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崇祯十三年 > 第20章 禾黍重光

第20章 禾黍重光

崇祯元年七月初七,七夕。

京师外的皇家示范田里,陈默卷起龙袍下摆,赤足踩进刚犁过的稻田。的泥土从指缝间挤出,混着稻种的清香,让他想起现代老家的插秧季。远处,徐光启带着一群穿着短打的工匠,正在调试新制的龙骨翻车,铜铃般的笑声惊飞了田埂上的麻雀。

陛下,这稻种真的能亩产五石?负责护田的老卒蹲在一旁,手里攥着一把黄澄澄的占城稻种,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怀疑。

老丈,陈默接过稻种,摊开掌心,当年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这稻种时,百姓也不信它能一岁三熟,可如今呢?他指了指远处的水渠,那是用龙尾车改造的灌溉系统,流水正通过竹制管道,均匀地浇进每一块稻田,只要有水、有肥、有好种,咱们的稻田能比金子还值钱。

老卒似懂非懂地点头,忽然看见王承恩带着一队宦官走来,每人手里捧着个陶瓮。陛下,宦官掀开瓮盖,露出里面的黑色粉末,按照您说的,把棉籽饼和草木灰拌好了。

陈默抓起一把复合肥,闻着那股淡淡的焦香,满意地点头。这是他让工部用榨油后的棉籽饼、烧荒的草木灰和动物粪便特制的农家肥,经过发酵后,肥力比传统厩肥强三倍。记住,他对负责施肥的士兵说,每垄地撒三把,撒完后立刻浇水,别让肥力跑了。

巳时初刻,徐光启的龙骨翻车调试完毕。这架用熟铁和楠木制成的新式农具,只需一人摇动曲柄,就能让龙骨链带起河水,比传统翻车节省三分之二人力。陈默亲自摇了几下,看着清澈的河水哗啦啦地流进稻田,忽然想起现代的手摇水泵,嘴角扬起微笑。

先生,他对徐光启说,这翻车能不能改成牛拉的?这样百姓就能腾出手来插秧了。

老臣抚掌赞叹:陛下真是巧思!臣这就让人在曲柄上装个齿轮,接上牛轭,不出三日,定能造出样机!

午时三刻,示范田迎来第一批参观者:二十名来自山西的屯田兵家属。她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却特意梳了头,怀里抱着空布袋。那是准备装稻种的。

姐妹们看好了,陈默站在田埂上,拿起一株稻秧,插秧要像这样,三根为一丛,间距九寸,太深容易烂根,太浅会被风吹跑。他示范着插入水中,水面泛起细小的涟漪,等稻子抽穗时,你们会看到金黄的稻浪,比任何绸缎都好看。

一个中年妇人忽然跪下,泪水滴在泥土上:陛下,俺们在山西饿得啃树皮时,从没想过还能种上这么金贵的稻子...

陈默眼眶一热,亲手扶起她:以后不会了。从今天起,凡是愿意种稻的人家,每亩地赐两斤稻种、五斤棉籽饼,秋收后再还朝廷一斤稻谷,多出来的,全是你们的。

妇人愣住了,周围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她们算过账:按照陛下说的亩产五石,就算还一斤,每亩还能剩西石,足够一家五口吃一年还有余。

未时初刻,示范田的东南角传来欢呼。原来是第一架牛拉翻车试制成功,一头黄牛拉着翻车缓缓前行,龙骨链像一条活过来的铁蛇,源源不断地将河水输送到高处的梯田。

太好了!陈默鼓掌,传朕旨意,给造翻车的工匠赐银二十两,再把这头牛送给示范田,就叫它『禾黍』吧。

申时三刻,陈默在田边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召见各省巡抚。桌上摆着刚蒸好的占城稻米饭,颗颗晶莹剔透,香气扑鼻。山东巡抚余大成尝了一口,眼眶忽然红了:陛下,这米饭...竟比臣老家的贡米还香。

这不是贡米,陈默说,这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种的民生稻。诸位爱卿,朕叫你们来,是要商量三件事:第一,修复各省水利,尤其是江南的圩田和北方的运河灌溉系统;第二,设立劝农使,每个县派一名农技员,专门教百姓种稻;第三...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也是最要紧的,朕要你们回去后,把衙门里的催粮虎全换成劝农牛!谁敢在稻种和肥料上动手脚,朕就把他的皮剥下来,做成稻草人插在稻田里!

各省巡抚纷纷起身,齐声领命。陈默注意到,一向保守的山西巡抚蔡懋德捏紧了袖口,却在看见碗里的米饭时,忽然跪下:陛下,臣之前对屯田制多有质疑,如今才知道,您是要让百姓真正吃饱饭...臣有罪!

起来吧,陈默叹了口气,朕要的不是你们的罪己诏,是实实在在的稻穗。这样吧,蔡爱卿,你先在山西选十个屯田堡试种水稻,朕给你特批十架龙骨翻车和五千斤稻种,要是种成了,朕给你记头功。

蔡懋德抬起头,眼中闪过感激与决心: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酉时初刻,夕阳给稻田镀上一层金边。陈默坐在田埂上,看着老卒教妇人们插秧,听着远处水车的吱呀声,忽然想起现代的田园诗画。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农药化肥,没有机械化作业,却有着最质朴的希望。

陛下,该回宫了,王承恩递来一双干净的布鞋,徐先生说,今晚要在午门试射改良后的燧发枪。

陈默点头,却没有立刻起身。他摘下一片稻叶,卷成喇叭状吹起来,不成曲调,却惊起一群绿头鸭,扑棱棱地飞向泛红的天空。老卒们笑起来,妇人孩子们跟着拍手,就连田里的青蛙,也呱呱地应和着。

这一夜,陈默在乾清宫批阅《各省水利修复方案》,忽然闻到一股熟悉的稻香。王承恩端来一碗新煮的米饭,上面还卧着个煎蛋:陛下,这是示范田的新米,您尝尝。

陈默尝了一口,米粒Q弹,带着阳光的味道。他忽然想起白天那个中年妇人的眼泪,想起老卒眼中的期待,心中一阵滚烫。传朕旨意,他轻声说,从明天起,御膳房每餐必上稻米饭,让全天下人都知道,这是咱们大明百姓的粮食,谁也抢不走,谁也毁不了。

宦官领命而去,陈默望着窗外的星空,摸出怀表残件。齿轮还在转动,而他的心中,己经勾勒出一幅新的画卷:江南的圩田里,稻浪翻滚;北方的运河边,水车轰鸣;边塞的屯田堡中,士兵们一边种地一边练兵,远处的后金大营,却因农奴逃亡而人心惶惶。

皇太极,他对着星空低语,你以为朕在筑墙,其实朕在种地,等这些稻子成熟,就是你后金的丧钟。

崇祯元年七月十五,中元节。

南京秦淮河畔的劝农坊前,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新任江南劝农使宋应星站在高台上,手里举着一株比人还高的杂交稻,这是他按照陈默的杂交育种理论,用占城稻和本地晚稻杂交而成的试验品种,穗子足有一尺长,颗颗如珍珠。

父老乡亲们看好了!宋应星大声说,这稻种叫崇祯一号,一亩能产六石米,是普通稻种的两倍!现在朝廷免费送种,只要在登记簿上画个押,就能领回家!

人群中响起惊呼,立刻有人挤到台前:大人,俺要三亩地的种!给俺五斤!负责发种的小吏忙得满头大汗,却笑个不停。这样的场景,在以往的催粮衙门里,是想都不敢想的。

与此同时,北京的皇家育种局内,陈默正在观察刚发芽的海水稻秧苗。这是他让徐光启用海边的耐盐植物与水稻杂交的成果,虽然目前长势较弱,但己经能在含盐量千分之三的土壤里存活。

陛下,徐光启指着育苗盆,若能成功,咱们的辽东屯田堡就能用海水灌溉,再也不怕后金断水源了。

陈默点头,目光落在旁边的双季稻试验田上。这种稻子能在北方实现春种夏收,夏种秋收,但对温度和肥力要求极高,目前只在温室里试种成功。慢慢来,他说,先把占城稻推广开,再一步步来。

午时三刻,陈默收到孙传庭从山西发来的急报:陛下,太原府试种的水稻发芽了!但晋商余党趁雨夜毁坏了三处水渠,幸好屯田兵及时赶到,没酿成大祸。

陈默握紧奏报,眼中寒芒闪烁:传朕旨意,将为首的晋商余党枭首示众,家产充公用于修复水渠。再给太原的屯田兵每人加发一斤猪肉。他们护的不是水渠,是大明的未来。

未时初刻,陈默来到太医院,看见李时珍的弟子正在调配稻瘟灵,这是用石灰、硫磺和草药熬制的农药,专门对付水稻的热病。陛下,医师呈上药膏,按照您说的预防为主,咱们在稻种里拌了这药,保证苗儿不得病。

好,陈默说,先给示范田用上,再派人去江南教百姓怎么配药,记住,要编成顺口溜,让不识字的老农也能听懂。

申时三刻,陈默在午门接见朝鲜使者。使者带来了朝鲜国王的求稻种书,上面用汉字写着:闻大明有奇稻,愿以青瓷百车、良马千匹换之。

陈默微笑着接过国书,心中却想起后世的水稻外交。告诉贵国国王,他说,稻种可以给,但要拿一样东西来换,你们济州岛的火山灰。

使者愣住了,火山灰在朝鲜是无用之物,却不知大明要它何用。陈默看出他的疑惑,解释道:火山灰富含矿物质,是种稻的好肥料,就像你们用海带肥田一样。

使者恍然大悟,连连称是。陈默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他还要用稻种换取蒙古的战马、西域的良驹,甚至南洋的香料,农作物,将成为大明新的硬通货。

酉时初刻,陈默回到后苑,看见自己种的红薯藤己经爬满了篱笆。他随手摘了片叶子,忽然想起示范田里的稻秧,想起百姓们眼中的希望。原来红薯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他用来撬动整个大明农业变革的支点。

陛下,王承恩走来,手里捧着个精致的木盒,这是江南送来的稻花酿,百姓们用新稻酿的酒,说要敬您一杯。

陈默接过木盒,打开盖子,酒香混合着稻香扑面而来。他倒了一小杯,泼在地上:这杯酒,敬天下百姓。再倒一杯,一饮而尽:这杯酒,敬大明的未来。

戌时三刻,陈默站在乾清宫门口,看着月光下的紫禁城。远处,传来打更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他摸出怀表残件,齿轮在月光下转动,像在为这场农业革命计时。陈默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让水稻在北方普及,如何解决水利设施的不足,如何让官僚体系真正为农民服务。但他不再焦虑,因为他看见,在示范田的稻秧里,在百姓们的笑脸上,在徐光启的图纸中,一个崭新的大明正在破土而出。

这一夜,陈默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站在长城上,俯瞰着千里稻浪,风吹过,稻穗沙沙作响,像是千军万马在奔腾。而在稻浪的尽头,后金的骑兵们下马投降,手里捧着的不是马刀,而是稻种。

他忽然惊醒,发现天己破晓。窗外,御膳房的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米饭的香气。陈默起身,穿上龙袍,走向晨光中的朝堂,那里,还有无数关于稻种、关于水利、关于百姓的事,等着他去做。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