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绘时光”工作室此刻弥漫着一种紧绷的寂静,与窗外喧嚣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空气里松节油的气味似乎更浓了,混杂着一丝服务器断电后散发的微弱焦糊味。所有联网设备被物理切断,几台显示器漆黑一片,像沉默的墓碑。
苏小芸站在画室中央。她换下了晨间居家的柔软,穿着一身利落的黑色工装裤和白色T恤,长发高高束起,露出光洁而紧绷的额头。她面前,巨大的原木工作台上,摊开的不是数位板,而是厚厚一摞、大小不一的速写本和一叠叠钉在硬卡纸上的创作草图。纸张边缘卷曲,布满橡皮擦的痕迹、咖啡的污渍、甚至还有几滴早己干涸的、晕染开来的水彩——那是深夜灵感迸发时忘我的印记。
周岚脸色苍白地站在一旁,指尖无意识地绞着真丝围巾的边缘,眼神充满焦虑和不确定。“小芸,现在网上舆论发酵得太快了……‘AI剽窃’的标签己经打上,几个大客户明确表示要观望……我们只靠这些……这些纸,真的能行吗?”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习惯了数字世界的光鲜与高效,这些沾着岁月痕迹的、甚至有些凌乱的“原始”证据,在她看来脆弱得不堪一击。
苏小芸没有立刻回答。她俯下身,指尖拂过速写本上最早关于《破晓之翼》的潦草构思——几根狂放的线条勾勒出森林的轮廓,一只模糊的飞鸟被圈出来,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冲破!光!” 日期标注是整整一年前。她拿起另一张硬卡纸,上面是反复修改的飞鸟姿态草图,翅膀的弧度、眼神的聚焦,旁边密密麻麻写满了标注:“羽翼张力不够”、“眼神需更锐利,带不屈”、“背景光影层次待细化”……
她的眼神专注而沉静,那些被篡改、被抹杀的电子数据带来的冰冷恐慌,在这些带着体温和思考痕迹的纸张面前,一点点被驱散。这些不是“证据”,这是她创作生命的年轮,每一道痕迹都是灵魂的刻印。
“周总监,”苏小芸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像被雨水洗过的琉璃,“数字可以被篡改,代码可以被伪造。但灵感喷涌时落在纸上的第一笔,思考瓶颈时反复涂抹的痕迹,被咖啡渍晕开的烦躁,深夜修改时滴落的汗水……这些,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人’的温度。” 她拿起一张边缘被火烧焦了一小块的草图(那是某次熬夜打翻蜡烛的“杰作”),嘴角甚至勾起一丝极淡的、带着硝烟气味的笑意,“它们或许不完美,不‘干净’,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活生生的创作过程。这就够了。”
她的话,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让周岚浮躁的心绪奇异地安定下来。是啊,在这个真假难辨的虚拟时代,还有什么比这些浸透了创作者心血和生命痕迹的实体物证,更能诉说“真实”?
“好!”周岚深吸一口气,眼中重新燃起职业经纪人的决断,“我立刻联系最好的策展团队和摄影团队!把你的创作历程,从第一张草稿到最终成稿,所有的手稿、笔记、修改痕迹,全部高清拍摄、精心布展!我们办一场特别的‘溯源展’!名字就叫……”她看向苏小芸,灵感闪现,“《破茧:从笔尖到灵魂》!”
苏小芸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被点燃的光芒。她不再是被动等待澄清的受害者,她要主动出击,用最原始也最有力的方式,为自己正名!
**(镜头切换:沈泽的秘密安全屋)**
这里没有“启明星辰”顶层办公室的恢弘视野,只有冰冷的金属机柜散发出的低鸣和屏幕上瀑布般滚动的代码流。光线昏暗,唯一的光源来自几块巨大的曲面屏。沈泽坐在操作台前,左眼依旧不适,戴着一副特制的滤光护目镜,右眼则锐利如鹰隼,紧紧锁定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字符。
他身边坐着一位极其沉默的年轻人,代号“隼”。他是沈泽最隐秘的技术力量之一,此刻手指在键盘上快得只剩残影。
“攻击源路径做了七层跳板,最后指向南美一个废弃矿场的僵尸网络节点,典型的烟雾弹。”隼的声音毫无起伏,如同机器,“对方很谨慎,抹掉了大部分痕迹。但攻击载荷里……留了一点‘签名’。”他调出一段被高度加密的代码片段,在屏幕上放大。
沈泽的目光死死盯住那串看似随机的字符序列。其中几个字符的排列组合,透着一股极其隐晦的、熟悉的恶意美学。和上次攻击“芸绘时光”版权认证系统的风格,如出一辙!是“零”!他果然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