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上的苦事 > 第二十六章 梃击案与红丸案——杀君不见血

第二十六章 梃击案与红丸案——杀君不见血

权力的斗争往往是和阴谋、狡诈、血腥等等共生共存的。越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其背后的阴暗越是超乎人的想象。在这条道路上,哪怕是至亲之人,也会成为权力斗争下的障碍和牺牲品。所以,称孤道寡的皇帝,确实是很贴切的。

当你在皇帝的位置上,所有的人都在你的对立面。皇帝与太子看似是君臣父子,但是在权力面前,从一开始两人就是天生的对立体,更何况那些同床异梦的“枕边人”。

我们常说中国古代帝王权力无上,九五之尊,天下归一。但如果你翻开明朝末年的那几页历史,会发现,皇位,有时候比刮骨疗毒还危险。太子,不是接班人的荣耀,而是被架在火上烤的“政治活靶子”。

明朝末年的这两个宫廷案件——梃击案和红丸案,都是明面上看起来离奇、甚至有点“荒唐”,但背后却藏着复杂而阴冷的权力角逐。它们都是“杀君不见血”的高明政治谋杀。

梃击案:太子差点被棍子“打”下皇位

时间回到公元1615年,也就是明万历西十三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天,却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怪事。

当时的太子朱常洛,刚刚从父亲万历皇帝手中“勉强”接过太子之位。说是“接过”,其实己经拖了十多年,朝臣早就为这事吵得鸡飞狗跳,但万历就是不愿立他。

终于立了,却又突然发生了一件事。

这天,一名自称叫张差的男子,闯入了皇宫的东宫门前,手持一根棍子,挥舞着首奔太子的寝宫冲了进去。他被守卫当场制服。后来一查:张差是河南人,流民身份,居无定所,行刺动机说不清楚,像个疯子,又不是疯子。

张差嘴里念叨的理由,听得人一头雾水:“我要打太子,因为太子坏事做尽!”可问题是:一个普通的流民,怎么能轻松闯进戒备森严的东宫?宫门是路边菜市场吗?

这就不简单了。

案件很快升级为“宫廷安全事件”。明代《明神宗实录》《国榷》《明史纪事本末》等都对这件事有详细记载。刑部、东厂、西厂一齐上阵调查,结果:查不出幕后。张差供词反复、语焉不详,唯一能确认的,是有人给了他“路费”和“棍子”。

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控,更有人说——这是要废太子的“苦肉计”。

张差到底是不是疯子,没人知道。但这件事之后,万历皇帝一度传出要“重新考虑太子人选”,朝中顿时炸了锅。群臣上疏弹劾东厂、内廷、宦官,说这是有人在搞事,要陷害太子。

而这时,一个名字渐渐浮出水面:郑贵妃。

皇帝宠爱谁,是私事。但在皇位继承这件事上,宠妃能不能干政,就是公事了。而郑贵妃,就是一个极具政治手腕的人物。

万历皇帝一生最宠爱的女人不是太子生母王氏,而是郑贵妃。郑贵妃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朱常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福王”的那位。

万历皇帝曾多次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可惜朝中大臣不干。文官集团认定“嫡长子继承”是祖制,不容更改。太子朱常洛虽然不讨喜,但他是嫡出长子,王皇后所生,理应为储。

这场皇帝与朝臣之间的斗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本之争”。

表面上,是立谁为太子的问题;本质上,是皇权与文官权力的较量。文官们坚守礼制传统,皇帝则想让宠妃之子继位,谁都不退让。

于是,朱常洛成了这个拉锯中的“棋子”。

而梃击案的发生,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人想制造混乱,以废太子为由,顺势扶持福王。

梃击案之后几年,太子朱常洛好不容易“熬”上了皇位,成了明光宗,可惜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而他怎么死的呢?不是被刺杀,也不是病重,而是——吃了一颗药丸。

这颗药丸叫“红丸”,吃下去当天晚上,他就死了。

这不是小说桥段,这是明朝史书里白纸黑字写的事。

明光宗登基后,因为身体一首不好。宫里一个叫李可灼的御医,说他有祖传秘方,可以“补阳回春”。皇帝吃下去,果然“精神一振”,但没几小时就死了。

死得突然,死得离奇,宫中人人心惊。

这颗药到底是什么?后来有人说是“麝香丸”,有人说是“雄黄、朱砂、牛黄等大热之物合制”,总之是一种猛烈的“补药”。

而这个李可灼,在案发后不但没被抓,反而一夜暴富、脱身而退。背后疑点重重。

这件事,也被称为“红丸案”。

明光宗死后,他的儿子朱由校被推为皇帝,也就是明熹宗。但问题是,这时他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

权力谁来掌?

一时之间,郑贵妃、福王、宦官、东林党人纷纷登场,各有算盘。皇帝虽有名,却几乎没有实权。

最关键的是,红丸案从来没有查清楚。李可灼为何能出入皇宫?为何在服药后第二天就有人宣布皇帝驾崩?为何没有验尸?这些问题,朝廷无人再提。

而朝臣之间也分裂成两派:

一派认为李可灼是“谋杀皇帝”的凶手,必须彻查;

另一派则主张“大事化小”,以稳定为重。

最终,李可灼被“轻罚”,案子不了了之。

如果我们只把这两个案件当做政治宫斗剧来看,那也太低估中国封建制度的复杂程度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皇位继承制度既模糊又固执:

按礼法,嫡长子该继位;

但皇帝又有无限特权,可以“宠谁立谁”。

这就给了“宠妃干政”“夺嫡之争”留下空间。更糟的是,明朝的皇帝长期不上朝、不理政,宦官掌权、文官集团割据,皇权越来越被架空。

而太子,夹在众人中间,像个被扯来扯去的麻袋。

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这背后的制度逻辑:继承制度不清晰,是皇位稳定的最大敌人,

我们来看看几组数据:

明朝276年间,有14位皇帝,其中只有6位是按照嫡长子继位;

太子被废、被杀的现象,在明朝共发生5次;

从朱元璋到崇祯,宫廷政变或政治谋杀事件超过12起。

这些数字不是偶然,而是制度的必然。

明朝自建国以来,对皇权继承一首模糊处理,尤其到了中晚期,皇帝懒政,宠妃当权,太子成了各方争夺的“前台木偶”。

梃击案和红丸案,就是这种“权力结构病变”的集中体现。

有人说,明代是中国封建文明的高峰。确实,文官制度、科举选才、法律体系在当时都很发达。但“文明”的表皮之下,藏着极深的黑暗井口。极端的权力会造就极端的腐败,同样也会致使极端的党争,后宫、文官集团、宦官等等,都是围绕在皇权下的竞争者,看似皇帝能够大权在握,实际上这些人恨不得皇帝能早死,尽快把自己的人推上去。

无论是太子,还是皇帝,真正能把握朝堂、大权独揽的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平衡各方的势力。哪怕是以权术著称的嘉靖,也是屡次被暗杀。史书上对暗杀皇帝这种事,泼墨不多,大多数可能为了一个好的名声篡改死亡记录,可当谁是皇帝这件事能关乎背后利益集团上万人利益的时候,那么这种事就很难不去多想。有荆轲刺秦这种事,估计中国历史上暗杀皇帝的事只多不少,只是很难被记录下来罢了。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