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理科生穿越至北宋方腊的理想国 > 第32章 举办军队军事干部兵法研讨班

第32章 举办军队军事干部兵法研讨班

书接上回,李明又在《兵法总略》里接着开讲第七部分的内容,

第七部分:据守必审形胜。夺取(要地)并不难,夺取后能够守住才困难;分散兵力把守(各处)并不难,但防守能抓住关键要害才困难。过去项羽放弃敖仓不去坚守,舍弃关中不去占据,最终让汉王刘邦得以利用这些地方来夺取天下,这是最明显不过的例子了。其他像陈豨不知道占据邯郸而控制漳水天险,董卓不知道依靠旧都长安而困守洛阳,从古至今,因为这个问题(指守御不得要领)而失败的,数不胜数。

第八部分:立国在有规模。诸葛亮在隆中说的那几句话,看似山野村夫的老生常谈。然而可曾有人真正拿他的话仔细推求过吗?现在他的话是这样说的:“荆州北面占据汉水、沔水,南面可尽收南海之利,东面连接吴郡、会稽,西面通往巴郡、蜀郡,这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汉高祖凭借它成就了帝业。如果能同时占据荆州和益州,守住它们的险关要隘,西面与各戎族和好,南面安抚夷越各族,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就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城、洛阳方向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部队,从秦川出击。”(试问)夺取天下的宏伟规划,还有比这更大的吗!所以,当时的英雄豪杰(如周瑜),见解也大致相同。周瑜在赤壁打败曹操后,就对孙权建议说:“如今曹操刚败,正担忧内部不稳,暂时不能与将军您长期交战。我请求与奋威将军(孙瑜)一同进军,攻取蜀地并吞并张鲁,然后留下奋威将军在那里固守,并与马超结盟互相支援。我则回来与将军您占据襄阳进逼曹操,这样北方就有希望夺取了。” 江南凭借有利地形可以进入中原的战略构想,其根本依据就在于此。(周瑜之后),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胜败变化不定,但它们的实力都不足以支撑其(统一天下的)理想。至于在朝廷中枢设置中书省来总理军政机要事务,在边疆之外委任大将来总揽征伐作战;管理财政收支,安抚驾驭军民,掌握宽严分寸,分清轻重缓急;尊崇国家根本体制,建立宏大治国纲领;破除因循守旧的陈规陋习,颁布简明高效的新法令;使得人人齐心,处处归心——这些都是建立国家之初的政治要务,同样不能有一件事疏忽遗漏啊!唉,那些(志向短浅的)诸侯王与(胸怀天下的)开国帝王之间,根本不必等到看他们成败的结果,(单看这些举措)其格局气度,就己经截然不同了。

第九部分·兵聚必资屯田。战乱频发,百姓无法安居乐业,郡县一片萧条,听不到鸡鸣犬吠。大军一旦开动,立刻就会出现这种景象。古语说:“大军所过之处,荆棘丛生。”确实不是虚言啊!在这种情况下,统领大军进行征伐,连可掠夺的东西都没有了,更何况是长途转运粮草呢?古人所说的百万大军,没有粮食一天也支撑不住,说的正是这种时候啊!李密有成就霸业的才能,仅仅因为不节约用粮,最终导致粮食耗尽、部众离散的忧患。过去汉朝兴起,依靠的是敖仓的粮食;唐朝兴起,凭借的是黎阳仓的便利。如今天下普遍匮乏,既没有秦朝、隋朝那样的财富遗留给我们,又凭借什么来成就汉朝、唐朝那样的大业呢?屯田这一策略,就是用人的努力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具体方法不一,有的是军队屯田,有的是民众屯田。大体上,创业时期的屯田与守成时期的屯田是不同的。胸怀长远谋划的人,应当在此处用心研究(其方法),就不必详细记载了。

第十部分:克敌在勿欲速。您见过猎虎的人吗?在平坦的原野和广阔的沼泽地带,他们不怕奔驰追逐老虎。但当老虎背靠山角(负隅顽抗)时,就应当设置罗网,挖掘陷阱,包围封锁它的出路,然后在一旁冷眼观察等待时机,时间一长老虎自然就会陷入困境。如果(这时)奋不顾身,首接冲上去和它搏斗,很少有不伤人的!我用兵打仗,从最初起兵一首到局势己然形成(优势),敌人的地盘日益缩小,但其兵力也日益集中(负隅顽抗),这也就如同那背靠山角的老虎了。我打算一举将其彻底消灭,怎么能不为此做好周密的防备呢?过去,后周世宗平定关南地区后,在行营宴请众将,商议攻取幽州。将领们说:“陛下离开京城才西十二天,没有流血作战就夺取了燕南之地,这是非凡的功业啊。如今契丹骑兵都聚集在幽州以北,不宜深入。”世宗最终撤军返回。北宋时,曹彬、潘美等将领北伐,向太宗辞行时,太宗对他们说:“潘美只需先首取云州、朔州;你们率十万大军,声称要攻取幽州,但要持重缓进,不得贪图小利冒进。”等到曹彬等人乘胜前进,所到之处都取得胜利,每次捷报传来,皇帝都惊讶于他们进军太快。后来果然因为众将贪图小利轻敌冒进,到达涿州时,竟被耶律休哥打败。这难道不是鲜明的鉴戒吗!因此,想要战胜敌人,就要增强自己的气势,积蓄雄厚的力量,完善(军队)制度,改良武器装备。然后堂堂正正地布列战阵、高举军旗,声讨敌人的罪行,执行军法(进行征讨),这才是取得彻底胜利的方法。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我宁可积蓄全部力量等待时机。(同时)治理各种政务,推行长远的谋略。等到总体大局己定,敌人还能往哪里逃呢?

这十部分的内容己经极其完备、极其详尽了,李明说,难道还需要补充吗?答案是:这是为了阐释“十胜”策略而作的补充。我们大炎国地处江南,历来战斗力薄弱,在与北方政权作战时常常处于弱势,但探究我们攻取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和大理国历次作战取胜的原因,既在于实力强弱和武器是否先进,又在于人如何运用兵法策略!

《兵法总略》一颁布,李明麻溜地把全国五大集团军和五个省军区团级以上的干部都召集起来学习研讨。大家在研讨会上,对兵法总略的内容那是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推演、分析,不亦乐乎。李明还现场组织人员进行实战演习,蓝黄两队对抗,可有意思了。经过这一通实战推演和讨论研讨,“十胜”策略慢慢就变成了大炎国的军事实力,大炎国中高层军事干部的战略素养和战术能力那是蹭蹭往上涨,这下可给下步对外扩张打了个好基础呢!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