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接下来的幼儿园生活中,我在大部分时间都担当了班长的角色,因此特别爱上幼儿园。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从小就没养成睡午觉的好习惯。
纪律搞好了,阿姨们就有精力来研究怎么带我们玩。
幼儿园那些滑梯、转椅,我们早在小班的时候就已经玩腻了。
而孩子们天生都是爱动的,不满足于坐在教室里摆弄那少得可怜的玩具。
全班四十多人才能分到三套积木,而且从小班玩到中班,早就失去兴趣了。
那时候就算是北京的小孩儿都没几样玩具,何况我们还在大山沟里。
不过阿姨们一直都在想办法,从大自然中帮我们找到可以玩的东西。
在夏天,她们会把柳条的皮扒下来做成“柳哨”,发给每个小孩儿吹着玩。
我们更期待冬天下大雪,越大越好。
因为雪后不但可以滑雪、堆雪人、打雪仗,而且楼顶上还会垂下“冰溜子”。
阿姨们会在三楼走廊上用竹竿敲下冰溜子,并用脸盆接住,给我们当玩具。
这种玩具我们全都爱不释手,至少能帮我们打发大半天的时间。
这真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只是可惜每年冬天下大雪的次数总是有限。
我们三岁半的时候,所有小孩儿都能十分利索地跑跑跳跳了。
这时候我们的活动半径也开始扩大,幼儿园的阿姨肯带我们到处转转了。
每当两三个阿姨领着一队孩子走在厂区的路上,总能引起职工们的围观。
男孩子们喜欢去军营大操场边看解放军训练,而女孩子们爱去厂医院前的园圃里看桃花、梨花和玉兰。
不过男孩儿和女孩儿们共同喜爱的地方,就是厂区外的水库边。
釜山水库就在厂区外,它的东南角正对着厂区大门。
水库的北岸和东岸依山势蜿蜒曲折,西岸和南岸较为平直。
西岸其实是一道土堤,土堤东侧是水,西侧是一大片洼地,遍植桃树和丁香。
南岸因为靠近厂区公路,所以被修整出来,沿水筑了土路。
并且培植耐湿的柳树进行绿化,建设成为一条滨水观光带。
另外水库南岸还设有水泵站,对面的消防队可以直接取水。
更主要的,厂区的生产生活用水也全靠水库提供保障。
水库岸边很好玩的,不光是因为风景怡人。
在水库南岸,因为岸边坡度平缓,所以适合挖坑玩水,甚至是下水摸鱼。
当然,大人们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诫,必须有大人在场才能去到水边。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总会有把大人的话当作“耳旁风”的那一天。
于是,很多孩子都因为偷偷溜去岸边玩水而挨过揍。
下水摸鱼倒是只有上学后的大孩子们才敢做的事,因为浅水区是有水蛇的。
我跟幼儿园的好多小孩儿都亲眼见过,就在离岸不远的水中,有浑身布满花纹的水蛇出没。
水蛇通过大幅度的摇摆快速游动,激起一片波光粼粼。
从此,我们就真的不敢独自去岸边了,不是担心挨揍,而是怕蛇。
即使有大人在旁边陪着,在玩水时也会经常不由自主地抬头朝着水面方向观望一番。
水库西岸是一道几百米长的土堤,堤下堆有很多石块。
这些石块可以减缓水对堤岸的冲击,起到加固作用。
西岸坡度较陡,厂里有一些钓鱼、游泳爱好者,就把这里当作了活动根据地。
另外每到秋天,这里还将成为捕捉河蟹的“胜地”。
专找乌云遮月的晚上,打着手电、拎着小铁桶来到岸边。
挑选水边较大的石块儿,忽然掀开,然后用手电光照住石块儿底下。
几乎所有大石块儿下都藏着螃蟹,那些螃蟹都很傻的。
只要被光照住,它们就仿佛被“定了身”,一动不动,乖乖地束手就擒。
那可真是大自然的馈赠,一个晚上的收获量只取决于当天携带容器的大小。
螃蟹带回家放在大水盆里,吐上一天泥沙就可以蒸熟来吃了,大的三四两,小的也有二两。
水库北岸就是大山,这里的山都属于太行山脉,位于太行山的西南边缘地带。
岸边那座山峰叠翠掩映,半山腰隐藏着一处小山村,名叫“回沟村”。
回沟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分布在山林之间,主要以放牛、养鸡为生。
这里交通不便、田地稀少,青壮年劳力一般都下山务工,因而人口不多。
从回沟村继续向上,在快到峰顶的位置有个叫作“老北坡”的地方。
老北坡的高度不如厂区四周的山峰,地势也较为平缓,大部分是广阔的坡地。
不过这里同样丛林遮蔽,隐蔽性极强,远看就是成片的郁郁葱葱。
跟“丹朱岭”一样,“回沟村”、“老北坡”,这些名字都是千百年沿用至今的。
水库东岸长度最短,紧邻厂区西侧山峰,中间仅有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老北坡方向。
这个方向遍布芦苇荡,岸边的芦苇在夏秋季时可以长到三四米高。
小路被西侧的芦苇荡和东侧的峭壁夹在其中,就显得比较阴森。
所以那条小路平常是很少人走的,就算要走一般也要结伴而行。
在上小学前,我被父母告诫最多的,就是“不许自已出厂区大门”。
相信别的小孩儿也都一样,毕竟厂区里十分安全,但出了厂区可就不一定了。
而且小孩儿们出了厂区几乎是一定会往水库边跑的,那里未知的风险就会更多。
不过在星期天和节假日,父母通常也会带我去水库边玩。
毕竟,厂区里实在没什么可以休闲的场所,而水库边既可观景又能玩水。
另外在春、夏、秋三季,我爸有时会带我去水库西岸的土堤上晨跑。
土堤西侧的洼地上种了很多桃树和丁香树,一眼望不到头的那种。
桃花的花期在每年三四月间,而丁香因为包含多个品种,五至十月都有花开。
丁香花真香啊,尤其是身处那么大一片丁香林旁,那香味简直要使人醉了。
在初春和深秋时节,因为昼夜温差较大,日出之后冷热空气交锋很容易形成晨雾。
在堤岸上,身边雾气笼罩,周围几十米开外就是朦胧一片。
只能听到波涛拍岸的水声,闻到浓郁的花香,宛如仙境一般。
幼儿园阿姨也带我们去过水库边,当然就只是南岸离厂区很近的地方。
那是在四月的一天,外面已是花红柳绿,正是适合出门踏青的好时候。
三个阿姨带着四十几个孩子,一人领头,一人压阵,还有一人在队侧维持秩序。
孩子们排成两列纵队,两两一排拉着小手,没有“解散”的指令是一定不能脱离队伍的。
阿姨要带我们去水泵站对面的消防队,看消防员训练。
消防队的车库有四扇红色大门,里面停着四辆红色涂装的大鼻子解放消防车。
车库前临街的是消防队的操场,消防队有三十人左右,日常训练就在操场进行。
中国消防部队的身份,在解放后经历了数次调整。
1955年公安部成立消防局,组建公安消防队,这一时期的消防员属于警察。
1965年,公安消防队伍实行义务兵役制,单独编成公安消防部队,消防员加入了解放军。
1973年,消防部队重新划归为公安机关管理,恢复成了公安消防队。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消防中队干部实行现役制,又成了解放军。
1983年武警部队成立,公安消防部队归属于武警,享受现役军人同等待遇。
但同时又是公安机关的一个警种,可以说既是军人也是警察。
我们去看消防队训练的时候,他们刚加入武警序列不久,面貌全新。
虽然只是简单的队列训练,但孩子们仍然看得津津有味,尤其男孩子们更是目不转睛。
当细心的女孩儿们发现消防员的武警制服跟厂区军营里的解放军制服有所区别时,更是叽叽喳喳讨论个没完。
时间快到中午,阿姨们整好队伍,带我们回幼儿园吃午饭。
整齐的队伍走在水库岸边的土路上,在阿姨的带领下我们还唱起了歌。
但当走到距离厂区大门仅有二三百米距离的时候,意外忽然发生了。
只见迎面走来一个老太太,低着头,佝偻着身子,手里拄着一根桃树粗枝制成的简易拐杖,走得不快,但步伐很稳。
当时已是四月晚春,天气已经开始热起来了,但那人仍然穿着黑色的棉袄棉裤。
她脚穿黑色布鞋,头上包着一条青色头巾,两鬓有灰白色的头发散落出来。
老人驼背低头,看不清脸,不过一定是上了岁数,从外貌上看就是典型北方农村老年妇女的样子。
队伍与老太太相向而行,越走越近,歌声渐渐转小,有孩子嘀咕出了声。
“那是疯老太太!”
队伍里开始骚动,阿姨们的表情也严峻起来。
在厂区一带,“疯老太太”是个几乎人尽皆知的神秘人物。
“疯老太太”是什么人,一直没人知道。
据说从七十年代初厂区刚开始筹建,就经常有人在附近见到她。
一开始没人注意到她,只以为是附近村庄里的老妇听到动静偶尔过来看热闹。
可后来隔三岔五总能遇见这个老太太四处游荡,就不由得重视起来。
尤其是厂里的保卫干部,更是提高了警惕,甚至开始了对她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令人惊讶,无论是厂区东南方不远处的釜山村,还是水库北边山上的回沟村,都说这老太太不是本村的。
村里人表示他们也经常发现这个老太太的行踪,但没人知道她是谁,甚至都没仔细端详过她的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