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那些历史穿越文中的常识性错误 > 第十二章 藩王没有那么牛,怕死胜过想反

第十二章 藩王没有那么牛,怕死胜过想反

夜色正浓,京师皇城灯火通明,一位新晋穿越者的“主角光环”在大殿上熠熠生辉。此刻,他被天子封为藩王,赐地千里,号令一方。群臣惊惧,百官退避,似乎自此以王号镇边,自成一国,兵马由心,富甲一方。书中描绘,似乎藩王只需振臂一呼,百万雄师便可席卷中原、改换乾坤。

然而,当我们撇开小说笔法,去看真实历史,所谓“藩王真那么牛”的神话便不攻自破。在中国数千年的帝制中,藩王的设立,从来不是给他们权柄去割据一方,而是用封号安宗室,用制度锁兵权,以防尾大不掉。那些看似声势赫赫的藩王,往往只是被朝廷制衡和防范的对象,兵权多受制约,反叛之路九死一生。

真实历史上,大多数藩王和王爷,别说篡位,连起心谋反都要思量再三。他们更怕的是死、是灭族、是失败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藩王反叛的难度极高,成功概率极低,所以多数人选择了谨守本分,安享富贵,苟全性命。藩王怕死胜过想反,这是制度、局势、现实共同塑造的结果。

在小说里,主角被封为藩王,大都从此“有兵有地”,权势滔天。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藩王封号首先是荣宠和安抚的象征,而不是兵权、地权的许可。

比如在唐代,大量宗室被封为荆王、卫王、郑王、楚王……听起来威风八面,实则大多数藩王住在长安、洛阳,甚至连封地都不能去,封号只是个名号,旨在安宗室、彰皇恩。这些藩王既没有地方吏权,也无一兵一卒可调。封地由中央派刺史、县令治理,藩王只需安守王府,领俸禄、谢圣恩。

明初朱元璋封诸子为藩王,本意是防边勤王。表面上藩王驻防一地,似有地盘和兵力,但实情如何?藩王麾下卫所的将官、士兵,任免调度皆由中央兵部决定。藩王不过是虚号监军,动兵需得朝廷批准。靖难之役后朱棣即削藩:从此藩王彻底失去兵权,只剩荣号与俸禄。

藩王封号,是顶戴花翎、金玉锦袍背后的镣铐,不是自立山头的通行证。

穿越文里,藩王往往“调兵百万,首指京都”,写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真实历史中,藩王手中能首接指挥的兵力少之又少。

西汉初期,藩王确曾握兵自重。但吴王刘濞等七国王的谋反,使汉景帝深感威胁,遂推行削藩之策。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几个月平定,诸侯王兵权自此削弱。此后诸侯王只能拥有部分家臣护卫,不得统军治兵。再大的藩王,也只是荣誉身份,不得自组武装。

唐代宗室封王甚多,真正握兵权者寥寥无几。唐玄宗曾令宗室王子镇守边疆,但实际军务交由节度使、都督、将军等处理。藩王即便挂名监军,调兵、出征均需中枢批准。宗室王子多被留京,以防结党营私。

朱元璋子孙封藩时,确有驻防之兵。但朱元璋早留后手:兵权由朝廷兵部掌控,卫所兵籍、军饷、调动皆需中央批准。靖难之役朱棣得势后,立即削藩,禁止藩王持兵。此后藩王不再驻防,连带家丁都需申报。调兵权?想都别想。

清代亲王哪怕位尊显赫,也无兵可调。八旗、绿营皆由皇帝亲自或兵部、将军、都统等统辖。藩王镇边,不过是挂个头衔。哪怕是亲王监军,也只是出席典礼性质。

在小说中,藩王往往富可敌国,坐拥万户田庄、金山银海。然而史实中,藩王的经济基础远不如传说那般夸张。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失去收赋之权,国赋由中央官员管理。藩王仅收宗室俸禄,王国财政完全受中央控制。

明代藩王的封地,只是封号,不得在封地收赋。藩王俸禄由国库定期发放,王府财产须申报在册。藩王私自收赋、聚财,一经揭发,以谋逆论处。清代藩王也只领俸禄,不得插手地方财政,所谓富可敌国,只是小说想象。

朱棣靖难成功后,严禁藩王理财理兵。藩王田庄有限,且需报部备案。私自开矿、屯田、收商税,一经发觉,轻则削爵,重则族灭。

藩王起兵谋反,穿越文中似乎轻而易举,兵马云集、攻城掠地如摧枯拉朽。可真实历史告诉我们,藩王反叛大多死路一条。

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连兵,声势浩大,但景帝仅数月即平叛。藩王兵力虽众,却因缺乏中央体系支持、缺乏财政后勤,迅速溃败。

西晋八王之乱

八王内斗,藩王拥兵互相残杀,结果两败俱伤,导致北方沦陷、天下大乱。

明代朱氏藩王叛乱

靖难之役朱棣成功后,其余藩王再无成功案例。朱高煦谋反被平,朱宸濠起兵数月即败,朱柏谋逆自焚,朱权则被软禁终老。

清代藩王无人敢反

清代藩王皆无兵权、无财权,起兵谋逆几无可能。宗室争斗只能在宫廷内勾心斗角,哪有兵马可调?

所以,藩王谋反从来不是“有兵有地”的豪迈之举,而是背水一战、孤注一掷的悲剧。正因为造反代价巨大、风险高悬,绝大多数藩王权衡利弊后,选择了不反。

1.荣华富贵不如性命安稳

藩王虽无实权,但生活奢华,俸禄丰厚,地位尊崇。只要不反,富贵荣华一生无虞。何必冒险?

2. 谋反成功概率极低

除朱棣靖难是个特例(因有天时地利、祖制赋予军力),几乎所有藩王谋反皆败亡,史书上有案可查。

3.家族连坐的恐惧

藩王谋逆失败,宗族亲属、门客、僚属无不受牵连。一个王爷要拖累几千人陪葬,这个心理负担,足以压垮反心。

藩王的“王”,从来都是名义上的光环。历代中央集权体制下,藩王是宗室安抚的产物,是帝国机器上的装饰,而非地方割据的主人。藩王的一切权势,都是虚的:

地盘?地方官治理,不归藩王管理。

兵权?调兵需诏令,不得擅自号令军马。

财权?朝廷发俸,地方税赋藩王不得干预。

政权?无地方行政权,府邸之外寸权皆无。

王爷都想篡位?这是小说和戏剧为了渲染冲突、推动情节的夸张想象。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藩王更怕死胜过想反。他们在中央集权体制下,被制度和现实层层锁住,即便有一瞬野心,也被理性、恐惧和算计所化解。那些在小说中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藩王,现实中不过是被朝廷层层制约的金丝鸟,防患未然、钳制防范始终是中央政策的主旋律。

若要在穿越文中塑造真实可信的藩王角色,与其一味赋予“地方割据王”的戏码,不如展现他们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挣扎、压抑和博弈。真实的藩王故事里,有权力的幻影,有生死的边缘,更有制度锁喉下的无力与悲凉。

藩王真那么牛?其实,多数藩王的“牛”,不过是虚名背后的笼中困兽。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