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长平记忆 > 第30章 这里就是古战场

第30章 这里就是古战场

“我从小就在这山里长大,小时候就听村里的老人说过,这山里曾经出现过‘鬼市’,在很多传说中都有人见过古代人打仗的情景。”

“在那些传说中,根据目击者的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古代战场规模宏大、战况惨烈、血腥无比,出于恐惧,所以就认为那是地狱里阴兵鬼卒的恶战。”

“其实这‘鬼市’,也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以前科学不发达,人们在特定环境中见到了无法解释的东西,就只能跟鬼神联系在一起。”

“后来科学家普遍认为海市蜃楼其实是一种光学现象,只是某些物体通过大气折射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虚像,也就是同一时间地球上其它地方的景物。”

“不过用‘海市蜃楼’似乎也无法解释有人看到古代战场的传说,毕竟同一时间在地球其它地方也不可能‘有古代人在打仗’。”

“可惜我从来没机会亲眼见到传说里那样的古代战场,不过有时候在雷雨天、大雾天的夜里,曾经不止一次隐隐约约听到过一些嘈杂、混乱的声音。”

“那声音夹杂在雷电声和大雨声中,听起来模模糊糊、断断续续,好像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但仔细听又能分辨出来好像有马蹄声、喊杀声、金属撞击声。”

“刚才听你讲完我就觉得,你看到的、我听到的、还有传说中以前的人曾经看到过的,都应该是同一种现象。”

听到这儿,我马上接口:“这些也都是古时候发生的场景,被大地上的某些物质记录下来,然后又在特定条件下被播放出来了吧?!”

老爷爷笑着点了点头:“小娃儿你说得有道理,我也是这么猜想的。不过你比我要幸运得多,我在这山里生活了几十年,都没见过那种壮观的画面呢。”

得到了爷爷的认同,我感觉十分开心,尤其是这么见多识广的老爷爷都在羡慕,更是让我颇有些得意。

接下来爷爷的一句话,又勾起了我更大的兴趣:“而且,我想我已经猜到那古代战场的来历了。”

我的兴趣瞬间再次高涨起来,忙央求老爷爷赶快再给我讲讲。

跟老爷爷聊了这么久,我早就喜欢上了这个见多识广又平易近人的长者。

尤其爱听他从容沉稳地讲述趣闻和科学道理,觉得比收音机里的《孙静修爷爷讲故事》还要好听。

我能安静地坐下来跟老爷爷聊天,老奶奶用不着满院子追着保护我的安全,也轻松了许多。

这时她收拾好了小餐桌,给老爷爷沏好了茶,又给我切了一盘高平特产大黄梨,然后就捧出一个针线笸箩,坐在旁边纳起了鞋底。

老爷爷慢悠悠喝了一口茶,缓缓地向我问道:“小娃儿,你听过‘长平之战’的故事吗?”

我一听老爷爷提起“长平之战”,赶紧开口答道:“我知道,我看过《长平之战》小人书!!”

只不过接下来我就马上住了口,因为那本小人书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就被表妹撕掉了,所以多少有些底气不足。

听我回答知道长平之战,老爷爷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后又开始他标志性的娓娓道来,向我讲述起了高平的历史和两千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争。

“咱们高平从距今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人类聚居,在上古时期还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主要活动区域。”

“炎帝带领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五谷、采集百草、兴建部落、烧制陶器,建立了无比璀璨的中华农耕文明。”

“陶唐时代,尧帝在选定继承人时,认为自已的长子丹朱‘不贤’,因此将帝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舜,而将丹朱分封在了丹渊。”

“据说咱们这里在当时就属于丹朱的封地,这座山叫‘丹朱岭’,就是以丹朱命名的。”

“到了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的封邑,叫作‘泫氏城’;战国时又改称‘长平邑’,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长平划入韩国,属于上党郡。”

“后来‘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逐渐强盛起来,开始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图谋天下,最先进攻的就是魏国和韩国。”

“当秦国攻取了韩国野王邑之后,上党郡跟韩国疆域的联系被完全截断,眼看就要被秦国所占。韩王束手无策,只得向秦国提出割让上党以求得秦国罢兵。”

“可是上党郡的军民百姓不愿降秦,于是上党郡守提出将上党献给赵国,希望可以利用赵国的力量抵御秦国。”

“赵国君臣权衡之下决定接受上党的土地,并派出名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了备秦军的进犯。”

“秦王得知赵国接收了上党,震怒不已,果然派出大军攻赵,并很快攻取了上党,并跟赵军在长平展开对峙。”

“赵军在长平初战不利,于是廉颇就构筑围墙和壁垒,坚守不出,但也使秦军无法前进,两军陷入僵持局面。”

“之后秦国对赵国使用了‘反间计’,离间廉颇和赵王的关系,并传播‘秦国只惧怕赵括’的谣言,最终促使赵国召回了廉颇,任命赵括接任主帅。”

“被人们评价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到任之后就开始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而此时秦军也秘密调来名将白起接任主帅,准备彻底击败赵军。”

“白起佯装败退,引诱赵括草率出击,结果被秦军截断后路,主力被分割成两支孤军,并且粮道被断,陷入彻底的败势。”

“赵军被秦军围困四十多天,士兵死伤惨重,甚至相互残杀为食,最后赵括亲率精锐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杀。”

“赵括战死后,赵军投降秦军,白起为削弱赵国国力,将数十万降兵坑杀殆尽。这场大战赵国军民损失四五十万,秦军也是伤亡过半。”

听完老爷爷的讲述,我终于了解了“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过程,也算是弥补了当初小人书被撕的遗憾。

而且在震惊之余,我也立刻就想明白了,之前两次看到的古代战场一定就是长平之战中真实发生的战斗场景。

我的猜想再次得到了老爷爷的赞同,并且他还做出了进一步的补充。

“我们这个老北坡,以前也叫‘老背坡’,传说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帅赵括突围失败,最后就是死在了这片山坡上。”

“山下的釜山水库是1960年建成的,以前就是一片谷地,从地形上来说很适合打伏击战。”

“当时赵军被围困数十天后走投无路,赵括率领残军发起了最后的突围,冲到此地遭遇了秦军的阻拦与伏击,在西边几里开外的地夺掌被乱箭射伤。”

“亲兵护卫着赵括撤回了这里,并且背着赵括退上了山坡。亲兵们本想再找机会带着赵括突围的,不过赵括最终因伤势过重死在了坡上。”

“因为赵括死前被背到了这里,所以自此之后这座山坡就被称为‘老背坡’。”

“这些年人们觉得‘老背坡’不怎么好听,而且这山坡又在釜山水库北边,所以才改成了‘老北坡’。”

听到这里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没想到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居然就发生在此时此刻我正身处的地方。

而且我立刻明白了老爷爷想要表达的意思——或许我之前两次看到的古代战场,就与赵军突围和赵括身死老北坡有关。

而且老爷爷还特意着重询问了我当时所看到的各种细节,当时距离较远,而且震惊之下我也并没有记清太多的细节。

不过双方服装、旗帜的颜色我还是印象很深的,在山谷里扎营的军队都是黑衣黑旗,而从山坡上向下冲锋的军队服装旗帜以红色为主。

老爷爷说当时的“战国七雄”根据五行学说认定各自的德性,并因此确立所尊崇的颜色。

其中秦国崇尚水德,因而旗帜和服饰以黑色为主;而赵国以火德为主、木德为辅,所以旗帜和服饰多为七分红色、三分蓝色。

由此可以推测,我所看到的古战场,展现的应该正是秦军围困老北坡,而赵军死战突围的战斗。

不过我还是不敢确定,于是向老爷爷说出了我的疑惑:“既然已经是两千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了,那我们现在又是怎么知道赵括就是死在老北坡上的呢?”

对于我的肯思考、爱提问,老爷爷十分赞许,他向我解释了在战国时古人已经非常擅长使用竹简、布帛来记录史实,留下的史料记载十分丰富。

再结合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也可以对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印证,如果多方印证所得到的结果互相重合,那就说明这个结论是可信的。

而且后续的考古发现尤其能帮我们找到历史的真相,这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而老背坡上就曾经有过这样的考古发现。

在1951年4月,高平县兽医总站站长得到报告,在老背坡上发生了牛气肿疽死的疫情,于是带领两名兽医前去处置。

在对死牛进行深埋时,意外发现了一具男性骨骼,站长连忙向上级汇报。

研究人员发现尸骨胸膛内有二枚扁型三棱青铜箭头,从箭头方向看,是从背部射入体内。

从牙齿磨灭面分析,死者年龄在30岁左右,骨骼加肉体分析,身高在1.75左右。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尸骨腰间右侧有一把佩剑,青灰色长锷,剑长半米有余,无绿锈斑,坚韧锋利,格卫两面为“虎头纹”和“兽形纹”。

这把剑铸工考究,纹刻深明清晰,富有神韵,推断应是军中地位很高的人所佩戴;而剑刃有撞击痕迹,应是剑主人持剑参加过战斗。

根据当地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长平之战中赵括突围不成中箭负伤,正是被亲兵背上了这座山坡,这也是“老背坡”地名的由来。

而众多史料都将赵括突围受阻的地点指向了距此几里的地夺掌,因此史学家大胆推测,在老背坡上出土的这具尸骨,正是中箭身死的赵括。

听老爷爷讲完,我甚至已经把考古发现、传说跟我曾经在雷雨天里看到的古战场联系在一起,设想出了赵括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或许赵括率领最后的残兵冲向秦军的防线,希望可以获得一线生机,没想到只冲锋了几里路,就在地夺掌遭遇了守军的有力阻击。

秦军射出的箭雨阻断了赵军突围的路线,甚至赵括也身中两箭,失去了指挥的能力,只好由亲兵护卫着向后撤退。

当赵军撤退到老背坡下时,秦军的包围圈已经收紧,亲兵只好背着赵括退上了老背坡,而上下坡的道路则被秦军彻底封锁。

赵括的亲卫队集结剩余的所有兵力组织了最后一次突围,但这次尝试在秦军马、步、车诸兵种协同的防守下以失败告终,而且几乎全军覆没。

很快,赵括也因伤重不治而身亡,死后就埋在了老背坡上,直到两千多年后尸骨重见天日。

让我想不明白的是,第二次我跟张杰一起看到了三名赵军士兵伏击了秦军主将的车队,这场看上去像极了“螳臂当车”的战斗,实在令人感到费解。

借着长平之战的话题,见多识广的老爷爷还如数家珍般给我讲起了高平各地与当年那场惨烈大战有关的地名。

比如老北坡下面的“回沟村”,就是“麾沟”的谐音,据说这里曾是秦军驻扎军队的所在地,甚至还有可能驻扎的正是秦军主帅白起的警卫部队。

回沟村西北二里是“地夺掌村”,这是“踶铎掌”的谐音,“踶”为烈马、“铎”为铃铛、“掌”为铁蹄掌,所以这里应是秦军管理战马的场所。

地夺掌村西北二里有个“白家坡”,但这里的百姓没有一户姓白,相传长平之战时这里是白起的指挥部所在地。

白家坡以南三四里是“芦家峪村”,据说很早以前叫作“炉家峪”,据推测应为秦军的后勤基地,有生火打造、维修兵器的职能,因此得名。

在高平市区以北十里左右有个“三军村”,相传为当年赵军指挥部所在地。

三军村西南一里有个“秋子村”,过去叫“休时村”,据说取的是“休尸”的谐音,相传在当年这里是赵军的后勤机关,有军医所的职能,因此才叫“休尸”。

三军村以南六七里还有个“围城村”,相传这里是当年秦军击败赵军之后,围困赵军的一处地点。

围城村西南一里有个“企甲院村”,相传有大量赵军败逃中经过这里,人马将士皆丢盔弃甲,又因为这一带水草丰茂,故此被称作“弃甲苑”,后改用谐音。

企甲院村西边一里有个“南王庄村”,据说赵军奔逃至此又遭遇了秦军的堵截,死伤惨重,后来这里就被称作“拦王庄”,“南王庄”又是谐音。

南王庄村西南三四里有个“王降村”,赵军逃到这里时已经人困马乏、走投无路,又得到了主帅赵括的死讯,于是全体投降,从此这里就得名“王降”。

王降村东南二里有个“谷口村”,相传是秦军坑杀赵军的地方,原本的名字是“哭头村”,也叫“杀谷”、“省冤谷”,后来才从“哭头”演变成了“谷口”。

丹朱岭南边有个“箭头村”,传说古时叫“垫头村”,因长平之战中死者头颅堆积成山,故此得名;后因村民经常捡到青铜箭头等战场遗物,改为“箭头村”。

在高平市区东侧有一座“米山”和一座“大粮山”,这两座山都是当年秦赵两军对峙时赵军用来屯粮的场所,因此才有了这样的命名。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