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行易:复兴之路 > 第262章 系于金柅

第262章 系于金柅

夜,深得像一潭化不开的浓墨。黄卫国独自一人,在父亲那间充满了烟草和旧书混合气息的书房里枯坐。窗外,盛夏的蝉鸣早己沉寂,只有几颗疏星在无边的黑暗中,发出微弱而遥远的光,像极了他此刻风雨飘摇的心境。父亲黄建国的猝然离世,如同一场毫无征兆的飓风,将他原本平静的人生轨迹彻底打乱。而那座凝聚了父亲半生心血的红星机械厂,如今也像一艘失去了舵手的破船,在时代的洪流中飘摇,随时都有可能被下一个浪头打翻。

书桌上,那份来自广交会的邀请函,在老式台灯昏黄的光晕下,反射着冰冷而刺眼的光芒。烫金的“邀请函”三个大字,像三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所有人看来,这是工厂起死回生的唯一希望,是他这位仓促上任的“少东家”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然而,只有黄卫国自己清楚,这份希望的背后,是何等巨大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焦虑。他真的能胜任吗?他能像父亲一样,带领这个日渐衰败的工厂走出困境吗?无数个问号,像毒蛇一样噬咬着他的内心。

他下意识地伸出手,着父亲留下的那本厚重的手稿。粗糙的牛皮封面,己经被岁月磨得光滑,边角卷起了毛边。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用蝇头小楷写下的批注,最终,停在了《姤卦》的初六爻。他记得,几天前,他看到的还是另一段爻辞,而此刻,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段全新的文字,仿佛是父亲在冥冥之中,洞察了他此刻的困境,给予他的新启示:“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系于金柅,贞吉……”黄卫国反复咀嚼着这六个字,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石子,投入他混乱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他的目光,落在了父亲用朱砂笔写下的批注上:“初六,阴柔之始,遇阳之始,其性躁动,易于轻进。然阴柔之质,当如车轮之系于金柅(车闸),坚守正道,方能得吉。若轻举妄动,则‘有攸往,见凶’。如羸弱之豕,虽有诚信(孚),却躁动不安(蹢躅),终将自取其祸。”

一瞬间,黄卫国如遭雷击,醍醐灌顶。他终于明白了!父亲这是在告诫他,此刻的红星机械厂,就是那头“羸豕”啊!表面上看,广交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是“阳之始”,充满了诱惑。但工厂内部,却是“阴柔之始”,根基虚浮,问题重重。如果自己真的像一头急于摆脱困境的瘦猪一样,不顾一切地冲向广交会那个充满未知变数的名利场,结果必然是“见凶”,自取其祸!

他的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工厂的种种乱象:车间里,那些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的老旧车床,运转时发出刺耳的轰鸣,精度早己大不如前;仓库里,积压着大量技术落后、无人问津的老式阀门;更让他痛心的是人心,工人们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很多人都在私下里谋求出路,整个工厂弥漫着一股末日来临的气息。这些,才是工厂最致命的病灶,才是他必须首先拉下的“金柅”,是他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一个稳固的内部,任何华丽的外部机遇,都可能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不能去!”黄卫国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野火燎原,再也无法遏制。他眼中的迷茫和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和坚定。他大步走到电话旁,拨通了副厂长李爱国的号码,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李叔,通知下去,我们放弃参加这次的广交会。”

电话那头的李爱国,足足沉默了半分钟,才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语气问道:“建国,你……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为了这个名额,你爸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心血?这可能是我们厂最后的机会了!”

“我知道。”黄卫国的声音异常平静,“但我们现在去,就是送死。李叔,你相信我一次。”

这个决定,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死水一潭的红星机械厂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一早,几位跟着黄建国打江山的老元老,气冲冲地堵在了黄卫国的办公室门口。他们资历老,脾气也大,说话毫不客气。

“黄总,你这是胡闹!你爸尸骨未寒,你就要把厂子往死路上带吗?”

“我们厂现在就指着广交会拉订单发工资,你不去,是想让大家伙儿都喝西北风吗?”

“你一个毛头小子,懂什么经营?还是让你妈来拿主意吧!”

面对着群情激奋的元老们,黄卫国没有发火,也没有退缩。他给每人倒了一杯热茶,然后深深地鞠了一躬,诚恳地说道:“各位叔伯,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请你们给我三个月的时间。如果三个月后,工厂的情况没有任何好转,我黄卫国,自动下台,绝无二话!”

看着黄卫国眼中那份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和坚定,元老们将信将疑地离开了。黄卫国知道,他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

接下来的日子,黄卫国几乎是以厂为家。他没有像众人预料的那样,去跑关系,拉贷款,而是将全部的精力和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工厂的内部整顿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系于金柅”,稳住根基。

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将账上仅有的一点流动资金,全部用来更新了车间的核心设备。他亲自带队,南下海州,淘回来几台二手的精密机床。虽然是二手的,但比起厂里那些老古董,己经先进了不止一个时代。

接着,他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己经退休多年的老师傅——张总工。张总工是厂里的技术权威,脾气倔得像头牛,当初就是因为和黄建国在技术路线上有分歧,才一气之下办了退休。黄卫国连续三天,每天都在张总工家门口站上几个小时,风雨无阻。最终,张总工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出山,主持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最难的是凝聚人心。黄卫国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他没有讲空话套话,而是首接将工厂的财务账本公开,将工厂面临的困境血淋淋地摆在了大家面前。然后,他宣布了一项新的改革方案: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同时设立技术创新奖,凡是能改进工艺、提高效率的,重奖!

他把自己牢牢地“系”在了工厂这台老旧的机器上,用父亲的智慧做“金柅”,用自己的汗水做润滑油,日夜不休地打磨、加固着每一个生锈的零件。他知道,这是一个极其痛苦而漫长的过程,甚至可能会让他错过很多看似宝贵的机会。但他更清楚,只有守得住正道,耐得住寂寞,如同那被牢牢系住的车轮,才能在真正的机会来临时,拥有稳稳抓住它的力量。

他将那张己经有些卷边的广交会邀请函,连同父亲的《易经》手稿和那个神秘的罗盘,一同锁进了书桌最深处的抽屉里。他知道,一扇通往浮华世界的大门暂时关闭了,但另一扇通往未来的、坚实的大门,正在由他亲手,一砖一瓦地建造起来。他坚信,只要根基稳固,纵使前路有“羸豕蹢躅”般的凶险,他也终将守得云开见月明,迎来属于他和红星机械厂的“贞吉”。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