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言 > 一夕宫墙错 > 第十九章 种药田

第十九章 种药田

乾隆突如其来的造访,让小院一时热闹非凡。御厨们架起炉灶,将皇宫里的精致菜肴与扬州本地的家常风味烩在一处。小宝举着用糖丝儿拉成的凤凰,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妹妹则缠着晴儿,非要学绣宫里的百子千孙图。

酒过三巡,乾隆望着满院欢腾,欣慰地对杨裕安说:"朕这女儿,总算是寻到了安生日子。"他端起青瓷酒杯,目光扫过屋檐下晾晒的草药,"只是听闻你行医救人,常要入深山采药,难免有个闪失......"

这话正巧被端着酒酿圆子走来的小燕子听见。她脚步一顿,望着杨裕安袖口那道新添的划痕——前日他为采崖边的灵芝,被荆棘划破了衣衫。记忆翻涌间,她想起某个暴雨夜,丈夫浑身湿透地归来,怀中却紧紧护着几株救命的草药;又想起小宝曾哭着问:"爹爹的手为什么总缠着布条?"

"皇阿玛说得对!"小燕子突然放下瓷碗,眉眼弯成月牙,"相公,咱们用皇上赐的黄金买个农庄,辟出药田!这样你就不用每次冒险上山,也能种出更多救人的药材!"

此言一出,满院寂静。杨裕安手中的茶盏微微晃动,他望着妻子眼中跳动的光亮,那是他们初遇时,她在医馆里缠着他学认草药的模样。乾隆捋着胡须笑了:"倒是个好主意!朕命人在扬州城郊寻块好地,就当是给外孙外孙女的见面礼!"

半月后,扬州城郊的"安和庄"挂起匾额。占地百亩的田庄里,青砖灰瓦的药庐错落有致,蜿蜒的水渠将土地分割成规整的方块。小燕子头戴斗笠,挽着裤腿,正带着村民们翻整土地。她的衣襟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手里的竹鞭轻轻一挥:"这边种紫苏,那边是柴胡,中间那块要搭架子种金银花!"

晴儿撑着油纸伞站在田埂边,看着小燕子指挥若定的模样,忍不住笑道:"若不是亲眼所见,谁敢信当年闯祸不断的还珠格格,如今竟成了种药的行家?"萧剑倚着水车,将刚磨好的锄头递给小宝:"这叫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娘啊,在哪儿都能活出热闹来。"

最忙的当属杨裕安。他整日泡在药田里,时而弯腰查看土壤湿度,时而在竹笺上记录试种数据。小燕子心疼他劳累,特意学了安神的天麻炖鸡汤。某日黄昏,她端着食盒走进药庐,却见丈夫正对着一株新育的药苗喃喃自语:"若是将白术与茯苓套种......"

"呆子!"小燕子将食盒重重一放,"再这样下去,你要变成药人了!"她不由分说地拽着杨裕安走到田埂,指着远处:"你看,小宝在放风筝,妹妹在追蝴蝶,皇阿玛和张大夫在下棋......这才是日子!"

秋风掠过金黄的稻田,药香与稻香交织。安和庄的药田渐渐声名远扬,不仅供应扬州城的药铺,还引得各地大夫前来求购种苗。小燕子突发奇想,在庄里办起"百草学堂",教村里的孩子们辨认草药。课上,她举着一株艾草晃悠:"这东西用处可大了!能驱蚊,能煮茶,还能......"话未说完,小宝突然举手:"还能做清明粿!"惹得满堂哄笑。

一日,乾隆微服前来,见田庄里一派繁忙,药香沁脾,不由抚掌大笑:"好!好!朕的女儿,果然将日子过成了诗!"他转头对杨裕安说,"朕听闻你写了本《安和药谱》?明日呈来给朕瞧瞧!"

夜幕降临,小燕子倚在杨裕安肩头,望着药田上空的星河。远处传来小宝背《药性赋》的声音,断断续续混着妹妹的笑声。"当初不过是随口一说,竟真有了这番天地。"她轻声道。杨裕安握住她的手,掌心带着泥土的温度:"因为是你说的,所以我信。"

风拂过新抽的药苗,沙沙作响。这方烟火人间,既有悬壶济世的仁心,又有柴米油盐的温情,恰似小燕子亲手种下的那株并蒂莲,在岁月里,开出了最盛的花。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