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招标,不仅仅是一次订单的分配,更是一次价值观的宣示。它向全帝国的工业界,传递了一个清晰无比的信号:实干兴邦,技术为王。
招标的尘埃落定,如同发令枪响,庞大的“帝国战锤”计划,终于从纸面走向了现实。整个大夏帝国的工业体系,这台己经预热许久的巨型机器,随着中标船厂的一张张订单,开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缓缓转动起来。
位于北疆的【北方钢铁集团】和中部的【中都钢铁联合体】,它们的厂区内,运输铁矿石和焦炭的火车专列日夜不息。高耸入云的高炉喷吐着橘红色的火焰,火红的钢水如同巨龙,在生产线上奔流,最终被铸成一块块厚重的特种钢板。为了满足“定海”级战列巡洋舰对主装甲带那变态的防护要求,北钢的工程师们在北方大学的专家的指导下,日夜攻关,终于攻克了高强度渗碳装甲钢的冶炼和热处理工艺。当第一块能抵御406毫米炮弹首击的合格装甲板下线时,整个集团的技术人员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帝国的心脏地带,无数的机械制造厂和电子工厂也迎来了它们的黄金时代。生产舰用大功率蒸汽轮机、柴油发动机、巨型减速齿轮箱的工厂,订单己经排到了五年之后。无数过去只能生产民用产品的中小企业,因为能够按照军用标准,生产出一个合格的高压阀门、一根无缝合金钢管,或是一套可靠的电路断路器,而获得了来自大厂的分包合同,得以鸟枪换炮,实现了技术和管理的双重升级。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工业配套网络,在海军订单的强力催化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帝国各地编织成型。
数百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无数内陆省份的农家子弟,告别了祖辈生活的土地,涌入沿海的工业城市。他们脱下草鞋,穿上厚实的工装,在船厂的脚手架上,在钢厂的熔炉前,在机械厂的机床旁,学习着新的技能,用汗水浇灌着自己的未来。他们寄回家的汇款,改善了家人的生活,也带动了内陆地区的消费。围绕着这些拔地而起的巨大工厂,新的工人宿舍区、技工学校、医院、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座座新兴的工业城镇,在帝国的海岸线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繁荣。
为了确保这15亿龙币的巨额投资,能真正转化为坚不可摧的战斗力,而不是一堆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海军部向每一个中标船厂,都派驻了阵容强大、权力极大的“驻厂军事代表处”,简称“军代处”。
这些由经验丰富的海军军官、舰船工程师和士官组成的团队,很快就成为了各大船厂里一群“最不受欢迎,却又最令人敬畏的人”。
在东南造船厂,军代处的首席代表,是以海军上校军衔出任的林远航。他出身贫寒,从一名普通水兵干起,凭借着在轮机舱里练就的一身过硬技术和“眼里不揉沙子”的火爆脾气,一步步晋升为巡洋舰的轮机长,是海军内部有名的“铁面判官”。
他上任的第一天,就给刚刚拿到订单,正沉浸在喜悦中的李卫国和船厂管理层,来了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
在全厂中层以上干部的见面会上,林远航没有一句客套话,开门见山:“李董事长,各位,我代表海军,祝贺东南造船厂中标。但是我今天来,不是来交朋友的。我是来监工的。”
他环视全场,目光锐利如刀:“从今天起,这个船厂里,任何一块用于建造海军舰艇的钢板,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颗螺丝钉,都必须经过我军代处的检验和签字。任何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工序,一律视为无效,必须返工或报废!没有商量的余地!”
起初,江南造船厂的工人们对这些整天背着手,拿着小本子和卡尺到处“指手画脚”的军官充满了抵触。他们习惯了民用船舶“差不多就行”的建造标准,对军用标准那近乎变态的苛刻感到难以适应,甚至觉得是故意刁难。
矛盾在开工后的第三周爆发了。
船体车间的一位王师傅,是厂里资格最老、技术最好的焊工之一。他在焊接一块驱逐舰的船底板时,为了赶进度,稍微简化了一道预热工序,并凭着多年的经验,将焊缝处理得表面上天衣无缝。
然而,当林远航带着他的检测小组,用新配发的超声波探伤仪进行抽检时,仪器上清晰地显示出,那条看似完美的焊缝内部,存在着肉眼无法察觉的、细微的气泡和夹渣。
“停下!”林远航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嘈杂的车间瞬间安静了下来,“把这条焊缝,全部用角磨机给我割掉,重新焊接!”
王师傅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他梗着脖子争辩道:“林上校!我焊了三十年的船,这点小毛病根本不影响强度!这可是在船底,割了重来,得耽误两天工期!”
工段长也赶紧上来打圆场:“是啊是啊,林上校,王师傅是我们厂的宝贝,他的手艺您放心……”
林远航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走到那块巨大的钢板前,用手指着那条焊缝,一字一句地说道:“在你们眼里,这可能是一条无伤大雅的焊缝,一点不影响交工的瑕疵。但在我眼里,它可能是在未来某场海战中,被一枚近失弹的冲击波震开的第一道裂缝!这个裂缝,会导致舱室瞬间大量进水;这个裂缝,可能会让损管队员付出生命也堵不上;这个裂缝,最终可能会让这艘造价上百万龙币的驱逐舰,带着船上一百多个海军兄弟,一起沉入冰冷的海底!”
他猛地回头,死死盯住王师傅和工段长,声音陡然拔高:“现在,你再告诉我,你们的工期,你们的面子,和我这八百个兄弟的性命比起来,哪个更重要?!”
整个车间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工人都被林远航这番话震住了。王师傅的嘴唇哆嗦着,羞愧地低下了头,二话不说,拿起角磨机,在一片刺耳的摩擦声和飞溅的火花中,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杰作”。
从此以后,“海军标准”西个字,成了江南造船厂里不可动摇的铁律。工人们不再视军代表为“监工”,而是将他们看作是保证自己产品能上战场、能打胜仗的“守护神”。
这种近乎残酷的“淬火”过程,在全国所有承建海军订单的工厂里同时上演。它像一场严酷的洗礼,无情地淘汰了落后的产能、粗放的管理和侥幸的心理,也锻造出了一大批真正具备现代化工业生产能力和质量意识的企业与工人。大夏帝国的整个工业体系,在海军订单这台大功率发动机的强力牵引和军事标准这把铁钳的严格约束下,经历着一场痛苦而深刻的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