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夜被寒雾笼罩,大帅府的青砖墙上凝结着厚重的霜花,在月光下泛着冷寂的白光。赵镇北独自坐在密室中,手中着那封珍藏多年的密信,信纸早己泛黄,边缘被岁月磨出毛边,可张学良遒劲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煤油灯的火苗在穿堂风中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墙上那张东北军旧部的合影上,照片里年轻的将士们笑容灿烂,眼神坚定,与如今士气低落的残部形成鲜明对比。
"将军,黑袍大侠到了。" 副官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几分敬畏。赵镇北连忙起身,整理了一下军装,将密信小心地藏进怀中。苏程潇踏入密室时,黑袍上还沾着夜露,唐横刀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他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扫过屋内的陈设,最后落在赵镇北凝重的脸上。
"赵将军,深夜相召,可是有要事?" 苏程潇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赵镇北沉默片刻,从怀中取出密信,双手递给苏程潇:"张将军在西安事变前,就料到蒋军会对东北军不利。这封信,是他托人秘密送来的。" 苏程潇展开信纸,目光在字里行间快速掠过,脸色渐渐变得阴沉 —— 蒋军计划将东北军残部调往山东,表面上是 "增援前线",实则是要让他们充当炮灰,借此削弱这支非嫡系部队的力量。
"东北军的兄弟们,不该成为别人的棋子。" 赵镇北的声音有些颤抖,眼中满是悲愤,"这些年,大家跟着我东奔西走,为的是打回老家,可如今......" 他说不下去了,重重地叹了口气。苏程潇握紧拳头,想起在战场上见过的那些东北军士兵,他们操着熟悉的乡音,眼中却透着迷茫与无奈。
当夜,苏程潇化身黑袍大侠,穿梭在沈阳城的大街小巷。他身形如鬼魅,避开巡逻的蒋军,在各个城防军岗哨留下血书。每到一处,他都先用特制的药水在墙上写下 "枪口不对同胞" 六个大字,药水遇空气迅速氧化,变成触目惊心的红色,宛如鲜血淋漓。那些守卫岗哨的士兵,在换岗时看到这些血书,都不禁愣住了,他们面面相觑,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
"这是谁写的?" 一个年轻士兵小声问道,声音中带着不安。"还能有谁,肯定是黑袍大侠。" 另一个老兵回答,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他说的没错,咱们东北军的枪口,怎么能对着自己的同胞?" 岗哨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陷入了沉默,想起这些年的经历,想起家乡的亲人和被日军占领的土地,心中的怒火渐渐燃烧起来。
与此同时,"血盟" 的成员们也在暗中行动。他们扮成普通百姓,在茶馆、酒馆等人群聚集的地方,传播着蒋军的阴谋。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沈阳城传开。东北军的士兵们私下里议论纷纷,士气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消沉、迷茫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他们心中对蒋军的不满和怨恨也在不断累积。
赵镇北则在军中展开了行动。他召集各级将领,在大帅府的议事厅里,当众宣读了张学良的密信。将领们听后,群情激奋,有人拍案而起,大骂蒋军的阴险手段;有人默默流泪,为东北军的命运感到悲哀。"兄弟们,张将军虽然被软禁,但他一首惦记着我们,惦记着东北的父老乡亲。" 赵镇北站在高处,大声说道,"我们不能再这样任人摆布,我们要为自己而战,为东北而战!"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沈阳城的气氛愈发紧张。蒋军察觉到了东北军的异动,加强了巡逻和戒备,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东北军将士们觉醒的决心。苏程潇依然在暗中活动,他利用黑袍大侠的身份,巧妙地将东北军的骨干们联系起来,制定应对计划。
一天深夜,苏程潇再次来到大帅府。赵镇北拿出一份名单,上面是愿意追随他反抗蒋军阴谋的将领和士兵。"程潇,有了这些兄弟,我们就有希望。" 赵镇北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苏程潇点点头,看着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仿佛看到了东北军重新崛起的曙光。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浓重,但东北军的将士们心中己经燃起了希望的火焰。那些血书依然醒目地留在各个岗哨,时刻提醒着他们:枪口不对同胞,他们的敌人是侵略者,是那些妄图将他们推入深渊的阴谋家。而在不远处,第一缕阳光正穿透云层,缓缓升起,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也预示着东北军即将迎来命运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