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言 > 王宝钏当了三年皇后就死了 > 第21章 轮回之始

第21章 轮回之始

棺椁中的婴儿睁开了眼。

那具被葬在九株稻树下的"饥民录"突然无风自动,书页间飘落的不是灰尘,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新穗。巡边士卒惊恐地看着婴儿爬出粮椁,左手缺指处生长出的不是血肉,而是一株嫩绿的稻苗。

"归墟……轮回……"

婴儿开口竟是苍老的声音,他伸手触碰稻树,树干上立刻浮现出全新的《救荒律》第十条:

"凡食粮者,皆需种粮"

长安史馆里,李淳风生前使用的青玉砚台突然渗出露水。那些被墨穗吞噬的史书残页,在水汽中重新组合,显现出被刻意隐藏的记载——王宝钏死后第三年,有人在寒窑遗址发现了一筐永远吃不完的糙米。这一异象很快传到了宫中,皇帝听闻后大惊失色,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议这一异象很快传到了宫中,皇帝听闻后大惊失色,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商议

北珩新君在睡梦中被剧痛惊醒。

他掀开锦被,发现自己的腹部己变成透明,肠胃中蠕动的不是食物,而是一册册微型《饥民录》。更可怕的是,当他试图呕吐时,吐出的竟是带着稻香的血——血滴落地即生根,转眼间就将寝宫变成了稻田。

"陛下!"太医惊恐地指着他的胸口。

皮肤下浮现出清晰的苗纹,组成一行小字:

"饿者之王,食史而生"

与此同时,大唐边境的官仓突然崩塌。仓中陈粮化作灰烬,灰烬里站起无数透明人影,他们腹中都长着一株金黄的稻穗,穗尖上挑着个小巧的玉玺——正是当年随王宝钏下葬的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皆不知这一系列异象预示着什么。皇帝忧心忡忡,下令彻查此事。而北珩新君也在宫中陷入了恐慌,那些稻田不断蔓延,侵蚀着他的寝宫。

就在此时,一位神秘的老者出现在了大唐边境。他身着破旧长袍,却自带一股威严。老者看着那些透明人影,轻轻叹息。他告诉士兵们,这一切皆是因果循环。王宝钏当年含冤而死,怨念凝聚,如今借由这些异象来警示世人。

而在长安,李淳风的青玉砚台所显现的史书残页,似乎隐藏着破解这一切的关键。一位年轻的史官大胆猜测,或许要从王宝钏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北珩新君在痛苦中决定,亲自前往大唐,与皇帝一同探寻真相。两国君主齐聚,共同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危机,一场关乎天下苍生的神秘之旅就此开启。 陪葬品。

寒窑遗址处,九株稻树突然同时枯萎。

在漫天飘落的枯叶间,新生王宝钏的身影逐渐凝聚。她赤足踩过焦土,每一步都让地面长出带着"赦"字的野菜。当走到第九步时,整个寒窑遗址突然塌陷,露出下方巨大的地宫——

地宫里没有珍宝,

只有九百九十九口陶缸,

每口缸中都浸泡着

一具怀抱稻穗的婴尸。

"原来如此……"

她的指尖抚过陶缸上的刻痕,

那些被史书记载为"妖童祭天"的仪式,

实则是先民们藏起的

救荒粮种。

突然,所有陶缸同时碎裂。

婴尸们睁开眼睛,

齐声念诵:

"粮尽食童,童尽食史王宝钏正惊愕间,地宫里弥漫起一层神秘的雾气。待雾气散去,一位身着古装的老者凭空出现。老者缓缓开口:“王宝钏,你己知晓这救荒粮种的秘密,如今天下将有大灾,唯有你能化解。”王宝钏握紧拳头,坚定道:“我愿一试。”此时,北珩新君与大唐皇帝也赶到了寒窑遗址。听闻此事后,两国君主决定携手相助。他们带着王宝钏和婴尸们离开地宫,回到长安。在长安,他们根据《饥民录》和史书残页的记载,开始筹备救荒之策。王宝钏以自身灵力滋养那些带着“赦”字的野菜,让其快速生长。婴尸们则化作一道道光芒,融入土地,让土地变得肥沃。不久后,各地灾荒逐渐缓解。百姓们感恩戴德,而王宝钏、两国君主也明白了,唯有以民为本,心怀苍生,才能真正守护天下太平。这场神秘危机,也在众人的努力下圆满化解。 "

多年后,九州出现新的葬俗。

新生儿降生时,家人要在其掌心种下一粒稻。若稻苗存活,便刻上"丰"字;若枯萎,则在其枕下放一册《饥民录》。最奇特的是,这些婴儿偶尔会说出完全陌生的方言——

经考证,

竟是历代饿死者的

最后一句话。

而在北珩与大唐的界碑处,

那九株稻树早己枯死,

树干上却不断长出新的菌菇。

每个雨夜,

都能听见菌菇丛中传来

婴儿的啼哭,

与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本章完)

多年后的一个寻常午后,一位年轻的旅人路过北珩与大唐的界碑。他听闻过这里的奇事,便停下脚步仔细端详那九株枯树。就在他凑近时,一阵狂风骤起,菌菇丛中涌出一股黑雾,将他包裹其中。等黑雾散去,旅人己不见踪影,原地只剩下他的行囊。

此事很快传开,两国再次陷入恐慌。王宝钏感应到异常,带着两国君主与一众能人异士赶来。他们发现,那股黑雾竟与当年的神秘雾气有几分相似。深入探查后得知,这是当年未被完全化解的怨念所化,想要借旅人复生,再次引发灾荒。

王宝钏等人齐心协力,以《饥民录》和野菜灵力为引,与黑雾展开一场激烈对抗。最终,他们成功将黑雾驱散,再次守护了天下太平。而界碑处的九株枯树,经过这场风波,竟奇迹般地长出了嫩绿的新芽,仿佛在预示着新的希望。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