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解围之后,秦军败势汹汹,开始了一场秦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千里大溃退。
此时的秦军主帅已经不是白起,两年前韩赵使用反间计,使秦相范睢出于私心劝说秦王息兵,打断了白起迅速灭赵的计划。
于是白起心怀怨恨,在后来进攻邯郸不利时拒绝了秦昭襄王的代替王陵作为前线主将的派遣,秦王只得改派王龁为将,但也埋下了与白起君臣失和的种子。
王龁带着败兵从邯郸城下退到上党郡,长平战场的百里石长城和遍地壁垒也抵挡不住赵、魏、楚三国联军的攻势,秦军一路退回到几年前的国界,死伤大半!
按照父亲殉国前的叮嘱,许姝找到廉颇,请求跟随追击的联军前往长平。
廉颇与许历同殿为官多年,并感念许历为国捐躯的壮举,很难拒绝许姝的请求。
且赵人向来尚武,许姝自幼跟随许历习武,在刚刚结束的邯郸保卫战之中与许历一起冲杀在前,廉颇看在眼里,对这名英武无比的少女颇为赞成。
于是廉颇破例允许许姝随联军一起出发,去长平战场探寻赵括的行踪,寻找赵括的遗骨。
时隔三年,长平战场上依然四处皆是尸横遍野的惨状,三年前秦军在天然沟堑中浅浅掩埋赵军尸骨,风吹雨淋之下已经再次白骨露野。
赵军中有三年前被白起放归的少年降兵,在他们的指引下,主将廉颇率兵找到了几处集中处理赵军遗骸的尸骨坑。
只见坑中尸骸堆积如山,多数已经残缺不全,有的还保持着战斗时的姿态,兵器牢牢抓在手骨之中,似乎在诉说着生前的决绝与不屈。
已过三年,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和尸骨的腐败气息仍未散去,刺鼻的气味令人窒息,乌鸦在尸骨坑上空盘旋,不时发出呱呱的怪叫,增添了阴森的气氛。
据少年降兵说,败降之后的赵军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活人,断粮多日,支撑下来的军士十不存三,还有战力的也在突围当中被秦军全部射杀。
向秦军投降的都是无法行动的伤兵和将要饿死的虚弱士卒,而白起处理这些人的方法就是草草掩埋。
秦军在各处战场赵军尸骸密集的位置附近寻找天然沟堑,将赵军尸骸全部投入其中,再浅浅填土了事。
对于尚有气息的赵军士卒,秦军也没有施救,而是将他们与尸骸一并填埋处理,遇到反抗就地格杀,因为白起的将令是“不留俘虏”。
当时的长平战场,双方百万大军已经鏖战数月之久,秦军的粮草也已告急,无力供养大量降卒。
且白起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邯郸,他需要迅速打扫战场,不能留下任何包袱,因此降秦的赵军兵士也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此时追击秦军的行动仍在继续,赵军没有时间重新收殓同袍的尸骨,只能尽量填土深埋,并在各处尸骨坑前设灵堂,摆下数百桌筵席祭奠。
然而祭奠中突然雷雨大作,供桌上的筵席瞬间被雨水泡成了汤,廉颇及在场众人无不动容,深信这是苍天悲悯惨死的赵军士卒而落下的眼泪。
从此长平当地就留下了在重大场合使用水席宴请的习俗,并逐渐演变成了传统名筵“长平水席”,也就是现在的“高平十大碗”。
只是赵军遍寻当年的长平战场,也没能发现赵括的尸骸,三年前随赵括发起最后突围的赵军全部战死,所以被放归的少年降兵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死于何处。
秦军一败千里,廉颇还要领兵继续向西追击,而许姝则留在了长平,执着地想要完成父亲的嘱托。
许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感怀马服君一族的知遇之恩,他始终无法相信赵括是令长平四十余万将士灰飞烟灭的罪人,这其中必中隐情。
许历希望许姝在长平找到真相,还赵括清白!
廉颇率军西进之前本想派人送许姝回邯郸的,但许姝拒绝了廉颇的好意,执意留在长平继续探寻赵括生前的行迹。
廉颇劝说无果,也只好命人给许姝留下了一些钱粮,并约定大军搬师之时再来这里接许姝回邯郸。
大军临行前,许姝又找到了之前被秦军放归的少年降兵向导,详细探听了三年前长平战场上秦赵双方的态势变化,大体摸清了赵括中军的几处驻地位置。
据少年降兵说,赵括刚到长平军中,立刻召集所有前线将领议事,布置了全力攻击秦军主力的方略。
之后,除了守备百里石长城后方防线的少量守军和大粮山上的粮草辎重部队之外,其它所有赵军主力都被调动起来,开始集结,进行攻击准备。
接下来就是三十多万赵军开始猛攻,秦军无力支撑开始败退,赵军则趁势追击,一改廉颇领军时屡战屡败的颓势,秦军似乎也失去了之前的锐气。
赵军起初一路高歌猛进,越来越接近白起中军的驻扎地,但随后被一道长达几十里依山而建的壁垒挡住了去路。
这里本是赵军在战前修筑的第一道防线,开战不久即被秦军夺取,此时反而拦住了赵军进攻的道路。
赵军猛攻多时,仍然无法冲破面前的壁垒,此时赵括得到急报,本方主力部队的后方出现了秦军精锐骑兵,后路被抄了。
不久又有战报传来,秦军精骑绕击百里石长城,整个长平赵军的后方防线已经失守。
赵括顿时明白,自已中计了,主力部队和辎重粮草已经被分隔开来,并且分别包围,赵军已经陷入到最为不利的态势。
于是赵括立即下令大军靠近韩王山扎营,韩王山储存了足够供应被困主力二十天的粮草,二十天赵军也许可以突围出去,或是等来援军。
赵括将韩王山的粮草控制定量配额分配部队,同时派兵向后攻击试图打通与大粮山辎重部队的联系,并向邯郸求援。
不过此时赵军已经陷入恐慌,士气普遍低迷,食物不足又加剧了战斗力的下滑,所以被分割包围的两部分赵军始终无法会合。
同时秦国从河内郡紧急征发的援军也借助百里石长城防线,抵挡住了赵国从邯郸发来的援军,包围圈中的赵军依靠外援解围无望。
赵括主力部队在被围四十天之后,终于彻底断粮,接下来的几天赵军中的情形简直宛如人间地狱,大半军卒因饥饿毙亡,甚至出现了争食人肉的惨象。
到了被围第四十六天,赵括眼见大势已去,于是集中仍有战力的少数精锐,吃光了剩下的所有存粮,准备向着秦军壁垒发动最后一次突围。
赵军突围部队在赵括亲率之下分成四队,朝着秦军壁垒冲击而去,在沉寂许久之后忽然发动的这次冲锋令秦军措手不及,防线居然被冲开了一道缺口。
被放归的少年降兵当时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没能参加突围部队,只记得赵括率军冲出去之后不到半日,外面包围的秦军就开始大喊“赵括已死”。
接下来彻底失去了反抗能力的赵军残兵只得投降,大粮山上的赵军辎重部队看到主将已死、主力已经崩溃,同样只能降秦。
许姝独自行走在荒凉广袤的长平战场上,一些仓促间未被收殓埋葬的尸骸散落各处,但许姝不怕,邯郸围城期间,随父亲死战守城,她早已见惯了生死。
真正需要防备的是那些四处游荡的秦军掉队散兵,一溃千里的几十万秦军在长平利用遍地的壁垒稍作喘息,继续向西败逃,有些老弱伤兵跟不上大队,还没来得及逃离。
因此许姝的行动十分谨慎,一路上避开那些可能有秦军散兵藏身的废弃壁垒和营寨,向着之前向导口中赵军主力被围困的韩王山方向摸索着前行。
在韩王山西侧丹河沿岸,许姝发现了一些壁垒密布、尸骸密集的所在,这些应该就是长平之战中被围赵军扎营的地方了。
再对照之前向导的描述,许姝找到了一处被重重壁垒围绕的地方,那里或许就是当初赵括的中军营寨。
在外围观察了好几天,确认里面没有秦军散兵出没,许姝才终于进入其中。
那里果然是一座军寨,四周多设拒马作为防御,很多帐篷废弃太久已经倒塌,空地上散落着许多用于日常生活的陶制器皿,几杆长长的旗杆横倒在地面,旗帜却不知所踪。
军寨很大,就像个规模宏大的村落,需要花上很久才能探查一遍。
许姝甚至在军寨的一角发现了几座铁匠炉,周边满是损坏的兵器,显然是维修兵器的场所。
附近的几座废弃帐篷周边满是陶盆、陶罐、行军釜等用具,角落里还散落着一些担架和草药筐,这里应该是赵军的“后勤保障基地”。
只是这么大的营寨,却空空荡荡,没有一具尸骸。
当许姝来到营寨外不远处的丹河岸边,看到很大一片浅滩上有泥土覆盖掩埋的痕迹,表层零星散落着一些暴露在外的骨骸以及残破的兵器。
许姝马上猜到,这里就是当年赵军残兵无奈投降之后,秦军集中处理将死的降兵和赵军尸体的地方。
按照被放归的少年降兵所说,赵括应该就是从这里带兵发起了最后一次突围,不久之后就传来了赵括战死的消息。
所以只要沿着赵军突围的路线搜寻下去,就一定可以发现赵括当年的行踪,甚至找到赵括的遗骨。
只是随赵括突围的赵军早已全部阵亡,所以突围路线自然也就无从知晓。
不过执着无比的许姝还是想到了办法,她以废弃的赵国中军营寨为原点,对周边可以通行骑兵的所有道路逐一进行了探察。
最终许姝发现通往西北方向有一条道路,路面更为平坦宽阔,适合大队骑兵行动。
而且在这条路上沿途出现的遗骸尸骨最多,明显是有部队一路行军一路战斗的痕迹。
于是许姝认定当初赵括率军突围就是走的这条路,只要沿路探察尸骸,一定就能还原赵军突围战斗的情形,找到赵括的最终归宿。
许姝一路探察,朝着西北方向行进了几里之后,前方出现一座大山,山下有洼地,洼地广阔,形成了山谷的地形,道路深入谷中,从山脚下继续向西延伸。
进入山谷之后,沿途的遗骸明显增多,山间的小路上也出现了很多尸骸,以及残破的兵器和旗帜。
甚至山脚下有两三处深坑,坑中尸骸、兵器密集,显露出秦军集中处理赵军遗骸的痕迹。
而向西走出山谷之后,尸骸的数量明显减少,一二里之外几乎再也看不到有尸骸出现,似乎战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很明显,这座山谷或许就是突围战斗的终点,仅剩的赵军突围至此再也无力前进,与围堵的秦军爆发了最后的大战,结局则是全体阵亡。
山谷面积很大,其中遍布军队驻扎和交战的遗迹,北面山坡上的密林之间,隐约也有散落的旌旗和营帐。
许姝觉得在这个山谷之间,一定可以找到与赵括有关的蛛丝马迹,于是决定暂时安顿下来,慢慢探察。
山谷中有几处很大的营寨旧址,营中甚至还有大量的车辙印记,说明这里是善用“驷马战车”的秦军营寨,而且很可能还是秦军高级将领的中军大帐。
但是经历了三年前的长平之战和刚刚结束的联军追歼秦军的战事,这些大营几乎完全被毁,此时已经无法居住。
许姝发现山谷以南不远位置地势较为平坦,这里还有一处荒废的营寨,但不少军帐还较为完好,且保留了一些陶罐、陶釜,至今仍可使用。
于是许姝挑选了一座帐篷居住下来,每日白天去山谷里搜寻赵括的行迹,晚上则回到这里休息。
虽然山谷里有数个集中掩埋遗骸的尸骨坑,但许姝还是见到了大量散落各处的骨骸,其中既有人骨,也有马骨,还有一些七零八落的战车构件。
这说明三年前发生在山谷中的战斗里出现了大量的骑兵,还有战车参与,必定是双方精锐的对决,一切迹象都表明,那就是赵括率军突围的最后一战。
许姝在山谷里整整探察了两天,并打算第三天上到山谷北边的山坡上继续探察,但在第二天晚上却发生了令她意想不到的事情。
当晚天色阴沉、乌云汇聚,之后雷电交加,暴雨骤至,好在许姝栖身的帐篷还算牢固,勉强可以遮风挡雨。
但是在雷声稍息之后,许姝却在帐外的雨声之中,听到了隐约的喊杀声和兵器碰撞声,在邯郸曾随父亲死战守城的许姝早听惯了这种声音。
此时秦军早被赵魏楚联军赶回了汾河以西,长平不可能再发生如此激烈的战事,许姝心生疑惑,不由得冒雨来到帐外观看。
接下来许姝看到的情景令她大感震惊,只见雨雾弥漫的山谷被一堆堆篝火照亮,谷中排列着密集的军阵,军阵对面一队骑兵正从北面山坡上向下冲杀。
虽然雨雾笼罩下的景物十分朦胧,但许姝还是很快辨认出来,密集列阵的黑衣军阵正是秦军,而冲杀而来的红衣骑兵正是赵军。
许姝还发现,自已白天还探察过的营寨废墟,现在却成了灯火通明的完好大寨,整齐排列在秦军军阵的后方。
此时两军前锋已经战在一处,赵军骑兵虽然来势汹汹,却在秦军弩阵的密集攒射下人仰马翻、损失惨重,艰难靠近之后又遭遇了驷马战车的穿插堵截,几无胜算。
虽然心中大骇不已,但稍加思索之后,许姝还是打算去山谷中,靠近那支来历不明的赵军部队。
毕竟此行的目的就是寻找赵括的行迹,眼前出现了如此匪夷所思的景象,就算身犯险境也不能错过机会,必须要一探究竟。
许姝返回帐中,穿戴整齐,跨上短剑,就要再次走出帐篷,向山谷出发。
但就在此时,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天际,紧接着震耳欲聋的雷声轰隆隆许久不停,大地似乎都跟着震颤起来。
之后又有几道闪电接二连三地落下,其中一道正好击中许姝所在的帐篷,帐篷瞬间被耀眼的电光照亮,闪烁着白色的光芒。
帐篷中的许姝感觉身边一直有电光闪耀,久久不散,外面的雷声、雨声、喊杀声全都消失不见。
自已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思考,似乎进入了一个奇异的空间,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许姝身体上的颤抖和内心的震撼才渐渐停息下来。
走出帐篷,许姝发现此时天光早已大亮,这么说来从雷电击中帐篷到自已恢复意识,居然有数个时辰之久。
再向山谷中望去,仍旧是荒凉寂静的景象,昨夜人喊马嘶的两军鏖战居然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许姝以为自已昨夜一定是做了一场梦,才看到了那些不可思议的景象。
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许历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怪事”,她逐渐明白了自已处境——
她被永远地“困”在了长平,也被永远地“困”在了来到长平寻找赵括的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