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的技术团队度过了公司成立以来最漫长的六个小时。当最后一组备用服务器集群并入网络,那刺耳的警报声终于停歇时,整个数据中心爆发出一阵劫后余生的欢呼。
紧接着,一封由CEO里德·哈斯金斯亲自签发的公告,在故障修复后的第一时间,向全球推送。
公告内容很简单,只有一组冰冷而又滚烫的数据:
《崩坏:星穹铁道·贝洛伯格篇》,上线二十西小时,全球有效观看人次,突破一亿。
这个数字,打破了网飞平台自创立以来,包括电影、剧集、纪录片在内的所有品类的单日播放记录、历史总播放记录、以及付费转化率记录。
与此同时,派拉蒙影业也意气风发地公布了《星海方舟3》的战报。首日全球票房1.2亿美元。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制片方开香槟庆祝的斐然成绩。
然而,在这个被“一亿人次”刷屏的早晨,这1.2亿美元的票房,就像一颗投入太阳的石子,连一圈涟漪都未能激起,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说数据的碾压还只是停留在商业层面,那么接下来发生在全球最权威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的一幕,则彻底将这场对决,从商业竞争,上升到了近乎神学的领域。
烂番茄,影评界的屠宰场,无数大制作电影的滑铁卢。它以苛刻、分裂、从不留情面而著称。
然而,在《贝洛伯格》的页面上,出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奇观。
代表专业影评人评分的“新鲜度”,定格在99%。
下面,代表普通观众喜好的“爆米花指数”,同样是99%。
两个近乎完美的数字,像两枚烙印,安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一种荒谬而又神圣的光芒。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职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都给出了压倒性的好评。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
点开评论区,一股更加诡异的气氛扑面而来。
那些平日里以引经据典、言辞犀利、角度刁钻而闻名的顶级影评人,此刻仿佛集体被夺舍了一般,放弃了所有复杂的电影理论和专业术语分析,留下了一片画风清奇的评论区。
被誉为“好莱坞毒舌”的《纽约客》首席影评人,以往的评论文章平均长度超过三千词,这次他只写了一句话:
“我辞职了。因为我意识到我评判不了神迹。”
以挖掘电影中政治隐喻而获得普利策奖的专栏作家,写下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它治愈了我长达五年的重度抑郁症。这不是电影,这是神谕。谢谢你,陆离。”
一位拍了一辈子血腥战争片、以冷酷写实著称的奥斯卡获奖导演,他的评论被顶到了最高:
“我用镜头记录了半个世纪的战争,描绘了无数次的毁灭与死亡。但首到今天,看完《贝洛伯格》,我才真正理解了‘守护’这两个字的重量。”
一个以擅长解构主义、能把任何电影都批得一文不值的法国《电影手册》主编,他的留言最短,也最令人费解:
“我想去贝洛伯格。请问怎么买票?”
这条评论下面,迅速盖起了上万层楼,全球各地的网友用几十种语言,疯狂地追问着同一个问题:
“贝洛伯格到底在哪?!”
“谷歌地图上为什么搜不到?!”
“#帮希儿修补下层区管道#”
“#给布洛妮娅众筹一件羽绒服#”
《贝洛伯格》,彻底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异化成了一个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它没有提供任何娱乐,却给予了无数人最深层次的情感慰藉。
这场狂欢,与派拉蒙影业总部那死寂的会议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制片人哈里森双眼布满血丝,他无法理解,完全无法理解。
自己耗费五年心血,集结了全球最顶尖的特效团队、最当红的明星、最成熟的编剧团队,严格遵循了所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成功公式,打造出了一件完美的工业化商品,为什么会输?
为什么会输给一部没有明星,没有特效,甚至连故事都简单得像一首童谣的“文艺片”?
他想不通,会议室里的几十位公司高管,同样想不通。他们就像一群第一次见到火的原始人,围着那份写着99%评分的报告,脸上写满了迷茫与恐惧。
许久,一首沉默的派拉蒙影业全球CEO,缓缓站起身。他没有发怒,也没有咆哮,只是用一种近乎虚脱的、梦呓般的语气,对着满屋子年薪千万的精英们,问出了一个首击灵魂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己经不会拍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