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婚

三个月的期限如白驹过隙,京郊的流民安置点却己焕然一新。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建起了整齐的土坯房,房前屋后开垦出菜地,学堂里传来孩童的读书声,铁匠铺的炉火日夜不熄。小燕子挽着发髻,素色粗布衣裳沾满尘土,正蹲在泥地里教几个妇人编竹筐。

“格格,梁公子来了!”小丫鬟气喘吁吁跑来。小燕子抬头,看见梁墨白骑着灰马疾驰而来,衣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跳下马来时,腰间还别着那把旧二胡,只是袖口磨出的毛边里,隐约露出几处新补的针脚。

“老佛爷和皇阿玛快到了!”梁墨白擦了把汗,眼中难掩兴奋,“我带着工部的人把水渠修通了,以后这片地都能种上稻子。”小燕子跳起来,沾着泥巴的手首接往他肩上一拍:“好样的!等会儿让皇阿玛看看,咱们比那些只会舞文弄墨的公子强多了!”

正午时分,龙辇浩浩荡荡驶来。老佛爷拄着拐杖下车,目光扫过错落有致的村落,眉间的皱纹稍稍舒展。乾隆皇帝则饶有兴致地走进学堂,看着孩子们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转头问梁墨白:“这些教材......”

“是臣根据农时编写的。”梁墨白恭敬道,“教孩子们识字的同时,也能懂得耕种之道。”他话音未落,突然响起一阵喧闹。几个流民匆匆跑来,领头的老汉扑通跪下:“青天大老爷!格格和梁公子救了我们全家啊!”

原来半月前,老汉的孙子突发急症,小燕子连夜骑马去城里请来大夫,又守在床前熬了三天三夜。老汉抹着眼泪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几个烤得焦黑的红薯:“家里没啥好东西,这是俺们自家种的......”

小燕子连忙扶起老汉,掰了块红薯塞进老佛爷手里:“皇奶奶你尝尝,可甜啦!比御膳房的栗子糕还香!”老佛爷看着红薯上沾的灰,正要皱眉,却被小燕子亮晶晶的眼神堵了回去。她咬了一小口,干燥的唇齿间竟漫开丝丝清甜。

“胡闹!”老佛爷板着脸放下红薯,眼角却微微上扬,“不过......倒比那些虚头巴脑的孝心实在。”乾隆皇帝大笑起来,折扇点向梁墨白:“看来朕的还珠格格,这回真选了个有本事的驸马。”

当晚,御花园张灯结彩,庆贺流民安置大功告成。小燕子换上初见梁墨白时的桃花色襦裙,发间簪着玉兰竹钗,在月下跳起了江南的采莲舞。梁墨白坐在廊下,二胡声婉转悠扬,与远处的丝竹管弦混作一片。

“墨白,你说我们以后......”舞至兴处,小燕子突然跑到他身边,裙摆扫落案上的葡萄。梁墨白慌忙去扶,两人的手在半空相触,皆是一怔。月光穿过葡萄架,在他们身上洒下斑驳的银辉。

“以后啊......”梁墨白放下二胡,认真道,“我想在江南建座书院,教寒门子弟读书。闲时就陪你去放风筝、采莲藕,再把我们的故事写成话本。”小燕子笑得前仰后合,抓起把葡萄塞进他嘴里:“还要加上你给我烤的荷叶鱼,还有偷溜出宫看的杂耍!”

远处传来更鼓,老佛爷在宫女搀扶下往寝宫走去,路过时特意停了停:“办喜事记得让御膳房多备些烤红薯。”小燕子和梁墨白对视一眼,笑声惊起满树栖鸦,扑棱棱的翅膀掠过宫墙,飞向缀满星子的夜空。

三日后,紫禁城内外张灯结彩。小燕子坐在花轿里,听着外面喧天的锣鼓,偷偷掀起红盖头一角。梁墨白骑着高头大马走在前面,身姿挺拔如松。她想起初见时那个穿着补丁长衫的书生,嘴角不自觉上扬——原来命运最妙的安排,就是让两个最不相干的人,走出了最意想不到的风景。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