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堂而过,吹得灯笼骨架上的竹丝轻轻作响。
林疏桐站在工作台前,指尖抚过一盏半成品灯笼的边缘。
她将一片片细削如羽的竹条交错拼接,每一道弧线都经过精心计算,既要保持灯笼的传统骨架结构,又要为内嵌的投影装置留下空间。
王阿婆的孙子坐在角落,调试着投影仪的角度。
他是美院学生,对光影设计有浓厚兴趣,听说林疏桐要做一组“会说话的灯笼”,二话不说就跑来帮忙优化结构。
“这组灯笼,不光是展示手艺。”沈砚站在门口,声音轻缓,“你打算让它们讲出整条巷子的故事。”
林疏桐抬起头,眼中泛着光:“每一盏灯,都藏着一段记忆。老住户的声音、街角的风声、屋檐下雨打瓦片的节奏……我想让人知道,云栖巷不只是要被拆掉的老房子,它曾经鲜活地存在过。”
沈砚微微一笑,没再说话,转身出去了。
他知道接下来的事情,不需要他多插手。
林疏桐有自己的节奏,也自有她的力量。
几天后,“非遗文化展”如期举行。
展览设在市文化中心,人流如织。
林疏桐的展位并不大,但布置得格外用心:七盏竹骨投影灯笼错落悬挂,灯光柔和温暖,映照出云栖巷的地图轮廓,缓缓旋转,仿佛将整个街区的脉络投射进了展厅。
沈砚悄悄联系了几位老住户,录制他们讲述自己与巷子之间的故事。
一位曾是邮差的老人,在录音中哽咽道:“我走过的每一条巷子,都在这里了……”
扫码收听功能上线后,观众们纷纷驻足聆听。
那些声音低沉却真挚,带着岁月的重量,穿透了现代展馆冰冷的白墙。
苏总监作为主办方代表来布置展位时,恰好看到林疏桐蹲在地上调整一盏灯笼的光影角度。
那专注的模样让她心头一动。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住过的老城区,也是这样的青石板路,也有这样一盏挂在门廊下的纸灯笼。
每逢节日,父亲都会亲自扎灯笼,母亲则用针线在纸上绣出家人的名字。
“这些灯笼……很特别。”苏总监脱口而出。
林疏桐抬头笑了笑:“它们不只是装饰,而是记录。”
苏总监看着她继续低头调整角度,忽然觉得手中的那份来自陈总的指示——要求展出批量生产的手工艺品——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她默默把文件夹合上,走到展位另一侧,开始协助布置氛围。
而这一切,都被站在远处的陈总秘书看在眼里。
他掏出手机,给陈总发了条信息:“林小姐拒绝批量合作,展位以手工为主。苏总监似乎态度松动。”
几分钟后,回复简短有力:“盯紧点,别让她坏了我们的计划。”
夜幕降临,布展接近尾声。
林疏桐站在展位中央,仰头望着七盏灯笼缓缓转动。
沈砚走到她身边,轻声道:“你己经让他们听见了这条巷子的声音。”
她轻轻点头,语气坚定:“但这只是开始。”
展览将在明天正式开幕。她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而她,不会让任何人轻易抹去这片土地的记忆。第39章
光影之间,藏着真相
展览当天,阳光透过文化中心的玻璃穹顶洒落下来,整个展厅仿佛被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
林疏桐站在展位中央,手中还握着最后一盏灯笼的调试工具,耳边是观众低声的惊叹与交谈声。
“真的会讲故事的灯笼……”
“这声音听起来像是老街上的风铃。”
“原来云栖巷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
她望着那七盏缓缓旋转的灯笼,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笑意。
沈砚站在不远处,正陪着几位老住户参观,看到她的目光,轻轻点头,眼中满是支持。
就在这时,一道带着几分威压的脚步声从门口传来。
陈总到了。
他一袭西装,眉头紧锁,快步走向林疏桐的展位,身后还跟着几位助手和一脸紧张的苏总监。
当他扫视全场,发现展品依旧以手工为主,几乎看不到半点可量产、可复制的现代工艺元素,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林小姐。”他语气冷淡,“这就是你说的合作方案?”
林疏桐没有退缩,反而迎上前一步,笑容温和却坚定:“陈总,请您先看看这盏灯。”
她带他走到最中央的一盏灯笼前,轻触灯罩下的按钮。
灯光微闪,投影缓缓亮起——画面中浮现出云栖巷2号的画面,正是陈总当年买下这块地皮时的第一处拆迁对象。
旁边的录音缓缓响起:
【“线路没问题,瓦片也没漏……就是屋顶那只猫又来了,它最爱趴在这儿晒太阳。”】
那是老张的声音,熟悉而温暖。
陈总的身形猛然一顿,眼神骤然收紧。
那是他父亲生前最喜欢的屋檐,也是他们童年记忆的起点。
他的手指微微颤抖了一下。
“你怎么会有这段录音?”他声音低哑,不再是刚才那位高高在上的投资人。
“因为它不该被遗忘。”林疏桐平静道,“这些房子,不只是砖瓦水泥,它们有温度,有人情味,更有故事。你的公司想拆掉这里,但你心里,其实也不愿真正抹去它。”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陈总久久未语。
而就在两人对峙之际,一抹人影悄然靠近了林疏桐的工作台。
是陈总的秘书,那个一首暗中观察的助理。
他趁着人群混乱,迅速将一份文件夹塞进了绣架的夹层里,动作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他抬头看了一眼林疏桐的背影,眼底闪过一抹复杂。
片刻后,陈总转身离开,什么也没说。
但他走时的眼神,己经不像来时那样冰冷。
苏总监走上前来,站在林疏桐身边,轻声道:“下次展览,我想请你做策展顾问。”
林疏桐一怔,转头看她,只见对方的眼神不再只是公事公办的冷漠,而是发自内心的敬意。
“我以前总觉得,传统手艺就是用来拍照打卡的装饰品。”苏总监笑了笑,“但现在我知道了,它是可以讲述时代、记录生活的力量。”
林疏桐心中一阵暖意涌动,轻轻点头。
展厅外,天光渐晚,灯火初上。
灯笼依旧在旋转,那些藏在光影里的故事,也终于开始被人听见。
而她不知道的是,在绣架夹层里,静静躺着一份她从未见过的文件——
封面写着“旧物改造工艺流程优化建议”,页脚却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备注:
【“这些工艺无法复制,必须保留原样。”】
而在文件深处,还夹着一张泛黄的复印件——一张不属于这份方案的财务账本。
编号赫然是“云栖巷项目·资金流向明细”。
林疏桐尚未察觉,但她的心,己经开始为某种未知的真相跳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