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室里,紫外线灯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幽蓝的光晕。
韩春明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展开那本从林振声实验室抢救出来的工作日志。
突然,一张夹在扉页的黑白照片滑落出来——照片上是年轻时的张教授,正与一个穿和服的男子在樱花树下握手。
"这是......"研究生小林凑过来,突然瞪大眼睛,"老师,照片背面有字!"
韩春明翻转照片,褪色的钢笔字迹写着:"昭和十三年西月,张德昌与武田制药代表松本义一于京都。"
——昭和十三年,正是1938年。
"难怪他要销毁这些资料。"韩春明的手指微微发颤,"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却在和日本药企......"
"韩老师!"小林突然压低声音,"您看这个!"
他指向紫外线灯下显现的一行隐形墨水字迹:"配方转移至香港永安堂,联系人陈......"后面的字迹己经模糊不清。
经济系教研室里,周晓白正对着满墙的线索图出神。
红绳连接的照片和剪报在阳光下形成诡异的网络,中心节点赫然是"永安堂"三个字。
"查到了!"
程建军推门而入,军装下摆还沾着雨后的泥点,"香港公司注册处档案显示,永安堂1949年更名为永丰药业,就是李文彬祖父创办的企业!"
周晓白的咖啡杯停在半空:"所以当年林振声的配方,可能通过张教授流向了......"
"流向现在正跟我们合作的人。"
韩春明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他放下公文包,取出一本《香港药商年鉴》:"更讽刺的是,1952年永丰药业注册的第一个专利,主要成分与林振声论文里描述的高度相似。"
三人沉默对视。窗外,初夏的暴雨突然倾盆而下,雨点砸在玻璃上的声音像极了倒计时的秒针。
次日清晨,韩春明独自来到未名湖畔的晨读亭。
石桌上摊着从档案馆借出的《1946-1949年香港进出口记录》,
其中一页被红笔圈出:"永安堂进口北平正阳门酱园特制药引二十坛,民国三十七年八月"。
"韩先生好雅兴。"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李文彬撑着黑伞站在雨幕中,西装革履与这古朴的亭子格格不入,"听说您最近对家祖的生意很感兴趣?"
韩春明合上册子:"李总对'药引'这个词怎么理解?"
"老辈人的说法罢了。"李文彬的伞沿微微压低,"就像您现在研究的青蒿素,当年不过是一味普通草药。"
"那您应该看看这个。"韩春明亮出那张樱花树下的照片,"不知道令祖父认不认识这位松本先生?"
李文彬的瞳孔骤然收缩。雨声忽然变得很大。
校长办公室里的气氛比窗外的暴雨更压抑。
白发苍苍的老校长摘下眼镜,反复审视着韩春明提交的证据链。
"小韩啊,这事牵扯太广。张教授毕竟是学部委员,而且涉及外资企业......"
"校长,"韩春明指向那份泛黄的进出口记录,"
如果当年被转移的不只是配方,还有本属于国家的科研成果呢?"
老校长的手突然停在半空。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1949年建校时埋下的铜钟正敲响十下。
三天后,一场特殊的学术听证会在法学院模拟法庭举行。
张教授坐在被告席上,面前堆着从燕京大学档案馆调取的原始实验记录。
当投影仪放出紫外线灯下显现的字迹时,他突然站起来:"这是栽赃!我要求笔迹鉴定!"
"己经做了。"周晓白平静地展示鉴定报告,"与您1940年发表的《华北药用植物研究》笔迹一致。"
会场哗然。后排的记者们疯狂记录,闪光灯照亮张教授惨白的脸。
他突然冷笑:"就算我当年接触过日资企业,在座谁没跟外资打过交道?韩老师不也正和永丰药业合作吗?"
韩春明没有立即回应。
他缓缓走向证人席,取出一本装帧考究的纪念册:"这是林振声教授1937年获得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证书。"
他翻开扉页,"资助条款明确规定,所有成果归属燕京大学。
而您——"他首视张教授,"在老师失踪后,私自将成果转移给外资企业。"
会场死寂。一滴汗从张教授额头滑落,在1938年的实验记录上洇开一片水渍。
听证会结束后,校园里议论纷纷。韩春明独自走在林荫道上,忽然被树后转出的李文彬拦住。
"韩先生好手段。"李文彬递过一份文件,"这是永丰药业愿意无偿返还的青蒿素相关专利。"
韩春明没有接:"李总以为这样就能洗白家史?"
"商业就是商业。"李文彬的微笑纹丝不动,"就像您现在,不也在用历史为商业铺路吗?"
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程建军小跑过来,在韩春明耳边低语几句。韩春明脸色骤变:"什么时候的事?"
"两小时前。"程建军警惕地看了眼李文彬,"张教授持外交护照离境,目的地是瑞士。"
李文彬突然笑了:"看来有人比我们更着急。
"他优雅地欠身告辞,"对了,下周的董事会,我会提交辞去永丰药业董事的申请。"
雨后的阳光刺破云层,照在韩春明手中的文件上。
专利转让书的最后一页,李文彬的签名旁边有个不易察觉的墨点——像极了当年那些被刻意掩盖的真相。
当晚的紧急会议上,周晓白展示了最新发现:"张教授离境前,曾向国际期刊提交过一篇论文,质疑林振声数据的真实性。"
她调出稿件副本,"更可怕的是,他提供了所谓'原始记录',声称青蒿素的有效性被夸大。"
"我们必须反击。"韩春明转向满墙的史料,"小林,明天带人去上海查海关档案,重点找1948-1949年的药品出口记录。"
"我去联系林振声在美国的女儿。"
程建军拿起军帽,"她手里可能有父亲未发表的手稿。"
众人离开后,韩春明独自留在资料室。
月光透过百叶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条纹,像极了档案室里那些被时间切割的往事。
他轻轻抚摸着林振声笔记本上的裂痕,忽然意识到:有些真相,注定要在历史的夹缝中才能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