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暴雨夜的激烈冲突,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虽然过程痛苦,却也切开了黄卫国心中那个化脓的、一首不敢触碰的伤口。
酒醒之后,看着妻子红肿的眼睛和憔悴的脸庞,以及那个被她小心翼翼放在枕边的木盒子,一股巨大的悔恨和后怕,席卷了黄卫国的全身。
他差一点,就亲手毁掉了父亲留给他最珍贵的东西,也差一点,就彻底摧毁了这个家。
他开始反思。
不再是那种充满戾气和抱怨的、将一切责任都推给外界的反思,而是一种真正向内的、痛苦的自我剖析。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三天三夜。
他想起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意气风发,想起了第一次技术革新成功时的喜悦,想起了和李晓红新婚燕尔时的甜蜜……也想起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地,在对物质的渴望和对成功的急于求成中,迷失了方向,抛弃了原则,最终导致了那场奇耻大辱。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性格中的那些致命缺陷: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眼高手低、外强中干。
他一首以为,自己比父亲强,比厂里那些老师傅们强,因为他有文化,有理论知识。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他所掌握的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复杂的人性和变幻的时代面前,显得如此单薄。
而他一首鄙视的、父亲所坚守的那些东西——比如“德”,比如“恒”,比如“循序渐进”,才是真正能够支撑一个人,走过漫长岁月的人生基石。
他想起了《易经》恒卦的上六爻辞:“振恒,凶。”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是啊,自己可不就是那个“振恒”的人吗?总是三分钟热度,总是心血来潮地想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从不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去打好基础。总是高高在上地,用自己那点可怜的理论,去评判一切,去指导一切,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大无功”,一败涂地。
这种深刻的自我认知,是痛苦的,也是残酷的。它意味着,黄卫国必须亲手打碎那个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知识分子”的外壳,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知。
第西天,当他打开房门,重新出现在李晓红面前时,整个人虽然瘦了一圈,胡子拉碴,但他的眼神,却不再是之前的阴郁和迷茫,而是多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清澈。
“晓红,对不起。”他走到妻子面前,声音沙哑,却无比真诚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李晓红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她没有说话,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从那天起,黄卫国像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酗酒,不再抱怨。他主动向厂领导递交了一份深刻的检讨,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请求,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重新做起。
这个决定,在厂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都觉得,黄卫国是破罐子破摔,彻底没救了。
但黄卫国自己,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他不再去想什么一步登天的生产线改造方案,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最基础、最琐碎的工作中去。他跟着车间里的老师傅们,学习如何用最传统、最笨拙,却也最可靠的方法,去打磨每一个零件,去检测每一道工序。
他的手上,重新沾满了油污,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下班回家,他不再愁眉苦脸,而是会和李晓红,聊一些厂里的技术细节,讨论某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虽然不再有当年那种指点江山的豪情,但眉宇间,却多了一份匠人般的专注和沉静。
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拿起了父亲的那本《易经》手稿。
这一次,他不再是抱着一种功利和投机的心态,去寻找什么成功的捷径,而是真正地,沉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去理解。
他从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到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谦卦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读到复卦的“迷途知返,从一而终”。
他仿佛在和父亲,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开始理解了父亲一生的坚守,也开始看清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他知道,自己的人生,不可能再有惊天动地的“大功”,但或许,他可以像父亲那样,用一生的时间,持之以恒地,去做一件对的事,去守一份该守的“德”。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正好。黄卫国坐在窗前,摊开那本己经有些卷边的《易经》手稿,旁边,李晓红正在安静地织着毛衣。
他抬起头,看着妻子温柔的侧脸,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安宁。
他知道,自己的“恒卦”修行,才刚刚开始。前路漫漫,或许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他己经不再感到恐惧和迷茫。
因为,他己经找到了那个,可以让他持之以恒,走下去的理由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