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想起来,九光这话己经说过一次。这天要回娘家,静安不想跟他吵。她还是又问了一句:“你兜里到底多少钱?”
九光说:“一百多块吧。”
那是九光一个月的工资。
静安有点不相信。“结婚后,你兜里就这点钱?你同事给你的随礼钱呢?”
九光己经走出胡同。“随礼钱给我妈了——”
静安不解,追上九光问:“干嘛给你妈?”
九光说:“我妈办酒席花钱了,她也没全要,要了一多半的礼份子吧。”
静安同学的随礼钱,老爸老妈都不要。但九光家跟静安家不一样。
两家的习惯,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
好在九光手里还有100多块钱,也够活一个月。
反正,明天她就上班,九光也上班。两个人挣钱,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何况,静安兜里有钱。
静安结婚前,在饭店打工挣的钱,都攒了起来。再加上静安的同学给静安的随礼钱,静安有了一笔小钱。
就在结婚的前两天,静安到银行存了一个定期的存折。
1993年,工商银行最长的定期是8年。静安就把这笔钱存了8年,利率17多一点。
静安想,家里的钱要是不够花,她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花。要是够花,她就不动这笔钱。
这是她做姑娘时积攒的钱,是她的私房钱。也是她的底气,让她有安全感。
去糖酒商店买酒,小夫妻俩终于吵了起来。静安要买2元左右的高粱酒,九光非要买贵的酒。
静安解释:“我爸不喝酒,买那么贵的酒,也是给别人喝。”
九光也有自己的理由。“你爸不喝,也知道酒的价格,到时候我拿那么便宜的酒,多没面子。”
静安生气:“你兜里就这些钱,一会儿花没了。”
九光淡淡地:“花没了咱再挣。”
静安着急:“那也得工作一个月才能开支,我不想跟你妈在一个桌上吃饭。”
九光不悦:“你咋那么多事儿——”
两人又把话说回来了,开始说轱辘话。
静安说:“咱们钱少,就得计算着花,买点便宜的就行,我爸妈不会计较。”
九光说:“给你妈爸买贵的东西,你还不愿意,你咋这么多事儿。”
又开始说轱辘话。
两个人都生气了,静安自己骑车走了,越走越生气,也不知道是生九光的气,还是生婆婆的气,还是生自己的气。
骑车回到家,一进门,九光骑着自行车追上来了,静安回头瞥见车筐里装的好酒好烟,心疼钱。
静安认为没必要浪费,应该节省。
九光一搂静安的腰:“别生气了,老公会努力挣钱,以后让你做一个小富婆。”
静安看九光的样子,心里的气也消散了一些。
九光说的也对,给自己父母买礼品,贵点就贵点吧。以后在其他事情上再节省。
老爸老妈都在家,静禹也在。老爸和静禹在垒墙头。前两天下雨,墙头塌了一块。
老爸和泥,静禹在一旁悠闲地玩。九光去了,停好自行车,把礼物拎到客厅,他就走出来和老爸一起垒墙。
九光浑身都是力气,在老丈人面前也要表现一回。最重要的是,静安的老爸总是夸奖九光。
老爸说:“九光垒墙垒得好,一点不歪。”
老爸说:“九光干活沙楞,这些活儿要是我一个人干,要干到晚上,九光帮忙,眨眼之间就干完。”
老爸说:“九光干活干净,干完活,铁锹擦得锃亮。”
老爸的夸奖,令九光心情愉快,干活更来劲。
静安和老妈在厨房里准备饭。
九光干完活,就进屋炒菜。
九光有缺点,但他的优点也多。他孝顺,他会炒菜,干活干得不赖。
九光炒出一个菜,就让静安端到餐桌上。“静安,让爸先喝酒吧,菜趁热吃才香。”
静安说:“我家没这个规矩,大家要一起上桌才开饭。”
每户人家,尊重老人的方式都不同,在九光的家里,尊重父亲,就是父亲先上桌吃饭喝酒。
在静安家里,父亲更体贴儿女,要儿女上桌,一起开饭。
静安结婚前,老爸老妈都不同意这门婚事,但婚后,九光来了,爸妈的态度都变了,各种夸奖九光。
在九光家里,尤其是周世斌,瞧不上他这个唯一的儿子,总是用一些话嘲讽他。
这也导致九光跟静安说话,也喜欢用这样的口气。
吃饭的时候,文丽来了。
文丽的脸色不太好看:“静安,我记得你今天回门子,特意来看你。”
静安把文丽领到她没出阁之前住的房间,和文丽聊天。
文丽脸色不好看。“别提了,我昨天坐火车去了一趟联合乡,那小学太破,没有老师的宿舍,我将来去了都没地方住。”
静安没想到农村小学那么简陋:“学校那么破吗?吃饭在哪儿?”
文丽愁眉苦脸:“那么破的学校,根本没有食堂,要自己做着吃,可我不会做饭,静安,我该咋办呢?”
文丽遇到了难处。她不想去农村小学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