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朱月清背后提供火器的情况下,白/莲教的人瞬间就从鸟枪换成了大炮,一改往日的游击战术,直接就在山西和山东这两地闹了起来。
别说,在他们的一通瞎搞下,还真的被他们拿下了半个山西省,硬是在我大清朝的心口上挖下了一块肉来。
而这些白/莲教的人,在占据了差不多一省之地后,也是学着朱月清这边,大力的搞起了农会的力度。
没错,就是带着本地的乡贤士绅们搞农会。
虽然白连教一开始的时候也想学习朱月清那样搞农会,但是在那些读书人的苦苦劝谏之下,白连教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根基是一众乡贤士绅而不是那些穷的嗷嗷叫的泥腿子,所以白连教版的农会,是由乡贤士绅们带头搞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白连教这个组织,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本质上就不是那么回事,更多的是骗钱骗财,所以他们和那些地主劣绅狼狈为奸,简直不要太奇怪。
除此之外,白连教又收了一些读书人来他们教里做事,在这些读书人的建议之下开始研究乾隆四十九年的秋税。
然后这些读书人就建议白连教先免掉乾隆四十九年的春税以收买人心,接着再收取乾隆四十九年的秋税。
白连教一合计这些读书人说的确实没错,免了乾隆四十九年的春税是本教主开恩,收取乾隆四十九年的秋税则是为了反清,没毛病!
至于说这里的百姓已经把税交到了乾隆好几十年以后……那特么是鞑子官府收的,跟我白连教有什么关系?
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说着挺简单,真正下手去办可就麻烦的很,也幸好有这些跑来投奔的读书人,才让白连教不至于手忙脚乱。
也幸好有着这些读书人的帮衬,乾隆四十九年的秋税还真就被白连教给收上来了,毕竟那些农会的士绅们都保住了自己的家产甚至还更进一步,积极的帮着白连教收税也算是应尽的义务嘛。
有了钱之后,白连教的心就更野了。大力的从朱月清这里购买火器,然后对着大清就是一通穷追猛打,直接就把大清给打的懵逼了。
不过大清这边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特码的,本来这个白连教和他们搞游击战的时候,他们疲于应对,但是你们现在汇聚在一起,那可就别怪他们先弄死这些贼教徒了!
只是他们和这些白连教的人打起来后才发现,这些人猛是真的猛!
倒不是人猛,而是他们的武器猛!
特码的,这些手榴弹,不是那朱逆的吗?这白连教莫不是和朱逆也扯上关系了?
阿桂和福安康他们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了,至少要获得朱逆手中的火器制造方法,不然以后这些反贼人人手榴弹,大清打的也太被动了!
不过和白连教作战的时候,他们倒是获得了一些手榴弹,也知道了制作方法,但是材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匹配,就算做出了手榴弹,那威力也是不行的。
然后他们又收到了关于朱逆那边的报纸,说是他们已经在研发一种新的火器了,不出十年,就能依靠这种火器推翻鞑清!
什么火器这么厉害?不用十年就能推翻他们大清?
福康安他们不相信,不过以防万一,他们决定还是派出一些间谍去朱逆那边看看,看能不能弄到这些火器的设计,于是不少的大清探子,纷纷潜入了陕西。
............
阿昌明是一名粘竿处的成员。
所谓的粘竿处,就是一种情报组织。
跟大明的锦衣卫类似,不过和大明的锦衣卫相比,粘竿处可谓是声名不响,无论是权力又或者实力,都要比锦衣卫差上一大截。
不过即便如此,粘竿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的,粘竿处对于正式成员的一个硬性要求就是必须得是包衣奴才出身,以保证粘竿处对于我大清皇帝的忠心。
阿昌明就是下五旗出身的包衣奴才,自幼就进了粘竿处,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训练后,阿昌明终于成了一名光荣的大内密探。
在福康安的指示下,阿昌明一路来到了陕西省。
不过初次来到朱逆的地盘,阿昌明还是感觉到有些不适,感觉和大清这边对比起来,这边的百姓似乎要精神许多?
瞧着不远处的村子,阿昌明思考着接下来的打算。
不过目前还是先去村子询问一下情况看看,看看有没有什么名头能够混进军营里。
待进了村子后,阿昌明便寻了几个在村口乘凉闲聊的老头,凑过去问道:“大爷,我准备去周王那里投军,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方法啊?”
几个老头互相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人笑呵呵的问道:“后生从哪里来啊?怎么想着去投军呢?”
阿昌明脸色一黯,语气低沉的说道:“我家是山东那边的,原本也没想着投军,也没想着反清,后来赶上鞑子进剿白连教,我家就遭了兵灾,一家老小都被鞑子给杀了,就剩下我当时在外做工才逃过一劫。”
“我的家没了,亲人也没了,我就寻思着,要是不能给他们报仇血恨,我这还能算个人?”
“后来吧,我也想过去投白连教,可是白连教那边事事都向着乡绅,听说只有周王这边才是一心为咱们这些穷苦人当家,所以我就寻思着,要投军,我也得来这边才是。”
几个老头又互相对视了一眼,为首之人长叹一声说道:“这狗日的世道,狗日的鞑子哦!不过,如今天色已晚,你不如在这里住下,明天一早再去投兵好了。我儿子刚刚好在那边混了不错的位置,我把你介绍给他好了,也不用从小兵开始。”
阿昌明顿时大喜过望,向着老头连连叩首道谢:“谢谢!谢谢!要不是您老人家,我这一家老小的仇可都没法报了!”
老头赶忙扶起阿昌明,笑着说道:“行了行了,你这后生的礼还怪重的。这么着吧,你一会儿到我家去,先给你弄口吃的。”
阿昌明赶忙拒绝道:“这可不敢,我有带的红薯,就别浪费老人家你的粮食了。”
老头却是哈哈笑了一声,扶着阿昌明的手,说道:“后生啊,有你这句话,我老人家这心里就知足啦。”
“不过,自从咱们郡主殿下解放了我们陕西以后,我们不仅没有了鞑子官府的欺压,还带人给咱们庄子上打井,又带着咱们种红薯,所以家里的收成也比以前强的多。”
“你问问这几个老不死的,他们谁家没有个一两百斤的粮食?管你后生一顿饭,算不了什么事情。”
阿昌明听了后有些吃惊,不过脸上是连连道谢。
于是为首的老者就带着阿昌明回到了家里,老者便煮了两碗玉米面的粥,又馏了两个窝窝头,拌了盘红薯秧子咸菜,这才咧着没多少牙的嘴,笑着说道:“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