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税制下的朝代兴衰 > 第十七章 外戚干政致使税收集中

第十七章 外戚干政致使税收集中

汉明帝与章帝时期是东汉最安稳的时光,可惜这种安稳没能持续太久。从和帝开始,外戚和宦官轮流上位,权力斗争愈演愈烈,而税制,也就在这场权力拉锯中,被一步步扭曲、侵蚀。

汉和帝年幼即位,由窦太后临朝,窦氏家族得势。按理说,窦太后也延续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没想着加税,但问题出在用人和财政调配上。

据《后汉书》记载,窦宪掌军之后,频繁出兵西北,三年三战,耗资巨大。有地方官上奏要求限制军费,被窦氏视为“阻碍军功”,贬职查办。结果,很多郡国为了凑军费,偷偷提高徭役数额,名为募兵,实为征丁。这时候的税制,虽然表面没改,但实际压在百姓头上的“劳役负担”明显加重了。

而且外戚家族多是“皇亲贵胄”,本来就家底丰厚,掌权之后更是圈地掠田,无所顾忌。官田被强占为私产;大量佃户附于外戚门下,逃避田租;地方官不敢查账,税基持续萎缩;

南阳郡有个叫刘况的外戚,传是太后的远亲。他在郡内圈地万顷,表面挂在百姓名下,实则全为自家使用。每年征税时,官府只能从“挂名佃户”处征收少量租赋,主家却一文不出。

久而久之,这样的做法在全国蔓延,特别是皇亲外戚所在的洛阳周边,形成了一个“避税区”。

为了补上田赋的缺口,朝廷开始盯上了其他收入。城市工商税加重;酒税、盐税重新评估;算赋(财产税)扩大征收对象;很多中小手工业者因负担骤增,转向灰色地带,避税成风,政府反而“越加税,越少税”。

到了汉安帝时期,外戚专权逐渐被宦官所取代,像是大宦官曹腾、张让等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表面上宦官无兵无地,实际权力极大,特别是内廷财政。内廷私设“中藏库”,截留一部分税收;军费支出不经外朝审批,财政失控;宦官贪污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据《后汉书·宦者传》,有一年关中发生蝗灾,地方请求开仓赈灾,朝廷回信说“库存不足”。但宦官府第却大肆铺张、宴饮不断,连百姓都议论:“朝廷无米,宦家有酒。”

更可怕的是,宦官与地方豪强结盟:豪强献金得庇护,逃避征税;地方官因怕得罪宦官,对其门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逐步失去对基层税收的掌控;

汉桓帝在某次财政危机中,尝试改革税制:要求全国田地重新丈量;所有“附籍人口”必须交丁税;对藏匿豪强“重典加罚”;初衷不错,但执行过程混乱:地方官抵制,丈量结果夸大造假;中产反弹强烈,出现“退籍避税”潮;政策未及三年,自动废止。太原郡为响应新政,丈量土地三百万亩,实则只有一百万亩,虚报两倍,目的只是“讨好朝廷”。结果税收“数字增长”,而实际征得还不如以前。

到了桓帝末年,财政开始出现大规模赤字。大量债务积压在地方官府;皇室挥霍不减,持续消耗内库;政府开始“查抄富户”以弥补开支;这种“杀富济朝”的做法,彻底击垮了富户对政权的信任,也让整个社会税收秩序更加混乱。

东汉中期税制的最大问题,不是税太重,而是税不公。有权有势者不纳税;普通百姓一肩挑所有负担;官民关系紧张,基层动荡加剧;根据后汉末年统计,逃亡人口己达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田赋流失近三成,而中央仍然“账上充实”,但根基己虚。

税制的混乱,是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诱因。外戚、宦官、豪强三者联手,几乎将朝廷财政从根子上掏空。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