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 > 重生:我成了正阳门下韩春明 > 第六十四章:胶片解密

第六十四章:胶片解密

北京西郊一处不起眼的平房内,暗红色的窗帘将窗户遮得严严实实。

韩春明坐在一张老旧的木桌前,看着李处长将微型胶片放入投影仪。

机器运转的嗡嗡声在狭小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这是最新进口的设备,"李处长调整着焦距,"专门用来分析微缩文件。"

墙上的白布逐渐显现出清晰的图像——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文字排列成整齐的表格,最上方写着"林记酱园1947-1948年交易记录"。

韩春明凑近细看,发现每一笔交易都详细记录了时间、数量、价格和...收货单位。

"华北军区后勤部...晋察冀边区供销总社..."李处长的手指顺着列表往下滑,突然停在一行上,"这是..."

韩春明看到那行记录时,后背一阵发凉:"'特供品:花生2000斤,黄豆3000斤,接收人:马志远'。"他抬头看向李处长,"这不是普通食品交易。"

"当然不是。"李处长翻到下一页,投影上出现一张手绘地图,标注着几条从北平到解放区的路线,沿途画着红圈,"林寒松利用供销社渠道,将发霉变质的食品卖给解放区,同时夹带走私药品和军需物资。"

韩春明突然明白了:"所以'林记'关门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

"事情败露了。"李处长继续翻页,投影上出现一份泛黄的文件,"这是当年边区卫生部的报告,记载了大量战士食用劣质食品后中毒的情况。"

文件最后附着几张照片:躺在简易病床上的军人,堆积如山的发霉花生,还有...一张供销社的签收单,签字人赫然是年轻的马志远!

"马家兄弟从那时就开始了。"

李处长关掉投影仪,房间重新陷入昏暗,"林寒松提供劣质食品和走私渠道,马志远负责接收和分销。"

韩春明想起方振华的话:"方教授说,林寒秋偷出了这些证据,才导致被杀..."

"对,林寒秋是林家的异类。"李处长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档案,"他是地下党员,潜伏在'林记'内部。可惜他死后,这些证据被程默和方振华藏了起来,首到现在才重见天日。"

韩春明思索着:"林世诚这次回来,除了重建走私网络,还想找回这些证据..."

"更重要的是,"李处长压低声音,"胶片最后几页显示,林寒松和马志远带走了一批重要物资,包括..."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三下,停顿,两下——是约定好的暗号。李处长迅速收起胶片,示意韩春明躲到里屋。

门开了,传来周晓白急促的呼吸声:"李处长,我在安全屋发现了这个!"

韩春明从门缝中看到,周晓白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用红笔写着"如我不测,请交程建军或韩春明"——是方振华的笔迹!

"方教授什么时候..."

"不知道,信封是藏在床板下的。"周晓白的声音发颤,"里面有张纸条和一把钥匙。"

李处长接过信封,取出里面的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字:"真相在781215,HL永存。"

"又是这个日期..."韩春明从里屋走出来,"方教授说这是他和程叔叔约定的日子。"

周晓白看到韩春明,明显松了口气:"春明,你没事吧?"

"我没事。"韩春明接过那把黄铜钥匙,仔细端详,"这像是银行保险箱的钥匙..."

"北京银行的旧式钥匙。"李处长突然说,"他们总部在东交民巷,现在还保留着一批老式保险箱。"

三人对视一眼,立刻明白了下一步行动。

东交民巷的北京银行大楼是建国初期的苏式建筑,厚重的花岗岩外墙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韩春明和周晓白扮作一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年轻夫妇,李处长则远远地跟在后面监视。

"钥匙给我。"柜台后的老职员推了推老花镜,"我查查记录。"

老人翻开一本厚重的登记簿,手指顺着名单往下滑:"781215...781215...啊,在这里。"他抬头看了看韩春明,"方振华先生的保险箱,租用日期1978年12月15日。"

韩春明心跳加速——正是那个关键日期!

老人领着他们来到地下室,幽深的走廊两侧是一排排厚重的金属门。他在标着"H-L-7"的门前停下,插入主钥匙,示意韩春明用那把黄铜钥匙:"两边同时转动。"

门开了,里面是一个小型保险箱。老人识趣地退到走廊尽头:"你们慢慢看,我上去喝口茶。"

韩春明深吸一口气,拉开保险箱门。里面只有一个牛皮纸袋和一个小木盒。他先取出纸袋,拆开封口——是一叠发黄的照片和文件。

"这是..."周晓白凑过来,倒吸一口冷气。

照片上是年轻的林寒松和马志远站在一艘渔船上,背景隐约可见香港的海岸线。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船上堆积的木箱,上面印着"US ARMY"的字样!

"美军物资..."韩春明翻看附带的文件,"1948年底,林寒松和马志远偷运出境的不仅有食品原料,还有...军用通讯设备!"

周晓白打开那个小木盒,里面是一块锈迹斑斑的金属牌,上面刻着"HL-781215":"这是什么?"

韩春明拿起金属牌,突然发现背面有个几乎被锈蚀掩盖的序列号:"等等,这像是...某种设备的编号?"

正说着,李处长匆匆走进来:"有人跟踪我们!快把东西收好,从后门走!"

三人迅速将文件装好,韩春明将金属牌塞进口袋。

他们刚走出银行后门,就看到两个穿中山装的男子在前门徘徊,其中一个正对着步话机说着什么。

"马家的人。"李处长低声说,"他们发现保险箱了。"

三人分头行动,约定两小时后在安全屋会合。韩春明和周晓白穿过几条胡同,确认甩掉尾巴后,在一家小茶馆停下歇脚。

"春明,"周晓白突然说,"我总觉得那块金属牌很眼熟..."

韩春明掏出金属牌,在阳光下仔细查看:"序列号是...X-1079?"

"X-1079!"周晓白猛地站起来,"是北大物理系的旧设备编号!我在实验室见过类似的!"

两人对视一眼,立刻明白了下一步该去哪里。

北大理科楼的地下仓库堆满了陈旧设备。周晓白凭着记忆,很快在角落里找到一台覆满灰尘的机器——老式声波检测仪,侧面赫然刻着"X系列"的标记!

"这是..."

"父亲早期研发的设备!"韩春明激动地检查着机器,"X-1079...就是它!"

他们在机器底部发现了一个暗格,大小正好能放入那块金属牌。韩春明小心地将金属牌嵌入凹槽,"咔嗒"一声,暗格弹开,露出一个微型胶卷。

"又一个胶卷..."周晓白轻声说,"这次会是什么?"

韩春明将胶卷对着光,隐约能看到上面记录的不是文字,而是...某种设计图?

"需要专业设备才能看。"他收起胶卷,"先回安全屋。"

夜幕降临,三人再次聚首。李处长带来了投影设备,新的胶卷被放入机器。

墙上逐渐显现的,是一张精密的设计蓝图,标题为"HL声波定位系统改进方案"。

"这是..."李处长声音发颤,"军用级别的声波探测技术!"

韩春明仔细查看图纸,突然在右下角发现一行小字:"本方案由韩建国、方振华、程默共同设计,1949年3月。注:核心技术己分离保存,密钥781215-HL。"

"父亲和方教授、程叔叔一起研究的..."韩春明恍然大悟,"林世诚要找的不只是罪证,还有这项技术!"

周晓白突然指着图纸一角:"看这里,'应用方向:海底矿脉定位与测绘'..."她抬头看向韩春明,"这不就是永丰食品现在想做的吗?"

李处长关掉投影仪,房间陷入沉思的沉默。

三十年前的军工技术,如今被用来勘探海底矿脉;当年的走私网络,如今借改革开放之名死灰复燃。

"24号的晚宴,"韩春明打破沉默,"林世诚和马家兄弟一定有大动作。"

"建军明天从广州回来。"李处长说,"他带来了马志远的最新口供。"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