为他敢削藩。可削藩用了几十年,打了十几次仗,搞到国力空耗。宪宗本人最后反被宦官毒死,削藩事业半途而废。
(3)宋仁宗制衡文武
仁宗朝看似太平,其实内斗不断。包拯、范仲淹、欧阳修这些贤臣也不是一团和气,各有派系。仁宗得不断在派系中做平衡,不然一派坐大,皇权就危险。
(4)明太祖杀功臣
朱元璋是真皇权极大的例子,诛杀功臣、收回权力。但代价是国初政局恐怖、官僚因循、地方积弊反而更深。
最后,给写穿越文的朋友几点建议:
别写成皇帝万能,反写权力博弈更真实更精彩。
加点制衡故事,比如皇帝如何斗权臣、宗室、宦官,比一刀切更有戏剧性。
写军政、财政、门阀阻力,反而显得主角更智慧。
别动不动搞“诏令一下,天下太平”,历史哪有这么快的事。
皇帝的权力是大,但不绝对。它大在名义、在中心、在法统;它受限于制度、受限于世族、受限于军政平衡。穿越文若真想写出权谋之精彩,不妨多从这些掣肘中去找突破点。比起“万能皇帝”,写个懂平衡、善用人、会妥协的皇帝,才更贴近真实历史,也更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