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小店里的厨神 > 第五十九章 焦头烂额炼真金 暗渡陈仓求援手

第五十九章 焦头烂额炼真金 暗渡陈仓求援手

沈青山办公室那场决定命运的谈话结束后,莫凡的生活瞬间被按下了快进键,且是双倍速的那种。

烟火小灶依旧人声鼎沸,45%的利润率背后是巨大的客流和厨房永不间断的锅勺交响。莫凡像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既要统筹全局、把控菜品研发方向、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更要挤出每一分每一秒,投入到沈青山设定的三项“炼狱级”任务中。

“烟火·臻味”周末的高端宴席同样不能松懈。这是维系与臻味集团良好合作、展示品牌高度的关键窗口。每个周六日,莫凡都要带着轮换的王彪或苏朗,在顶楼的精致厨房里,将融合了川魂、粤韵与森之味食材哲学的三桌宴席做到极致。这既是责任,也是宝贵的练兵场——王彪和苏朗在这里接触到更精细的烹饪技法、更严苛的品控标准,眼界和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然而,最耗费心血的,是夹缝中进行的“标准化攻坚”和“人才速成”。

标准化之难,难于上青天:

莫凡和周少杰关在小办公室里,对着招牌菜的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鱼等反复研讨。火候的微妙、调料的配比、食材处理的精细度,这些原本存在于周少杰肌肉记忆和多年经验中的东西,要量化成文字和数字,谈何容易?

“莫老板,这个‘锅气’怎么量化?‘八成热油’是多少度?‘肉片卷曲微焦’具体到几秒?”周少杰皱着眉头,手指敲着记录本,“川菜讲究的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细微差别都在手上感觉和眼力。写死了,味道就僵了!”这位经验丰富的大厨对过度量化本能地抗拒,担心会失去菜肴的灵魂——那份独特的“烟火气”。莫凡需要不断地解释、沟通、寻找平衡点,既要保证核心风味的稳定性,又要给厨师留出一定的发挥空间,这其中的尺度拿捏,耗费了两人大量的心神。

王彪和苏朗被莫凡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任和压力。

* 苏朗: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莫凡要求他不仅要快速掌握核心菜品的标准化流程,更要开始学习统筹管理一个厨房区域。苏朗的天赋确实惊人,理解力强,上手快,在“臻味”顶楼的经历让他对精细操作更有心得。但他背负着奶奶和妹妹的生计,巨大的责任感让他有时显得过于谨慎,害怕犯错,在需要独断决策时略显犹豫。

王彪:性子比苏朗跳脱,有时毛躁,但胜在胆大心细(关键时刻)、动手能力强、有股不服输的冲劲。莫凡安排他重点攻克需要爆发力和经验积累的“火功菜”,并尝试管理相对独立的凉菜/小吃档口,锻炼他的统筹和应变能力。然而,王彪有时会过于自信,忽略细节,需要莫凡和周少杰时刻盯着、反复提醒。

莫凡像最严厉也最用心的教练,抓住一切空隙指导两人。午市高峰后的片刻喘息、晚市收档后的深夜、甚至周末在“臻味”厨房的间隙,都成了教学时间。他讲解原理、示范关键点、纠正错误、复盘总结。看着两人肉眼可见的进步,莫凡心中欣慰,但更感受到时间的紧迫——离独当一面,还有相当的距离。

与此同时,沈青山派来的臻味集团餐饮管理部资深顾问——一位姓陈、不苟言笑、做事极其严谨的中年女士——也入驻了烟火小灶。陈顾问带来了成套的连锁管理流程模板、表单和制度,从采购入库的验收标准、仓储的先进先出原则,到人员排班的效率模型、服务流程的、质量巡检的扣分细则……内容详尽到令人窒息。

莫凡如获至宝,但也感到巨大的压力。要将这些“高大上”的体系,落地到烟火小灶这个充满“烟火气”甚至有些“江湖气”的环境里,难度可想而知。员工们习惯了原有的、相对粗放的工作方式,对突然增加的大量记录、检查、规范感到不适应甚至抵触。莫凡需要一边消化吸收陈顾问带来的知识,一边结合总店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还要安抚员工的情绪,推动执行。他每天睡眠时间被压缩到极致,眼圈发黑,嘴角甚至因为焦虑上火起了泡。

距离沈青山验收只剩不到两个月了。核心菜品的标准化手册在磕磕绊绊中初步成型,但验证效果还不理想——王彪和苏朗在高压下复刻的菜品,时好时坏,稳定性远未达到85%的要求。管理流程的试运行更是阻力重重,各种小问题层出不穷。莫凡感觉自己就像一根绷紧到极限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这天深夜,送走最后一批客人,莫凡瘫坐在收银台后,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和报表,一股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扫过手机,停留在沈念薇的名字上。

沈青山的叮嘱言犹在耳:“暂时不要告诉念薇。” 莫凡一首恪守着这条界限,所有压力都自己扛着。但此刻,巨大的困境让他不得不考虑“曲线救国”。

沈念薇本身就在臻味集团核心管理层,对连锁餐饮运营有着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更重要的是,她懂莫凡,懂烟火小灶想要保留的那份“烟火气”。如果能得到她的一些“不涉及集团资源、仅出于朋友立场”的指点,或许能找到破局的关键?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再也压不下去。莫凡挣扎了很久,最终还是拨通了沈念薇的电话。电话响了几声才被接起,传来沈念薇略带疲惫但依旧清亮的声音:“喂,凡哥?这么晚了,店里才收工?”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莫凡紧绷的神经莫名松了一丝,但愧疚感也随之而来:“嗯,刚忙完。念薇…你方便说话吗?我…遇到点难题,想听听你的想法,纯粹…私人角度的建议。” 他特意强调了“私人角度”和“建议”,小心翼翼地在沈青山的禁令边缘试探。

沈念薇何等聪明,立刻察觉到了莫凡语气中的异样和那份刻意强调的界限感。联想到他最近异常忙碌、甚至有些憔悴的状态,以及父亲那次神秘谈话后莫凡语焉不详的解释,她心中了然。

“你说。”沈念薇的声音柔和下来,带着鼓励,“我们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她没有点破,但给了莫凡一个安心的信号。

莫凡深吸一口气,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将标准化推进的困境(尤其是周少杰的顾虑和稳定性的难题)、王彪苏朗培养中遇到的瓶颈(苏朗的谨慎、王彪的毛躁)、以及管理流程落地时员工的不适应等核心痛点,尽量客观地、不带具体细节地描述了一遍。他隐去了沈青山的投资和三个月考验,只说是“为了将来可能的扩张,在提前做内部提升和压力测试”。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显然在消化和思考。然后,沈念薇清晰而富有条理的声音传来:

“凡哥,我明白你的困境了。核心是平衡‘标准化’与‘烟火气’,以及如何在高压下快速提升骨干能力。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供你参考:

1. 给‘标准化’松绑:不要试图把所有步骤都量化死。区分‘核心锚点’和‘弹性空间’。比如回锅肉,‘肉片厚度’、‘郫县豆瓣与甜面酱的固定比例’、‘炒制过程中关键的两次下料时机和温度’这些是必须量化的‘锚点’,确保风味骨架不变。而‘爆炒时锅气火候的细微调整’、‘最后淋明油的时机和量’这些,允许厨师根据当天食材状态和灶台火力微调,保留个人发挥的‘弹性空间’。跟周师傅沟通清楚,量化是为了保障底线和可复制性,不是扼杀灵魂,他的经验和感觉在‘弹性空间’里依然至关重要。”

2. ‘模拟店长’实战:对苏朗和王彪,光教不行,要压担子实战。选一个相对不那么忙的时段(比如下午非正餐时间),或者指定某一天(比如每周二),完全放手让他们其中一个负责整个后厨的运转(另一个辅助或轮换),从备料、排班、协调出品到处理突发状况(比如临时加单、食材小问题),你只在旁边观察,非重大失误不插手。实战的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成长最快的催化剂。苏朗需要突破‘怕犯错’的心理关,王彪需要在责任中学会‘细致’和‘周全’。”

3. 管理流程‘瘦身’与‘激励’: 陈顾问带来的体系很好,但可能太‘重’了。先挑最核心、最能立竿见影提升效率和品质的2-3个流程(比如采购验收标准、服务关键触点)强制落地。其他的,简化表单,降低记录频率。同时,绑定激励! 比如,连续一周验收记录合格、零客诉的档口或班组,给予即时的小额现金奖励或调休优先权。让大家看到执行标准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负担。”

4. 心理建设与‘泄压阀’: 别光顾着压榨自己和团队。适当安排点团队活动,哪怕只是收工后请大家吃个宵夜,聊聊天的放松时刻。让大家知道你理解压力,也感谢大家的付出。高压锅没有泄压阀是会炸的。”

沈念薇的每一条建议都像精准的手术刀,切中了莫凡面临的痛点,并且完美地规避了动用集团资源的界限,纯粹是管理智慧和经验的分享。尤其是“核心锚点”与“弹性空间”的区分,让莫凡茅塞顿开,瞬间找到了说服周少杰和推进标准化的突破口!

“念薇…太感谢了!”莫凡的声音有些激动,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仿佛被这通电话驱散了大半,“你的建议…简首是雪中送炭!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跟我还客气什么。”沈念薇轻笑一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看你最近累的…照顾好自己,别太拼了。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实在过不去的坎…随时找我聊聊。”

挂了电话,莫凡坐在寂静的店里,心中充满了感激和重新燃起的斗志。沈念薇的智慧点拨,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为他点亮了一盏灯。他立刻拿出笔记本,结合沈念薇的建议,重新梳理标准化方案、调整骨干培养计划、简化管理流程。

窗外,夜色深沉。莫凡知道,接下来的路依然艰难,但至少,他找到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有效的方法。他将沈念薇的建议消化吸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炼金”考验,终于迎来了一丝破晓的曙光。他必须抓紧时间,将这丝曙光,锻造成足以通过沈青山严苛验收的真金!

错乱章节催更!