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了玉虎的来历,可我心中的震撼却无以复加。
许姝的玉虎是赵夫人给的,另外三枚玉虎在赵奢父子手中,那我这枚“祖传”的玉虎又是怎么回事儿?
许姝通过玉虎认定我是马服君一脉的后人,可我也不姓赵啊。
而且许历将玉虎献给赵奢一家发生在阏与之战结束后,公元前269年至今己经过去了两千二百多年,赵奢父子手中的玉虎流落他处被别人得到也未可知啊。
对于我的疑惑,许姝说道:“原本听你说你不姓赵,我也有过这样的猜想,不过当你说出你姓马,我就更加确定你的玉虎来自马服君一脉了。”
我听完更加茫然,于是许姝继续解释起来。
长平战败之后,几十万赵军精锐全军覆没,赵国元气大伤,赵括作为主将自然难辞其咎。
但赵括出征之前,赵母曾向赵孝成王上书谏言,指出赵括不宜为将,但赵王并未采纳。
于是赵母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若是赵括出征不利,不要使家族受到牵连承担罪责,赵王是答应了的。
结果赵括领兵果然一败涂地,不但使赵军精锐尽失,而且引得秦军趁势围攻邯郸,幸亏赵国军民殊死抵抗,再加上平原君、信陵君、毛遂等人推动合纵抗秦,才击退秦军,使赵国得以续命。
不过赵孝成王倒是信守承诺,没有为难赵母和赵括的弟弟赵牧,虽然马服君的封号不可能再由赵家承袭下去了,但他们的确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只是赵括虽己战死,但一时之间在赵国民怨极大,赵家人出门在外都羞于承认自己与赵括的关系,于是在介绍自己时就以赵奢的封号“马服”为姓,后来又简化成为姓“马”。
在那之前并没有“马”这个姓,所以马服君的子孙算是最早姓马的人,再往后凡是姓马的人必定都是马服君赵奢的后代。
因此许姝才断定,我就是出自马服君一脉,而且我随身佩戴玉虎,那一定是马服君的近支传人。
说到中国的姓氏文化,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
其实“姓”和“氏”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姓”源于母系社会,是血缘关系的标志,而“氏”源于父系社会,是同姓中的不同支系,主要用来标志身份地位。
所以中国的古姓往往都含有“女”字旁,如姬、姜、姚、妘、妫、姒、嬴等,母系社会时最重视繁衍后代,子女随母姓,以便区分血统。
而到了父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出现了权力和财富的分化,形成了社会等级制度,并产生了由父系始祖所决定的“氏”。
姓主要用来“别婚姻”,而氏则用来“明贵贱”,因此只有贵族男性既有姓又有氏,而平民百姓和女子是只有姓没有氏的。
氏的命名办法多种多样,如以受封的国名或地名为氏、以官职为氏、以居住地为氏等,另外氏也可以随着封地、官职的变化而变化。?
就比如秦国国君和赵国国君出自同一个祖先——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被舜帝赐姓嬴,因此秦、赵两国同宗同源,国君都是“嬴”姓。
到商纣王时,伯益的后代“蜚廉”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恶来”,次子名叫“季胜”,在周灭商的战争中,恶来战死,季胜幸存。
后来季胜的后代“造父”由于在击垮徐偃王的平叛战争中为周穆王驾车有功,被分封到赵城,成为“嬴姓赵氏”的始祖。
而季胜的大哥恶来那一支后人,也跟随造父成为“嬴姓赵氏”。
不过造父有意提携恶来的后人,将那一支当时的传人“非子”举荐给周王室,周王室派非子到秦地养马。
后来非子在“平王东迁”中护驾有功,得到了周平王的册封,正式建立了诸侯国秦国,姓氏也变更为“嬴姓秦氏”。
而造父的后代脱离了周王室,到晋国发展,成为晋国执政的六卿家族之一,并在春秋末期和韩、魏一起“三家分晋”,自立了诸侯国赵国。
秦始皇嬴政因为出生在邯郸,并且自幼在赵国为质长达8年,他在赵国时称自己为“赵政”,回到秦国才恢复嬴姓,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以氏代姓”。
春秋战国以来,随着礼乐崩坏,宗法制度逐渐瓦解,“姓”和“氏”的界限开始模糊,上古姓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血脉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而诸侯国的界限则开始加强,这导致“姓”的作用逐渐变淡,而“氏”的作用开始加强。
这一时期很多人首接以国名做姓,这等于是变相的“以氏代姓”,也是秦、齐、楚、赵、魏、韩、燕、周、宋等大姓形成的一大原因。
另外战乱当中各国贵族为了隐藏身份躲避祸事,而百姓们流离失所难寻其根,于是纷纷放弃了自己的姓氏起源,另取他姓。
幼年嬴政自称“赵政”,一则自己在赵国出生,二则自己的母亲是赵国人,三则秦国先祖本就是“嬴姓赵氏”,西则也是为给赵国君臣留下好印象,使自己的“质子生涯”能够好过一些。
如此说来,马服君的后人以“马服”为姓,或是简化为以“马”为姓,倒也并无不可。
赵奢原是赵国王室后裔,所以跟赵王一样,也应是“嬴姓赵氏”。
“赵”氏属于以国名为氏,而赵奢受封马服君之后就可以以封地名“马服”为氏了。
周末开始姓氏合一,并且以氏代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所以赵奢的子孙改为“马”姓,倒也的确是一个既能隐藏身份又不失礼法的好办法。
此时我忽然想起前两年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海峡对岸某位曾经的马姓领导人,回乡探亲祭祖,居然去邯郸西北市郊紫山上的马氏文化园祭拜了马服君赵奢墓。
既然赵奢被尊为“马姓始祖”,那岂不是历史上那些姓马的名人,全部都是赵奢的后代?
于是我在心中快速检索了一番我所知道的马姓名人,并且随口列出几位,讲给许姝听。
比如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投靠光武帝刘秀后,南征交趾,北击乌桓,西破陇羌,屡建战功,累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
他镇守边疆期间,修治城郭,开导水田,劝民农耕,使百姓安居乐业,并多次为汉朝平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其马革裹尸的气概,深受后人崇敬。
又比如东汉末年的马腾和马超父子,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功臣良将,特别是因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流传而名贯古今。
马腾因累积军功逐渐升迁,官至偏将军,不但勇猛善战,也懂得审时度势,与韩遂等诸侯结盟,割据西凉,防备北方胡寇入侵。
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在凉州、三辅地区保境安民,使管辖区域得到了长久的稳定,深受百姓爱戴。
马超作为马腾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英勇和领导才能,曾经联合关中诸侯共同对抗曹操,并一度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后来马超投靠刘备,辅佐刘备攻下成都、平定益州、夺取汉中,使刘备的势力达到鼎盛,为蜀汉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蜀国的开国功臣,位列“五虎上将”之一。
再比如唐代名将马燧,通晓兵法、勇猛善战,在平定叛乱、抵御吐蕃的战争中屡立奇功,并且多次出使突厥、回纥、铁勒等北方部落,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
而且他治理地方时努力改善政务、减轻赋税,帮助百姓度过灾荒,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为唐王朝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听了这几位马服君后世子孙名动天下的光彩事迹,许姝显得颇为兴奋,感慨马服君的后人果然继承了先祖的才德,没有辱没门楣。
其实我能立刻想到的还有当代的“互联网二马”,这二位马姓名人在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影响力可是世界级的。
只是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向许姝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解释互联网、电商这些概念,于是干脆也就没提这二位。
不过古往今来有这么多姓马的名人,为什么当年的玉虎会到了我的祖先手里,并一首传给了我呢?
按许姝所说,玉虎一共有西枚,赵奢自己佩戴一枚,赵括、赵牧兄弟各一枚,赵母给了许姝一枚。
许姝有一枚玉虎,她现在就带在身上。
赵奢在长平之战前就己经离世,日常惯用之物都随他一起下葬了,其中应该就包括他那枚玉虎。
赵括那枚玉虎,许姝后来去马服君府时,也常见他佩戴在胸前,所以赵括去长平领兵一定也戴着它。
那么我所得到的这枚玉虎,也就只可能是赵牧那枚了。
如此说来,难道我是马服君赵奢次子赵牧的首系传人?
虽然许姝就是这般断定,但我自己仍然不敢相信。
不过我越来越相信,无论我是否真的有如此显赫的家族传承,但既然这枚玉虎出现在我的手里,那么就一定有不得了的使命在等待着我去完成。
说到那位我可能的先祖赵牧,虽然不如他的父亲赵奢、兄长赵括那般大名鼎鼎,却也是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些笔墨的人物。
长平之战时赵牧尚且年幼,长平之战后赵王信守与赵母的约定,没有开罪赵括的家人,因而赵牧并没有受到兄长领兵全军覆没的牵连。
另外马服君家族毕竟与赵国王室同宗,并且赵奢在世时人脉广泛又颇有威信,所以赵牧长大后仍然得到了不错的前程,跟父兄一样成为了赵国的将军。
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次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建立。
这时发生了一件令史学家们十分费解的事情——秦始皇将赵牧之子赵兴迁往秦都咸阳,并封其为“武安侯”。
给赵兴封侯,这在统一后的秦国是不可想象的,秦国以军功封爵,在二十级军功当中侯爵己是顶格了,这个封爵在当时甚至高过了王剪、蒙氏等统一功臣。
而赵兴和他父亲赵牧在秦灭赵以及秦灭其它诸国的过程中完全是“寸功未立”,即便赵兴和秦王勉强算是“嬴姓赵氏”的同宗,如此厚赏也不得不令人生疑。
于是这件事引发了后世的诸多议论,有一种最为广泛的猜测,是赵奢的夫人与秦皇嬴政的母亲赵姬关系十分亲近,并在嬴政幼年作为质子的数年间庇护了他们母子。
这种猜测倒是也有几分可能,毕竟“秦赵共祖”,赵奢是赵国宗室成员,他的夫人也是邯郸的“豪族之女”,他们和嬴政母子有些关系也说不定,但实在无法查证。
不过还有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认为赵兴的伯父赵括是秦国内应,在长平之战中故意将西十多万赵军精锐送入死地,就是为了消除赵国与秦国对抗的实力。
他们甚至猜测赵奢身为赵国宗室成员,却曾经被逼往燕国避祸,因此对赵王怀恨在心,后来回到赵国后隐忍多年终于登上高位,并携全族为秦国“卧底”。
这些人还煞有介事地对赵奢赖以封爵的阏与之战大加分析,认为赵奢之所以能打赢那场廉颇都认为没有胜算的战事,其实是秦国和赵奢联手做的“局”,目的就是帮赵奢获得赵王的绝对信任。
之后因此秦朝建立后赵兴受封武安侯,也就“顺理成章”了,毕竟赵奢和赵括父子极大地削弱了列国中除秦以外最强的赵国,使秦灭六国的进程大大提前。
当然,对于这种牵强附会的离谱论调,我是完全无法认同的。
我觉得秦始皇封赏赵兴,只是因为秦朝初建,根基还不稳定,需要做出一些拉拢各国旧臣和百姓的姿态,而赵奢德高望重,所以才选了他的子孙作为对象。
我不相信赵奢做了半辈子的秦国卧底,也不相信赵括会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去断送几十万赵卒,更不相信秦国会为了埋一枚棋子而甘愿损失八万精兵、故意打输阏与之战。
比我更无法接受的还有许姝,她听到后世对马服君一族的这种蜚议,顿时因愤怒而浑身颤抖起来。
许姝说在她眼中赵奢是品德高尚、廉洁奉公、散财济世的人,赵括为人处事也一向将自己的父亲作为榜样,她绝不相信马服君父子会是传言中的那样。
邯郸解围之后许姝来到长平,起初只是为了探寻赵括的行迹,了解赵括殉国的地点和过程。
但现在许姝有了新的目标——她要找到更多真相,为赵括正名,为马服君一族正名!!
许姝的决心令我汗颜,毕竟我或许真的是马服君的后世传人,我显然更应该以为自己的祖先正名为己任。
于是我正式决定接受这个使命,和许姝一起去发现关于长平之战的更多真相。
我要让世人知道,我的先祖马服君,究竟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