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小渔民穿越:1980, > 第14章 见家长

第14章 见家长

县城老街深处,杨慧芳家的两间瓦房静默而立,黛瓦白墙的模样与林家村的老屋如出一辙。

迎面便是与邻家共用的客厅,两户人家的生活气息在此交织缠绕。

八仙桌旁,杨慧芳的哥哥杨继业垂眸注水,青瓷茶壶嘴腾起袅袅白雾。

他抬眼打量着对面的林峰,指尖着茶盏边沿,目光如细密的网,不着痕迹地将林峰的衣着神态、一举一动都收进眼底。

杨建业手轻推着青瓷茶杯,茶汤在杯中晃出细碎涟漪。他靠向藤椅椅背,目光透着供销社老员工特有的精明:“在县城摸爬滚打,犄角旮旯都跑遍了。

县里压根没有成规模的服装厂。想找制衣师傅,得往深巷老宅钻——那些挂着‘成衣定制’幌子的裁缝铺里,倒藏着不少做了半辈子衣裳的老把式。”

欢茶烟袅袅间,林峰与杨继业的交谈正酣。忽听得门帘轻响。

杨慧芳母亲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肴缓步而入,她将菜碟轻轻搁在八仙桌上,目光不经意扫过并排而坐的两人——林峰身姿挺拔,眉眼间透着英气;

女儿垂眸浅笑,温顺得像只小绵羊,耳尖还染着一抹绯色。

不到五十的家庭妇人身着家常碎花围裙,眼角的皱纹随着笑意漾开。

她将最后一盘喷香的菜肴稳稳搁在桌上,眉眼弯成两汪月牙:“先填填肚子再继续谈,饭菜凉了可就没这鲜味啦!”

巷道上,青石板上织就明暗交错的纹路。杨慧芳走在前头,碎花裙摆扫过墙角的青苔,林峰踩着她的影子紧随其后。

脚下的石板路坑洼不平,时而凹陷的积水映出两人晃动的身影。

偶有挎着竹篮的妇人、行路的老者擦身而过。整条巷道静谧得能听见彼此衣袂摩擦的窸窣。

走在前面的杨慧芳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辫梢,清脆嘹亮的声音传来:“我爸前些日子说想承包林家村的合作社。

说我被你拐跑了,要阿妹辍学去帮忙。”她忽然停住脚步,转身望向林峰,眼底满是纠结与无奈,“阿峰,你向来脑子活泛,这事……你怎么看?”

林峰闻言骤然驻足,目光却沉稳如炬首视着杨慧芳眼底的忧虑:“万万不可!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阶梯,弟弟妹妹正是求学的黄金年岁,

此时辍学无异于斩断前路。如今世道变革快速,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很快跟不上时代,

不出多久,灵活自主的个体户便会取而代合作社,让弟妹安心读书,未来才有更多可能。”

杨慧芳轻轻颔首,赞同的神色在眉眼间晕染开来。

两人踏着被暮色浸染的青石板路,不知不觉拐进一条幽静的巷子。

转角处,一间屋子门楣上歪斜的木牌写着“成衣定制”西个字。

屋内陈设一目了然:两架老式缝纫机并排摆放,铸铁踏板上泛着经年累月使用的光泽;

墙面钉着几排竹杆稀疏挂着的粗布、绸缎在穿堂风里轻轻晃动,宛如一幅褪色的市井画卷。

夕阳西下,林峰己将县城蛛网般的巷道踏了个遍。他带着商人特有的锐利与热忱,穿梭在一间间挂着“成衣定制”幌子的裁缝铺中。

他眼中跳动着令人信服的光芒,言辞间既有对老师傅手艺的由衷赞叹,又巧妙勾勒出未来制衣工坊的宏大蓝图。

他像拆解布料般剖析市场前景,用真金白银的承诺作线,将“传承手艺”与“丰厚回报”织成极具诱惑的愿景。

那些原本守着老式缝纫机的老师傅,被他如马斯克般极具忽悠力的话术撬动了心思。

当最后一缕夕阳染红窗棂时,己有七位经验老道的裁缝郑重点头,答应教学徒,还为教会徒弟便能得到的丰厚奖励而跃跃。

暮色将国道浸染成流动的琥珀色,崭新的幸福牌摩托车轰鸣着撕开晚风。

杨慧芳的碎花头巾在风里猎猎飞扬,她下意识收紧环在林峰腰间的手臂,皮衣的温度混着机油气息扑面而来。

车轮碾过碎石的脆响与引擎的震颤交织,两旁的白杨树影飞速倒退,林家村的炊烟己在视野尽头袅袅升起。

想起今日县城里七位老师傅郑重签下的契约,作坊里即将运转的缝纫机仿佛己在耳畔嗡鸣,

杨慧芳嘴角的笑意愈发浓烈——那些在蓝图上勾勒的未来,正随着摩托车扬起的尘烟,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

。。。。。。。

忙碌又充实日子一天天过过去

晨曦中机器轰鸣,暮色里灯火不熄。汗水浸透的图纸、串起每日忙碌却满溢希望的时光。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