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小于平凡的一生 > 第9章 背诗

第9章 背诗

十九:诗韵绘梦

展览结束后的日子,就像被施了魔法,每一分每一秒都跳跃着新的活力。小于满脑子都是如何让自己的日记变得更精彩,文字和绘画仿佛成了他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在那个宁静的夜晚,他画完夜景图后,突然觉得,要是日记里能融入优美的诗词,那一定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第二天一大早,小于就从书架上翻出那本有些泛黄的《唐诗三百首》。这本诗集还是爷爷送给他的,以往他只是偶尔翻翻,如今却像发现了宝藏。他轻轻翻开书页,第一首便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二十字,却把月光下的思乡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小于反复吟诵,脑海中浮现出昨晚画的夜景图,要是把这样的诗句融入日记,画面感瞬间就更浓郁了。

从那以后,小于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床头,他便捧着诗集,轻声诵读。有时候,碰到晦涩难懂的词句,他就跑去问爸爸。爸爸总是耐心地给他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含义,让他对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

有一次,小于读到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里描绘的山居秋夜图,清新自然,充满了诗意。小于一边背诵,一边想象着那幅画面:雨后的山林,空气格外清新,明月高悬,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洒在地上,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潺潺流淌。他立刻拿出日记本,写下当天背诵这首诗的感受,还在旁边画了一幅简单的山林秋夜图。画面里,松树挺拔,月光如水,一条小溪蜿蜒而过,溪边的石头上还落着几片金黄的树叶。他用绿色彩笔描绘山林,蓝色画出清泉,白色点缀月光,为了突出雨后的,他还特意用彩笔在石头和树叶上添了些水珠。

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小于发现诗词里的很多意象都可以运用到绘画中。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里的红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里的荷花。这些鲜活的意象让他的绘画素材更加丰富。他开始尝试在日记配图里融入更多的诗词元素,让文字和图画与诗词相互呼应。

随着诗词储备的增加,小于的日记文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他描写风景可能只是简单地叙述,现在却能巧妙地引用诗词。有一回,他和家人去郊外游玩,看到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开放,他在日记里写道:“春日郊游,漫山繁花似繁星洒落人间,恰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描绘的那般生机勃勃。”这样的描写,让日记瞬间增色不少。

绘画技巧的提升也没有落下。小于在临摹绘本和漫画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创作一些更复杂的场景。他会参考诗词里的意境,构思画面布局。比如,为了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场景,他先用蓝色水彩铺出辽阔的江面和天空,再用白色彩笔勾勒出远处的孤帆,帆影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为了表现出江水的流动感,他用线条轻轻描绘,让画面看起来灵动自然。

学校的文学社组织了一次诗词朗诵比赛,小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他选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了朗诵好这首词,他反复听名家朗诵,学习他们的语调、节奏和情感表达。他还把这首词的意境画成一幅画,挂在自己的书桌前,每天看着画背诵,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情感中。

比赛那天,小于站在舞台上,身着古装,手持诗集。他的声音清脆响亮,充满感情地朗诵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他的朗诵吸引,仿佛跟着他一起穿越到了那个月圆之夜,感受着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朗诵结束,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小于获得了二等奖。

这次比赛让小于对诗词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度。他回到家,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比赛的过程和感受,还配上了一幅自己站在舞台上朗诵的画。画面里,他的表情专注,手中的诗集微微展开,舞台上的灯光洒在他身上,周围是同学们热情鼓掌的场景。在日记旁边,他写下了对苏轼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苏轼用这首词,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融入这优美的词句中。通过这次朗诵,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也更加明白诗词的魅力所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于的日记己经不只是简单的生活记录,更像是一本充满诗意的艺术作品集。每一篇日记,都有精心挑选的诗词引用,每一幅画,都蕴含着诗词的意境。他还会把自己对诗词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写在日记里,有时候,他会把同一首诗词用不同的绘画风格表现出来,探索诗词与绘画之间的无限可能。

有一次,他读到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了给这首诗配图,他先是画了一幅夜晚春雨图,画面里,细密的雨丝在夜色中轻轻飘落,远处的房屋和树木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雨雾中。接着,他又换了一种风格,画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景象: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花朵在雨水的滋润下娇艳欲滴,一只小鸟站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两幅画,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这首诗的意境,也展现了小于对诗词和绘画的独特理解。

除了自己学习诗词和绘画,小于还经常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他会在课间休息时,给同学们朗诵诗词,讲解诗词里的有趣故事。同学们被他的热情感染,也纷纷开始对诗词产生兴趣。有的同学还向他请教绘画技巧,小于总是耐心地解答,和大家一起交流进步。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西季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小于运用自己积累的诗词和绘画知识,在作文里描绘了西季不同的美景。他写春天:“春天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生机勃勃,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像一位位绿衣仙子在风中翩翩起舞。”写夏天:“夏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灵动,池塘里的荷花初绽,的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蜻蜓轻盈地落在上面,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写秋天:“秋天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烈绚烂,漫山的枫叶红得似火,仿佛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写冬天:“冬天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白无瑕,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一夜之间,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老师对他的作文赞不绝口,在班上当作范文朗读,还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多积累诗词,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小于的日记本越来越厚,里面承载着他的成长、梦想和对生活的热爱。每一页都像是一个小世界,文字、绘画和诗词相互交织,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在那个宁静的夜晚,小于再次坐在窗前,月光依旧洒在书桌上。他翻开日记本,看着那些充满诗意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画,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在这条探索文字、绘画和诗词的道路上,己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而未来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他去发现和创造。他拿起笔,又开始书写新的篇章,这一次,他的日记里不仅有当天的生活琐事,还有他新背诵的一首诗词和根据诗词创作的一幅画。他要让这份充满诗意的记录,永远延续下去,成为他成长路上最珍贵的宝藏。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