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言 > 秀才也是兵这个世界我来搅弄 > 第070章 宁家村的百年大计

第070章 宁家村的百年大计

合适的目标,有三个,云州知州傅云卿,钦差大人沈怀瑾,或者通过温夫子首达天听。

宁苏黄去请来了老师温伯衍。

温夫子看了之后沉默许久,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切中肯綮,提纲挈领,若能顺利实施,三年内无饥馑矣,十年内,我大雍君主可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底气!

说是这么说,具体实施起来仍存在很大问题,综合比较,能推动落实这件事情最合适的人选,无疑是即将到来的钦差大臣,沈栖月的父亲,户部侍郎沈怀瑾,沈令仪!但是——

温夫子与宁苏黄相视一眼,都露出几分狐狸般的笑容,宁苏黄道:“虽然最适合给钦差大人,但却不能轻易给到他,最好拿给知州大人,见到成效之后,再巧妙落入钦差大人手中。”

沈栖月没好气横了他一眼,道:“就你心眼多!”

对此,宁苏黄只能叫屈:“这东西若是轻而易举到了你父亲手中,他未必会重视,即使他重视,他身后的势力也未必会支持,这样的献言献策肯定也有其他人做过,别人的做法未必就差!”

“这么做,还是存了利用知州大人的心思,他与钦差大人存在嫌隙,与他所依附的蒋太师一系有着明显的争执的,必须在知州大人手里见到成效,才能引起某些人的足够重视,继而产生觊觎之心。”

温伯衍点了点头,道:“如今大雍朝堂朋党之争己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傅云卿与沈怀瑾都是当下能吏,若二人之间真有什么别人不知道的默契,此番献策定能得到大规模推广实施,即便二人之间纯粹意气之争,至少也能在云州一地落地生根。”

“嗯,若是他二人都不识货,说不得,老夫只能帮它再寻找一个新的主人了,这本册子,老夫拿回去再斟酌改动一番,才可交给傅云卿,该你们的功劳一分不少,以后若是有其他建议,也可与老夫探讨一番。”

老夫子脚步轻快地离开了书房。

眼见己经到了傍晚,沈栖月很不顾形象地伸了伸懒腰,带着几分说不出的疲惫道:“我得回去吃点东西,好好睡一觉,天天陪你跑来跑去,不知道有多累呢!”

宁苏黄笑了笑,带着几分爱怜道:“你呀,就是身体太差了,娇娇小姐,要多锻炼锻炼,不然的话,以后纵然想去领略山川之美,恐怕这副身体也跟不上那躁动的心啊!”

沈栖月苦恼道:“那你要我怎么办,难道学村里人一般,下田干活?”

说着,她看看自己白嫩的小手,迟疑道:“偶尔干活,也不是不可以,但整天在田里忙碌,可是好辛苦的!”

俏脸上满是纠结。

宁苏黄想了想,道:“有些事情,在家做也可以,锻炼锻炼出出汗,练练耐力,提高质。”

蹴鞠,跳绳,踢毽子,丢沙包,对锻炼身体都很有效果,不论自己玩,还是两人、三人甚至好几个人一起,都可以玩。

蹴鞠用的球需要到云州城买;

跳绳嘛,倒是简单了,用细腻坚韧的绳子,穿一些竹节增加重量,就很好用的;

沙包随便找人用缝个棉布袋子,装进去一把玉米粒就行;

至于毽子,这个更好弄了,形式多种多样,沈家养了那么多野鸡,找几根漂亮的羽毛做一个,甚至用破布条编一个,都能用。

这些东西不光她带着红绡、砚秋一起玩,还能带着南星、沈昭与小温宁一起玩,大家都锻炼锻炼,也不至于整天病恹恹的,一到换季冷热变化,就能干趴下一群人。

这几天里,温澄的夫人徐氏也天天带着丫鬟抱着温宁前往沈家串门,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熟了,她是官家千金小姐出身,与村里的普通农妇、姑娘都不怎么说得上话,有些鸡同鸭讲的尴尬。

宁苏黄去了里正宁文涛家里,把自己关于农田水利的想法说了出来,并且想请他代为斡旋,将此事先在宁家村落成,他以自己的名义为村里再捐白银一千两作为兴修水利的工钱。

同时,也请宁文涛想想办法,带着人将村子周围更多的荒地开垦出来,分给村里人耕种,一起纳入此番水利灌溉的网络。

不是他有多伟大的决心或者说抱负,毕竟这里是他长大的地方,若有余力,他也想让大家过的更好一些,免得动不动挨饿受冻,甚至差点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宁文涛拍了拍他肩膀,脸色凝重地唤来宁中藩与宁中杭,让他去请杨大壮与和宁伯标,以及东支老太爷的孙子宁新怀,还有宁铜山、宁铜岭、宁铁桩等穷哥们,而后当着众人的面,让宁苏黄把自己的计划讲了一遍。

众人都颇为意动,几个家里有地的财主当然是觉得灌溉体系兴建起来,于自家农田产量有不小的提升,宁铜山等外支的穷弟兄自然是觉得可以得到田地,外支的穷苦弟兄们家里的情况也能改善许多,当即一拍即合。

不过发生点小插曲儿,宁伯标一双绿豆眼斜了斜宁苏黄,小心翼翼道:“秀才,你有这么好心?”

他倒是想阴阳怪气,可胆子不允许了,家中二郎被狠狠收拾一通,去了云州城之后再不愿回来,连过年都不肯回家,大郎呢,才使了点坏,据说被颇为看重他的通判大人狠狠教训一顿,差点挨了板子。

他没底气了!

宁苏黄看了看他,道:“财主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果你啥都不出,还让人帮你修水渠,过意得去不?”

宁财主很愿意说一声‘怎么过意不去’,但是对上宁文涛有些凌厉地眼神和自家兄弟宁新怀哀怨的目光,他终究忍下去了。

最后,宁文涛总结:“阿黄替外支的弟兄,也算是全村的老少出了一千两银子,我们东支、南支、北支各出两百两纹银,铜山哥负责监工,至于沈家,先不考虑,修建水渠时,全村青壮一律出动,按人头劳力发放工钱,顺带抵消这段时间分发米粮的劳役!”

“这是关系村子未来几十年的大计,希望大家都认真对待!”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