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小渔民穿越:1980, > 第4章 新船下水

第4章 新船下水

清晨的渔港依旧繁忙,林卫东带着俊杰他们照例出海,渔船划破晨雾,驶向熟悉的作业区。甲板上,蟹笼堆叠整齐,发动机的轰鸣声与海鸥的鸣叫交织,一切如常。

与此同时,林峰和振华正埋头研究新型纤维材料。他们反复测试强度与韧性,竹棚房里堆满样品,计算纸上写满数据。

驾驶楼和休息室的设计图纸铺满了桌面。林峰用铅笔圈出关键细节——操作台要更符合登高望远的要点,休息舱必须兼顾舒适与空间利用。振华则提议加装隔热层,让盛夏的船舱不再闷热。每一个改动都经过反复推敲,既要实用,又要适应渔民们多年的习惯。

林家村的节奏依旧,但改变己悄然发生。传统与创新在这片海湾碰撞,酝酿着林家村的新时代加速到来。

经过两个月的按部就班忙碌,新船准备下水。每一寸甲板都被反复擦拭。在晨光中闪烁着崭新的光芒。

林峰站在船头,粗糙的手掌抚过崭新的栏杆。两个月来,他见证了这艘船从龙骨到桅杆的每一个建造环节。振华叔按照祖传的技艺,将百年造船智慧融入每个细节。

岸边己经聚集了前来看热闹的村民。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老人们则低声回忆着往昔。当系缆绳被解开的那一刻,海风突然变得强劲,仿佛大海也在欢迎这位新成员的加入。新船缓缓滑入水中,激起一片浪花,也激起了在场每个人心中的希望。

这不仅仅是一艘船的下水,更是林家村新时代的启航。

22米长、5.5米宽的纤维船轻盈地划破波浪,船身如游鱼般丝滑地穿梭于碧波之间。它的动力源自一台海盗国制造的108匹马力柴油发动机,虽为二手货,却依然强劲有力,轰鸣声中透着粗犷的野性。这台机器是委托梁老板以两万香江币购得,价格实惠,性能却毫不含糊。螺旋桨飞速旋转,激起雪白的浪花,在船尾拖出一条长长的尾迹,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这艘船的不凡速度与灵活。

这艘纤维船的总造价为5.5万元,具体成本构成如下:原材料方面,胶水支出3万元,纤维布1万元,木材2000元;设备投入2万元;人工成本方面,振华叔及其两名学徒的工资共计3000元。从成本结构来看,胶水费用占总成本的54.5%,是最大的单项支出;设备投入占比36.4%,位居第二;而人工成本仅占5.5%,人工白菜价的时代。

晨光熹微中,林峰熟练地操控着渔船方向盘,与副手俊杰及其他三名船员组成的五人捕捞团队整装待发。这艘经过整备的渔船甲板上整齐堆放着1200个专业蟹笼,在柴油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声中缓缓驶离港口。林峰目光沉稳地注视着前方海域,不时调整航向;卫国则带领其俊杰他们三个检查捕捞设备,初升的太阳将海面染成碎金色,渔船划开平静的水面,向着10海里外的渔区稳步前进。这支配合默契的专业团队,正带着精心准备的装备和丰富的海上经验,开始新一天的蟹类捕捞作业。

下午时分,渔船满载,与长期合作的梁老板顺利完成了当日的海产交易。得益于蟹笼数量较往日增加了一倍,各类鱼获的收获量实现了翻倍。梁老板仔细核对着货单,对这批品质优良的渔获频频点头。

梁老板目不转睛地盯着这艘渔船坚固的玻璃钢船体,手指不自觉地抚过光滑的纤维表面,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叹。他微微前倾身体,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渴望:"这船真是好漂亮啊!干净整洁。"顿了顿又急切地追问道:"不知道这样的渔船要多少价钱才能买下来?"阳光在船身上折射出天蓝色的光斑,映照出他充满期待的神情。

林峰首视梁老板说道:"合作方案很明确——梁老板负责提供生产纤维布胶水原材料和机器设备,我出技术团队和人工,预算五万元。"林峰继续道:"至于成品运往香港后的销售定价和渠道,完全由梁老板自主决定,我方不参与分成。"

梁老板凝视着眼前漂亮舒畅的玻璃钢船体,手指在计算器上快速敲击:优质胶水纤维材料成本约五万,加上林峰团队五万的人工费用,这艘航速可达12节的渔船若定价十三西万,在渔港绝对供不应求。他着船身天蓝色的涂层,果断伸出手:"就这么定了!"随即补充道明日会准时运送胶水和纤维布过来。 这个时代的香江的渔民也在用小木船,小舢板纤维的。 随着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型虾拖船才慢慢多起来。到了90年代初期又把旧的虾拖船转手卖给珠三角沿海渔民。这种进口木材做的木质渔船寿命30年。

新增的纤维船合作项目为林峰和林卫东他们开辟了另一条稳定收益渠道。海风拂过他们舒展的眉梢,账本上不断增长的数字让连日操劳都化作了满足。

驾驶舱内,林峰对林卫东交代:"大队那艘旧木船,让你堂弟他们接手运营,把一些渔区位置教给他们。"林峰调整着航向继续道:"渔获由咱们——收购后统一转给梁老板,咱们赚一点点辛苦费,大家一窝蜂涌过去造成被压价。"窗外海浪拍打着船弦。 林峰转身补充:"渔船这边再调你跟林学彬商量安排两个兄弟过来。造船厂进度我得亲自盯着。"最后拍了拍卫东的肩膀:"你掌舵我放心,渔船调度就交给你了。"

暮色笼罩避风塘,渔船还剩半仓鱼货归航。橙红的落日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伙伴们疲惫却满足地整理着鱼货,码头清晰可见。这趟航程的丰厚收获,为一天的辛劳画上圆满句号。

渔船靠岸时,码头早己挤满闻讯而来的村民。他们踮着脚尖张望,窃窃私语着"玻璃钢船"这个新鲜词。几个同行的后生率先凑近,手指小心翼翼地触碰船身光滑的表面,查探鱼仓的鱼货。 人群骚动,都在盘算起家里的存款,除了个别家里一头猪啥也没有。 村里半数人家都在打听造船的门路:"这玩意儿真比木头结实?"夕阳下,村民们的影子在船身上重叠交织,倒映出整个林家村对新生事物的集体躁动。

林峰、林卫东、林建国和林学彬西人组成的团队,仅用两个月便让整个渔村为之震动。 林峰锐利的商业眼光与挺拔身形成为码头焦点,他们走过村道时,总引来年轻姑娘们红着脸张望,老渔民们则竖起大拇指赞叹:"后生可畏,后继有人!"茶余饭后,西人的创业故事己成为全村热议。。。。。。。。

林峰在竹棚搭建的船坞,指尖着纤维材料的纹路,他抬头望向海平面——十海里外那边林建国他们收蟹笼的姿势,林学彬蹲在甲板认真整理鱼蟹的样子,林俊杰则偶尔扯着嗓子吼起渔歌傻样。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