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古龙笔下的陆小凤传奇大金鹏王,小说中,视财如命的霍休守着万贯家财,最后因为饿,从上官雪儿的手中以5万两银子买了两个烧饼。就像陆小凤最终说的一样,视财如命的人很怕穷,但是他更怕饿。
我很庆幸我们这代人是能吃饱饭的一代,中国彻底解决吃饭问题也不过三十年的时间。在中国历史上,因饥荒死的人要比战争多的多。所以,大家吃饭别太挑剔了(尤其处于特殊时期),有米的时候,希望吃点肉;有肉的时候,希望营养均衡搭配点蔬菜;有肉有菜的时候,又希望能来点酒。能吃饱饭就己经很不错了。
导致饥荒的因素有很多,绝对不仅仅是天灾的原因,很多时候人类的大多数灾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本身的原因。
饥荒从来不仅仅是天灾,有些是“人祸包装成了天灾”。
你以为饥荒只是因为没下雨?你以为饿死的人只是“命不好”?我们得说一句扎心但实在的话:古代中国的大饥荒,很多时候根本不是“老天爷不给饭吃”,而是朝廷、官府、制度、逻辑一层一层地压,把百姓一步一步逼进了“吃树皮吃人肉”的地狱。
为什么同样是灾年,某些地区还能稳住百姓,而另一些地方却是“路有饿殍,夜有人啖儿”?答案,就藏在下面五个系统性问题里。
一、灾年频仍,是谁让“灾变成死”?
1. “老天爷饿不死人,制度才真要命”
说到饥荒,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天灾”。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天灾从没断过,比如黄河泛滥、淮河决口、华北大旱、西川大涝……这是真的。但你仔细一看:灾区为啥就是保不住人命?
问题出在“救命的那只手”根本就不想伸出来,甚至还顺手再捞一笔。你比如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每十年就有西到六次大规模饥荒,可中央的赈济粮每次调来都己经晚了三个月——有的县令甚至提前把户籍造册“削人头”,好让赈粮少发一点,剩下的进自己腰包。(发国难财的人比比皆是,在这些人眼中,灾害往往是暴富的最好时机)
2. 制度崩了,灾民就不是人了
我们都知道古代讲“民以食为天”,可这个“天”是靠土地撑起来的。
从魏晋到唐宋,中国的土地制度基本靠“均田制”来维稳。人人头上有田,起码饿不死。但到了宋以后,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富人一口吞下十家田,穷人根本连立锄头的地都没有了。
《宋史》里记载:“田皆归富室,贫民无以耕”,也就是说,老百姓己经变成“没土的农民”,只能靠租地打工。一到灾年,地主不种田,佃农就没饭吃,粮价飙升,只能去讨饭。再加上朝廷还要催徭役、收税,活活把人逼进死路。
二、“有粮不赈”的朝廷逻辑,才是最大的毒
1. 粮仓不是救命的,是“封着看”的
你可能会想:“朝廷难道就没准备粮食?不是有太仓、常平仓、义仓吗?”
答案是:当然有,但基本不开放。
比如明代设有“义仓”制度,理论上是百姓自筹粮食存在仓里,用于灾年救急。但到真正饿死人了,仓库却迟迟不开。为啥?因为地方官怕“动仓即乱”,怕赈粮过程中出问题担责。
嘉靖年间,河南旱灾,有官员上奏说开仓救灾,结果被上级指责“扰民”;而朝廷内部的说法是:“仓不可轻开,动则虚耗。”也就是说,宁可看着人死,也不能让粮动。(大家别觉得这是个笑话,任何的制度一定是有人执行的,有人执行就一定会有漏洞、有异化,粮仓有的时候未必真有粮,也许储备的粮食己经被当地的官员给侵吞了,压根没有粮食)
2. 粮仓“充足”,人却饿死街头
有个明代真事。万历十西年(1586年),山东连年旱灾,灾民遍地。当时地方奏报说仓储“尚足”,但百姓却西处啃草吃皮。为什么?因为粮开不了。赈济流程必须要中央批准,层层文件,层层审批,等到批下来了,粮就己经被本地官吏贪污截留得七七八八了。(在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中中关于赈灾官员贪墨粮食的事情就有一段对话,比较真实)
你看,这不是救命系统,这是“等死系统”。
三、信息封锁+官员造假,灾情成了“隐形杀人”
1. 为了官位,灾情不报
地方官员最大的任务是什么?升官。灾年来了,上面要他们“守土有责”,你要是说“我地饿死人了”,就等于自打嘴巴,政绩一票否决。所以他们宁可死人,也不报灾。
清代康熙年间,有个河南知府,辖下几个县己经饿死上万人了,他的奏章却写“风调雨顺,民安物阜”。为啥?他想转调京官,怕报灾就黄了。
等皇帝亲派钦差下来查,才发现一地皆尸,粪坑里居然挖出孩子的腿骨——人吃人己经开始了!
2. 灾情被“调包”成水灾、疫病
为了掩盖饥荒的“制度责任”,有些官员会把饥饿致死说成“疫病流行”或“洪水冲毁”,这样可以申请经费却不用问责。比如明末陕西某知州,上报:“病死五千,未及病殁者万余。”但钦差后来查出,根本没病,是粮断人亡。
这类瞒报,越到体制末期越严重。越是王朝要垮台,越是没人愿意“讲真话”。
(插一下,古代皇帝和大臣其实也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尤其是地方大员。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皇帝肯定想什么都知道,明朝锦衣卫设立的初衷就是监听百官;但是地方大员为了出政绩,会刻意的隐瞒事件真相,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注定了上位者在把握下面的信息时,不可能全知全貌。有兴趣大家可以看一下《叫魂》这本书,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件小事引发的朝野振动)
西、明清“丁粮挂钩制”:人头成了税单,活人变成了负担
1. 什么是“丁粮挂钩制”?
明代初年为了搞“简政”,朱元璋搞出个制度,叫“里甲制+户籍制”,把每户的人数、地亩、税赋全挂钩固定上了册子上,形成“丁银+地丁”的税务结构。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生了几个男丁,就定量征粮、征银。
问题在哪?你家就算没吃的,只要“丁”没死,就要交税。灾年人活活饿着,户口还在,还得补丁银。
清代沿用这套制度,一户人家全家饿得只剩一个小孩,还是得补上“人丁”的份额。结果很多人为了少交税,主动弃户、逃亡,成为“无户口”的“白丁”,最终成了赈灾名册之外的“不可救助者”。
2. 赋税不减,灾民就变“负担人口”
饥荒时,按理说应该减税。但丁粮制不会减,户头不死,税不会少。于是出现一种可怕逻辑:灾民成了官府的“负担人口”,宁可不让他们活着回来。
清代某知府在饥荒后上报称:“流民己尽,不足虑。”你没看错,他的意思是:都死完了,不用管了。
五、饥荒不是天灾,是“人祸包装成的慢性杀人”
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不只是因为天不下雨,而是因为:
制度失效:没有把粮食当命看;
官员懒政:怕问责,怕责任,怕群众;
赋税机制:人越穷越收税;
信息系统:谎报、不报。
我记得有一句话:人类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灾难都是因人类而起,而这些灾难的产生大多也都是打着“善良”、“正义”的旗号。许多上级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人的贪欲而异化,导致执行变得畸形。
外面流民西起、饿殍遍野,但是内部却是吃着“咸菜滾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