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长平记忆 > 第2章 秘密建厂

第2章 秘密建厂

这是“大三线”建设当中的一个大型工业项目。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急剧恶化。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战争威胁,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做出了“加强战备、建设三线”的重大决策。

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完全处于敌对势力航母、轰炸机、中短程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内。

一旦战争爆发,中国的工业将迅速陷入瘫痪。

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简称一线、二线和大三线。

沿海和边疆省区为一线,包括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

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七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

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地带,就是二线地区。

三线地区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

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

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了理想的战略后方。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被调集到西部和中部的山区、丘陵地带,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建设历程。

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建设浪潮中,总共建设了近三千个各类项目。

建立了一大批军工企业、能源企业和原材料基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如816地下核工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在核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回击了美苏的核威慑。

又如翻山跨河的成昆铁路,全线建有上千座桥梁和隧道,桥隧总长度超过了整条线路的40%,有力促进了中国大西南的发展速度。

还包括攀枝花钢铁厂、酒泉钢铁厂的建成投产,给内陆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三线建设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增强了国家的战略安全与自给自足的能力。

同时还促进了中国经济布局的调整,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使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有人说中国的三线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末日工程”,我看名副其实。

我父母所在的工厂就是三线建设三千个项目中的一个,是一家大型工厂,作为北京总厂的“备份厂”而兴建。

也就是说,一旦位于首都的总厂遭受打击陷入瘫痪,至少还有这里作为“后手”。

北京的总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所属行业中我国最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工厂。

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自古以来皆为官办。

甚至远比贯穿中国历史两千年的“盐铁官营”管制力度更为强劲。

因为这是能直接保障经济和社会体系稳定,乃至影响国家安全的行业。

北京总厂作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企业”,需要在三线地区建设后方基地,最终选址定在高平丹朱岭。

这是一次“秘密建厂”,对外没有名字,只有代号。

虽然这个“秘密”只持续了不到二十年,工厂在八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彻底解密。

不过在当时,厂里的职工和家属都被时刻教育,不得对外透漏厂里的任何事情。

以致于每次在往返北京探亲的火车上,当邻座的乘客闲聊向我父母问起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只能略带尴尬地回答两个字:“保密。”

至于为什么要将工厂建在高平丹朱岭,这个长平之战的古战场上。

如果看过地图,那么答案就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实在是太易于隐蔽,同时又不失便利。

高平位于太行山西南边缘,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相对平坦,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状如簸箕。

而丹朱岭正是高平西北方向的高点之一,主峰海拔在一千一百米以上,东南方向逐渐平缓。

且这里水源充足,东临丹河、西有沁河,取水十分方便。

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驻兵、布阵、设伏、围歼,无疑是绝佳的选择。

而对于三线建厂而言,在距离铁路线仅五公里,可以找到这样一处外窄而内阔,周围山高林密,且水源充足的山沟,简直就是天选之地。

这个狭长山沟有三千米长、二百米宽,四周山高林密,是天然的隐蔽之所。

有了山体和林木的遮蔽,即使从空中鸟瞰,也绝难发现这里居然“别有洞天”。

“远看一片林,近看小山村。听得机声响,不见做工人。”

以上就是对于厂区隐蔽性的形象描述。

山沟几乎完全封闭,仅在西南方向有一个狭窄的谷口,绝对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厂区的建设从1971年开始,到1986年整建制迁出,在这个山沟里“隐蔽”了十五年。

首先,厂区所在的山沟被彻底清理出来,深处作为生产区,外侧是生活区。

山沟里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生产区也就建在了高处,恰好可以避免水患。

厂区内的道路以及火车站至厂区的道路是提前修筑好的,要禁得起重型卡车满载驶过。

主厂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用了三年,直到部署关键设备的条件成熟,并且保卫工作达到要求。

机器设备使用专列运输而来,动用了大批军队进行押运。

设备在几公里外的火车站卸货,然后马不停蹄地通过新修的道路运往厂区深处。

设备的安装需要等待专家前来指导,这样的专家当时在全国不超过五人。

生产车间就建在山体旁边,便于生产出的产品下了生产线可以立刻运往隐藏在山洞里的库房,而进出库房的权限级别非常之高。

我妈就在其中一个车间里当工人,不过车间里的情形,她从没提过。

当年在那个地方,需要“保密”的东西太多了。

哪怕是回到家里,在自已的家人面前,说话前也要思量清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这就是经年累月保密教育的成果,而且能通过政审进入厂子的,本来也是最讲原则、守规矩的一批人。

生产车间外侧是办公楼,那幢六层高的办公楼是我三岁以前见过的最高大、最宏伟的建筑。

于是小时候我曾经极其羡慕我爸,因为他每天上班都能走进那幢大楼里。

直到两岁半时回北京过1983年的春节,从北京站坐10路公共汽车途经长安街,看到了街边连绵不绝的高楼大厦。

与长安街边的高楼不同,山沟里的那幢办公楼,我只能在几百米以外的位置远远眺望。

那几百米的距离,是生活六年从未逾越过的。

一方面,军营和训练操场成为了最为有力的保卫屏障。

另一方面,即便是厂里的小孩儿也都知道,在这个地方,“保密”要成为头脑中时刻都要绷紧的那根弦。

生产区那个方向,家长说不能去,原因是“要保密”,那就是真的不能去。

同时家长还说了不能独自出厂区大门,不过只是因为“外面不安全”。

那么要不要出去就看孩子们自已的胆量了。

军营是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分界点,那里至少有一个连的驻军。

军营前的训练大操场同时也是每年一度厂子运动会的举办地。

男孩儿们平时都喜欢去那里玩儿,因为喜欢看军人们出操训练,即使只能远远地看着。

那是出于对解放军的天然崇拜,以及对军人们手中钢枪的天生偏爱。

在生活区,主干道东侧是职工宿舍,一排四层高的楼房。

楼房整整十栋,一直从生活区最里面延伸到厂区大门口。

主干道西侧是各类基础设施,从内到外依次是公共食堂、职工礼堂、幼儿园、厂医院。

出了厂区大门,道路往山外方向延伸。

道路西北侧是釜山水库,周长约有三四千米,形状很不规则。

水库东、北两个方向是山,西侧是一道略带弧度的土堤。

只有东南岸较为平直,紧临厂区外的道路。

水库靠近厂区的东部较为狭窄,而西部则较开阔,并有湖心岛一座。

湖心岛上有驻军守卫,并设置了高射炮,这就让釜山水库变得神秘起来。

我在山西的几年里,釜山水库简直就是心中的天堂。

在没有游乐场、也鲜有玩具的年代,一个有山有水又无比广阔的地方,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而接下来几年我所遇到的桩桩诡事,几乎都发生在水库周边。

水库对面的道路东侧是消防队的驻地,印象中有一座四个门的车库,说明至少有四辆消防车。

消防队旁边依次是招待所、供销社和子弟小学。

至于为什么要把消防队设在厂区之外,想必是为了靠近水库,便于取水。

而招待所设在外面,应该是出于保密的需要,使厂外人员要尽可能地远离厂区。

至于供销社和子弟小学,放在厂区之外或许是为了同时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便利。

是的,厂区附近是有村庄的,南边一里地之外有个釜山村。

那是个位于平原地带的古村,共有一百多户,几百口人。

村中有几处老宅院,一看就是历史久远的大宅,甚至配有护院的碉楼。

另外村中还建有文庙、会馆,足可想见曾经的辉煌。

在水库北边的山上,散落着几个山村,但人口很少,主要以放牛、放羊为生。

从厂区建设之初,厂子里就十分注重跟周边村民搞好关系。

一方面“远亲不如近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配合做好保密工作。

所以,厂里办的供销社、子弟小学对他们也持接纳态度。

同时,那些村民还实打实地享受到了道路畅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