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言情 > 巷尾手作铺的烟火暖 > 第13章 裂缝里的星河

第13章 裂缝里的星河

清晨的云栖巷还浸在薄雾里,林疏桐抱着牛皮纸袋站在街道办门口时,手心沁出薄汗。

纸袋里装着奶奶的笔记本、城建图纸,还有那枚从周晓薇鞋跟抠下来的微型摄像机——昨夜她用奶奶留下的铜镊子拆开外壳,存储卡里果然存着近三个月的偷拍录像。

"疏桐!"刘警官从楼梯口探出头,警服袖口沾着点墨迹,"王主任在大会议室,您赶紧上来。"

推开门的刹那,林疏桐被空调冷气激得缩了缩脖子。

椭圆形会议桌旁坐满了人:文化局的李科长正转着钢笔,张铁柱靠在窗沿揉后颈,周晓薇涂着珊瑚色甲油的手指在桌下敲出急鼓点——她今早穿了件月白色改良旗袍,领口绣着的玉兰花比林疏桐上周在展会见的更精致,只是针脚有些发僵。

"人齐了。"王主任推了推眼镜,"小刘,放东西吧。"

投影仪亮起的瞬间,林疏桐听见自己喉结滚动的声音。

画面里是她的手作摊,竹编筐里的艾草香包在风里晃。

周晓薇的助理小吴举着手机,镜头晃到她正在给竹丝上桐油的手。

美工刀刮过竹丝的声音刺进耳膜,小吴的画外音带着颤:"周老师,这层油..."

"记下来,成分报告要突出'传统工艺'。"周晓薇的声音从画面里飘出来,她穿着高定西装靠在遮阳伞下,"现在的人就吃这一套,谁管是桐油还是工业涂层?"

会议室炸开议论。

林疏桐盯着屏幕里自己沾着桐油的指尖——上周周晓薇在非遗展会上展出的手包,检测报告里写的"天然植物涂层",原来全是从这刮去的。

她攥紧纸袋,指节发白,想起前天检测中心发来的对比单:周款手包涂层成分与工业清漆相似度98%。

"张队长,执法记录仪。"李科长突然开口。

张铁柱首起背,警服肩章闪着光。

投影仪切换画面:暴雨夜的仓库废墟,他蹲在泥水里,右手死死护着一团被防水布裹住的竹丝骨架,左手举着的执法记录仪重重砸向地面。

"当时风把防水布掀了半边。"张铁柱的声音像砂纸擦过青石板,他走到投影仪前,指尖点着画面里被他护在怀里的竹丝,"这些是疏桐奶奶十年前给社区做的文化墙骨架,每根竹丝都编着'福'字。

我怕雨水泡坏了——比怕丢了记录仪要紧。"

林疏桐忽然想起三个月前火灾后,张铁柱浑身湿透送来的那团竹丝。

当时他说"废墟里扒出来的",现在才看清竹丝上淡金色的福字,是奶奶特有的"回纹编",要在竹青未干时编进纹路里。

"周女士,这是您的非遗申报材料。"李科长把一沓文件推到周晓薇面前。

林疏桐瞥见封皮上"工业材料仿古刺绣"几个字,太阳穴突突跳。

她鬼使神差翻开最后一页,申报项目描述里赫然写着"独创仿旧工艺,通过化学试剂快速制造做旧效果"——和奶奶笔记里"需三年自然风化"的批注背道而驰。

散会时己近正午。

林疏桐抱着纸袋往手作铺走,路过社区广场时,小雨举着一沓星空贴纸从树后窜出来:"桐桐姐姐!

张叔叔说星星是天空的补丁,我和同学要把它们贴在坏东西上!"

"小雨..."林疏桐刚要劝,小姑娘己经拽着她往非遗展厅跑。

玻璃幕墙里,周晓薇的"非遗手作展"正在布展,展板上贴着她的手包和刺绣样品。

小雨踮脚把贴纸按在工业涂层的手包照片上,另一个扎羊角辫的男孩举着贴纸喊:"姐姐说裂缝会呼吸!"

人群渐渐围过来。

林疏桐望着展板上被星星贴纸覆盖的"完美"样品,忽然想起奶奶常说的:"竹编要留三分缝,太密了装不进风,太实了盛不下光。"她摸出包里的紫外线灯——昨夜照着奶奶笔记里"月光显影法"调配的药水,在周款手包内衬照出了一行铅笔字:"按林氏旧图修改,需覆盖原针脚"。

"经核查,周晓薇申报项目不符合非遗传承要求。"文化局的通报声从展厅广播里炸开。

周晓薇的旗袍下摆扫过地面,她抓起手包要走,却被小雨拽住衣角:"阿姨,你的星星呢?"

"够了!"张铁柱突然挤进来,他摘下警帽放在展台上,后颈的旧疤在灯光下泛着粉,"二十年前我爸被广告牌砸中,我总觉得是违建害的。

刚才看疏桐奶奶的竹编,才懂——有些缝不是破绽,是让光透进来的路。"

暮色漫进手作铺时,林疏桐坐在工作台前。

抽屉里的城建图纸被她翻出折痕,1983年的铅笔字在台灯下泛着暖黄。

她指尖拂过"儿童活动角需保留",突然发现字迹边缘有淡淡的压痕——像是被什么硬物反复压过,隐约能辨出"地下"两个字。

窗外的老槐树沙沙响,风里飘来新晒的棉被味。

林疏桐把图纸重新塞进抽屉时,一张泛黄的便签从纸页间滑落,上面是奶奶的字迹:"小桐,有些秘密藏在裂缝里,等你用手作的光去照。"

她弯腰捡起便签,抬头正看见沈砚提着保温桶站在门口,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肩头,像撒了把细碎的星子。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