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海淀镇"西九城食品加工厂"的烟囱升起第一缕白烟。
韩春明裹紧藏蓝色的工装外套,站在厂区门口看着工人们陆续到岗。
深秋的晨风己经带着寒意,吹得门口那棵老槐树沙沙作响。
三个月前还空荡荡的厂房,如今己经装上了崭新的生产线,空气中飘着炸酱和芝麻油的混合香气。
"韩厂长,第一批订单包装好了!"车间主任老赵小跑过来,手里挥舞着一张发货单,"西单菜市场追加了三百罐,说上周试卖的半天就抢光了。"
韩春明接过单据,指尖在"正阳门秘制炸酱"几个红字上了一下。
这个商标是周晓白设计的,古朴的城门楼剪影下衬着两枝麦穗,既传统又新颖。
"告诉三车间今天加班,"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生产计划表,"下午教育局的同志要来谈学生营养餐的事,让食堂准备些样品。"
老赵应声而去。韩春明转身走向办公室,路过包装车间时,透过玻璃窗看见十几个街道大妈正麻利地贴标签。
王婶也在其中,正眉飞色舞地给新来的女工示范怎么把商标贴得又正又快。
办公室的桌上堆着几封信。
最上面那封贴着海军学院的邮票,韩春明一眼就认出是程建军的字迹。
他拆开封口,一张照片滑了出来——程建军穿着海军学员制服站在训练舰甲板上,背后是碧海蓝天。照片背面写着:"10月1日摄于青岛,盼君来游。"
信纸上的内容一如既往地简洁:课程紧张,但很充实;食堂的饭菜不如王婶的炸酱;周末去海边跑步时总会想起南海的日子...最后一段却让韩春明坐首了身子:
"上周教官带我们参观潜艇基地,遇到一位老工程师,居然认识我父亲!他说50年代曾和我父亲共事过,还给了我一张老照片..."
信封里果然还有一张泛黄的小照片:年轻的程建军父亲穿着海军技术军官制服,和几个人站在某艘舰艇前。照片一角隐约可见"1956年,东海舰队"的字样。
韩春明把照片小心地夹进笔记本,正准备回信,电话铃突然响起。
"喂,西九城食品厂。"
"韩春明!"周晓白的声音透过电话线传来,带着少有的兴奋,"我刚在图书馆发现一份资料,可能和建军父亲有关!中午能来学校一趟吗?"
"这么急?"
"是一份1957年的《海军技术通讯》,里面提到程默参与的一个项目..."电话那头传来翻页声,"和声波探测有关,但被标注为'绝密'。"
韩春明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我马上过去。"
挂断电话,他站在窗前沉思了片刻。秋风卷着几片黄叶拍打在玻璃上,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
三个月前南海的惊涛骇浪仿佛还在眼前,而现在,他们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程建军在海军学院,周晓白回到学校教书,自己则办起了食品厂。
但那条连接着过去的线,似乎从未断开。
北大图书馆古籍部的灯光总是昏黄的。韩春明推开那扇包着铜皮的木门时,周晓白正伏在一堆旧期刊前,鼻尖上沾了一点灰尘。
"这里!"她招手,声音压得很低,"你看这个。"
泛黄的期刊上是一篇技术简讯,只有短短几行字:"1957年3月,东海舰队技术处程默等同志完成'海龙-2型'水下探测装置试验,有效距离达1500米..."
"这算什么绝密?"韩春明皱眉。
"看这里。"周晓白指向页面底部的一行小字,"'特别鸣谢燕京大学物理系林寒秋教授提供算法支持'。"
"建军的生父?"韩春明猛地抬头,"他们合作过?"
周晓白点点头,又翻出一本登记册:"我查了借阅记录,这份期刊在1960年被特别调阅过,签字人是...马教授。"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
这意味着,马教授很可能早就知道程建军父亲与林寒秋的关系,甚至...
"叮铃铃——"图书馆的闭馆铃声打断了他们的思绪。
"我得去上课了。"周晓白收拾着资料,"晚上去我宿舍详谈?我那儿还有些从南京带回来的笔记。"
走出图书馆时,夕阳正洒在未名湖上,波光粼粼。韩春明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建军来信了,邀请我们去青岛。"
"正好!"周晓白眼睛一亮,"下周是建校纪念日,学校放三天假。我们可以..."
她的话被一阵清脆的车铃声打断。
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学生骑车经过,车筐里放着两罐"正阳门"炸酱,冲他们笑着挥了挥手:"周老师!您推荐的炸酱太好吃了!"
周晓白脸微微泛红:"我班上的学生...现在全校都知道我和'西九城食品厂'厂长的关系了。"
韩春明笑着看她耳根泛红的样子:"那周老师要不要考虑当我们的技术顾问?最近在研究延长保质期..."
"少来!"周晓白推了他一把,却忍不住也笑了,"晚上七点,别迟到。"
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历史系的小路上,韩春明摸了摸口袋里程建军的信。
秋风吹动路旁的银杏树,金黄的叶子像蝴蝶般纷纷扬扬地落下。
他忽然觉得,这个秋天似乎比往年都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