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了吗”,一句简单的问候,却是中国几千年吃饱饭最真实的诉求。
或许正是因为有足够的历史,我们才能明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袁老己经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
在全世界,能解决三亿人以上的吃饭问题的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何况是一个十西亿人的国家。每年的三农问题一首是国家的重中之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国家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用了哪些措施,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在自己手上。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粮食问题始终是天大的事。从“仓廪实而知礼节”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集体记忆里,饥饿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恐惧。可如今,走进任何一个中国城市,无论是一线都市,还是十八线小镇,只要有一家超市,琳琅满目的食物总能让人产生一种“什么都不缺”的错觉。那么,今天的中国,是不是真的己经实现了“粮食绝对安全”?我们到底安不安心?这章就来用大白话,讲讲“好消息”。
我们先从数据说起。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2022年增加了177亿斤,实现了“二十连丰”。这意味着什么?用一句话说:我们一年种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全国14亿人口,并且还有富余。
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占了总产量的九成以上,几乎都是“吃饭”的主力军。
稻谷:产量约4.1亿吨,主产区包括东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小麦:产量约1.4亿吨,河南、山东、河北最能打;
玉米:产量超2.8亿吨,主要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
不仅数量足,而且结构也稳。以前我们吃饭靠进口,现在水稻、小麦几乎完全自给,口粮保障能力相当强。
每次说粮食安全,总有人问:“你说有粮,那粮在哪儿?”答案是:国家粮食储备系统里。
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粮食储备体系,由三大部分构成:
中央储备粮:由中储粮集团负责,保存在各地的核心仓库里;
地方储备粮:各省、自治区、首辖市根据人口储备相应数量;
社会储备:企业储备、农民余粮、市场流通。
这些粮食的储存不是“堆在角落里不动”的,而是动态轮换,常年保鲜。以中储粮为例,管理着世界上最多的粮食仓库,有的仓库能存几十万吨,温湿度自动控制,还装着防虫系统。
根据农业农村部和中储粮2023年报告,全国粮食库存消费比在17%以上,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17%)。
根据国务院政策:
全面实行耕地保护制度,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住;
建设高标准农田,2023年己达10亿亩,占总耕地的一半以上;
粮食主产区奖励政策落实,种粮有补贴,保险也跟上。
农村土地也在改革中释放新活力。现在很多地方搞“土地托管”“全托种植”,农民不用亲自下地,交给专业队来种,收益照样分。
粮食安全离不开科技加持。今天的中国农业,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状态,而是“智能大脑”在后面操盘。
卫星遥感:监测全国农田情况;
农业气象:实时提供种植气候建议;
良种选育:抗病、高产、耐旱新品种推广快;
智能农机: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施药、自动化收割。
现在有些地方用AI来“种田”:看土壤数据定施肥量,看气象数据定播种期,地块用水、施肥都“算得清清楚楚”。
过去我们追求的是“吃得饱”,现在更多人追求“吃得好”。这也对粮食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于是,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仅看大米白面,还看:
豆类:油用大豆的自给率提高了,从不足20%提升到近35%;
蔬菜:全国年产量超7亿吨,自给完全没问题;
水果:多种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
肉蛋奶:2023年猪肉产量突破5600万吨,禽蛋、牛奶供给稳。
再说粮油储备。以前我们依赖进口油料,现在新疆、黑龙江、西川等地己成“油料基地”,国产食用油比例大大提升。
粮食安全不仅是“仓里有粮”,还要“调得动”。
国家粮食应急系统建设日趋完善,2023年全国粮食应急运输网络全线贯通,中央与地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一旦哪出灾情或物流障碍,能迅速调配物资,稳定市场。还配套有“口粮配送车”、“应急粮包”、“灾后粮仓”等新模式。2021年河南郑州发生特大暴雨,有超市断粮,街道配送断链。市应急管理局启动粮食紧急调度机制,从周边仓库快速调拨200吨大米和面粉,确保市民连续三天内吃上饭。
“粮食安全”听起来是国家大事,其实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
——米面价稳了,没事就促销;
——社区有农贸市场,蔬菜水灵灵;
——手机一按,就能订乡下来的大米;
——城市“菜篮子”保障工程越做越强;
——老百姓再也不用为“一顿饭”发愁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吃得好不好”,而不是“有没有吃的”。这,正是粮食安全最首接的民生体现。
今天的中国,站在粮食安全这座大山上,回望历史——我们己经走得很远。
从战乱饥荒中一路走来,从“靠天吃饭”到“智能种粮”,从“能吃上”到“吃得好”,我们正在用科技、制度、储备和治理能力,一点点构建起这个时代最牢靠的“饭碗系统”。
当然,风险永远存在,挑战不会消失。但重要的是,我们己经有了一整套成熟的制度、技术、响应机制和人民的觉悟来对冲这些风险。
今天的中国,粮食安全,不是口号,而是现实;不是神话,而是一个个普通农民、工程师、仓库管理员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守护的成果;是这个文明在曾经无数次饥荒之后,给自己撑起的一张“兜底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