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喜欢男生,我只是喜欢林烨”?
沈溪的话像一滴滚烫的热油,猝不及防地穿透肖阅的耳膜,烫进他的脑海深处,所过之处留下了一地斑驳的痕迹,那是他的认识框架正在被剥离。
巷子口那盏昏黄的路灯似乎都剧烈地摇晃了一下,光线在沈溪平静的脸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裂痕。
他咬了一口手里红得刺眼的石榴,的籽粒爆开,深红的汁液沿着手指蜿蜒流下,像某种微小而惊心的证据。
“我不是喜欢男生,我只是喜欢林烨,而林烨恰好是个男生而己。”
沈溪的声音平淡得像在叙述明天的天气,每个字却在他耳中轰鸣炸响。
肖阅甚至忘了呼吸,那荒诞又尖锐无比的结论紧随而至:“说白了,如果林烨是个女生,那我就是异性恋。我的性取向是林烨,而不是男人。”
世界瞬间失重。
手中冰凉的汽水瓶壁上渗出密密麻麻的水珠,无声浸湿了他的掌心。
他感到一种庞大而陌生的东西在体内轰然倒塌——那是他用了二十几年构建起来的安全壁垒,关于“首男”、“朋友”、“兄弟情”这些坚硬稳固的标签,此刻在沈溪轻描淡写的宣言里,骤然变成一地狼藉的泡沫塑料碎屑。
他几乎是狼狈地逃离了那条弥漫着石榴甜腻气息的窄巷,沈溪最后那句“我的性取向是林烨”如同魔咒,反复在空旷的街道上空盘旋、撞击。
夜色沉沉压下来,巨大的困惑与一种近乎恐慌的清醒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第一次如此汹涌地漫过堤岸——那么,肖阅,你对赵澜呢?
林烨对沈溪来说更接近于一种强烈的、排他性的?浪漫吸引力。
而肖阅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爱可以如此精准地指向一个人,无视性别标签。
所谓“性取向”可能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个人化。
自己过去对“喜欢”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单和标签化。
肖阅的自我认知动摇了:“那我呢?”
沈溪为爱“重新定义世界”的勇气和独特性,迫使他将目光从沈溪转向自身。
“我对赵澜的感觉,能用‘朋友’简单概括吗?”?
他开始怀疑自己与赵澜的关系是否真的只是纯友谊。
“我对赵澜的在意,是源于他是‘赵澜’,还是仅仅因为他是‘男的’或‘朋友’?”?
沈溪的“爱的是个体”理论让他开始剖析自己对赵澜情感的真正根基。
“如果赵澜不是男生,我还会这样对他吗?”?
他开始用沈溪的“假设性别转换”思维实验来测试自己感情的深度和性质。
沈溪的话像一束强光,照进了肖阅与赵澜关系的每一个角落:
那些过分的关心、独占欲、分享秘密的深度、这几天独处时的心跳加速、分别时的思念...这些曾经被归为“铁哥们”的行为,此刻都染上了暧昧的色彩。
是深厚的兄弟情谊?还是掺杂了自己未曾察觉的爱慕?这种在意是普遍的对朋友的好,还是?独独对赵澜?的特殊存在?
肖阅久久无法平静。
他此刻才读懂书中那句话:爱的本质是灵魂的指向。
沈溪的宣言给他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最深刻的爱恋往往是超越性别范式、首抵灵魂的。
它挑战着僵化的分类,要求我们放下预设标签,诚实地凝视自己心中那份独一无二的悸动究竟指向何处。?
肖阅震撼无比,他开始明白,重要的或许不是“该爱男人还是女人”,而是“我的心究竟为谁而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